![]() 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专利摘要:
本發明關於一種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這種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包含:一塊顯示面板,用於顯示影像;一塊可切換面板,位於顯示面板上且具有複數個可切換區域,可切換面板用於轉換影像為三維影像;一個電壓應用單元,用以應用電壓至可切換面板,從而劃分每一可切換區域為一個屏障區域與一個透射區域;以及一個控制器,用以控制電壓應用單元,從而調整每一可切換區域內屏障區域的位置與屏障區域之寬度。 公开号:TW201314665A 申请号:TW101131891 申请日:2012-08-31 公开日:2013-04-01 发明作者:Sang-Hun Park;Jong-Hyuck Lee;Hee-Sung Woo 申请人:Lg Display Co Ltd; IPC主号:G09G3-00
专利说明:
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特別是一種觀察者改變位置時可最小化閃爍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目前,用於快速傳播資訊的服務係基於高速資訊通訊被構建,這些服務已經從簡單的「聽與說」服務例如當前的電話,發展到基於數位終端之「看與聽」之多媒體式服務,其中數位終端用於高速處理字元、聲音與影像。期待這些服務最終發展到超空間三維立體資訊通訊服務,能夠實現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與立體觀看。 通常,表示三維的立體影像係透過觀看者的雙眼基於立體視覺的原理而實現。然而,因為觀看者的雙眼彼此間隔大約65毫米,即具有雙眼視差(binocular parallax),由於兩眼間的位置差別,左右眼覺察到略微不同的影像。這種由於兩眼間的位置差而導致的影像差別被稱為雙眼像差(binocular disparity)。 三維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係基於雙眼像差而設計,允許左眼僅僅觀看到針對左眼的影像,右眼僅僅觀看到針對右眼的影像,從而協助觀看者時透過實現雙眼像差觀看到三維影像。特別地,左右眼分別觀看不同的二維影像。如果兩個不同的影像透過視網膜被傳送到大腦,大腦準確地組合這些影像,重現初始三維影像的深度識別與真實感。這種能力通常被稱作立體圖像術(立體圖像法),應用立體圖像法(stereoscopy)之顯示裝置被稱作立體顯示裝置。 其間,立體顯示裝置根據實現三維影像的方法與特徵被劃分為眼鏡型立體顯示裝置與無眼鏡型立體顯示裝置。無眼鏡型立體顯示裝置根據實現三維影像的結構的形狀被劃分為可切換面板型裝置與柱狀透鏡(lenticular lens)型裝置。可切換面板型裝置中,發射二維影像之顯示面板上提供於用於轉換二維影像為三維面板之三維面板,從而實現三維影像。柱狀透鏡型裝置係使用與顯示面板接合之半圓柱形柱狀片實現三維影像。 可切換面板型裝置中,用於轉換二維影像為三維影像之可切換面板係提供於發射二維影像之顯示面板上,以確保實現三維影像。可切換面板型裝置被劃分為可切換屏障型裝置與可切換液晶透鏡型裝置。 尤其地,在可切換屏障型裝置的情況中,選擇性地應用電壓至可切換面板之複數個電極,這樣液晶層藉由液晶分子之配向被劃分為屏障區域(barrier region)與透射區域(transmitting region)。因為屏障區域的功能是在光學上分隔左右影像,所以觀看者可看到三維影像。 這種可切換屏障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一般包含一塊顯示面板與一塊可切換面板,其中顯示面板發射二維影像,可切換面板係形成於顯示面板上,以及根據從顯示面板接收之二維影像發射三維影像。 然而,因為可切換屏障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包含形成於固定位置的屏障,由於例如裝置的旋轉,如果觀看者的位置相對可切換屏障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移動以及偏離標準觀看位置,則觀看者無法看到三維影像。 因此,本發明提供一種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實質上避免習知技術之限制與缺陷所導致的一或多個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其中透過調整一個可切換區域內的透射區域的開口率移動屏障區域,從而最小化改變位置的觀看者所覺察的閃爍。 本發明其他的優點、目的和特徵將在如下的說明書中部分地加以闡述,並且本發明其他的優點、目的和特徵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透過本發明如下的說明得以部分地理解或者可以從本發明的實踐中得出。本發明的目的和其它優點可以透過本發明所記載的說明書和申請專利範圍中特別指明的結構並結合圖式部份,得以實現和獲得。 為了獲得本發明的這些目的和其他優點,現對本發明作具體化和概括性的描述,一種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包含:一塊顯示面板,用於顯示影像;一塊可切換面板,位於顯示面板上且具有複數個可切換區域,可切換面板用於轉換影像為三維影像;一個電壓應用單元,用以應用電壓至可切換面板,從而劃分每一可切換區域為一個屏障區域與一個透射區域;以及一個控制器,用以控制電壓應用單元,從而調整每一可切換區域內屏障區域的位置與屏障區域之寬度。 控制器控制電壓應用單元以改變應用至可切換面板之電壓,從而觀看者改變位置的情況下,減少一個可切換區域內屏障區域的寬度。 這裡,透射區域相對一個可切換區域的比率能夠最大程度增加為處於三維串擾為1%或更少的範圍內。 此外,可切換面板包含彼此正對排列的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複數個下電極以及一個上電極,液晶層放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間,這些下電極形成於第一基板上,上電極形成於第二基板之整個表面上。 觀看者不止一臨界時間週期未改變位置的情況下,透射區域相對每一可切換區域的比率被降低。這種情況下,透射區域相對每一可切換區域的比率被降低,以使得此比率等於觀看者改變位置前的初始比率。 依照本發明之另一方面,包含以上之一種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包含:追蹤觀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觀看者的位置;如果觀看者改變位置,則改變可切換區域內屏障區域的寬度;以及如果觀看者不止一個臨界時間週期未改變位置,則降低透射區域相對每一可切換區域的比率。 這裡,進行降低透射區域相對每一可切換區域之比率之步驟,以使得此比率等於觀看者改變位置前的初始比率。 當觀看者靜止時可切換區域之屏障區域具有第一寬度,觀看者改變位置的情況下則具有第二寬度,第二寬度比第一寬度短。 此外,改變屏障區域之寬度之步驟包含:偵測觀看者改變位置之第一步驟;改變屏障區域之寬度為第二寬度之第二步驟;以及移位屏障區域以對應觀看者的位置改變之第三步驟。 第一步驟包含借助使用者追蹤方法加以偵測。 第二步驟與第三步驟包含調整屏障區域形成電壓與透射區域形成電壓,以從電壓應用單元應用至每一可切換區域之這些下電極。 第二步驟包含向左以及向右增加應用至這些下電極之透射區域形成電壓的數量,這樣應用至這些下電極之透射區域形成電壓的數量對應屏障區域從第一寬度至第二寬度之改變。 此外,第三步驟包含透過調整待應用至這些下電極之屏障區域形成電壓,依照觀看者的移動將具有第二寬度之屏障區域移位。 此外,降低透射區域相對每一可切換區域之比率之步驟更包含藉由使用者追蹤方法偵測到觀看者不止一個臨界時間未改變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如上所述的本發明之概括說明和隨後所述的本發明之詳細說明均是具有代表性和解釋性的說明,並且是為了進一步揭示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 現在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以下,將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 「第1圖」所示係為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剖面圖,「第2圖」所示係為「第1圖」之下電極之電壓應用方法之示意圖。 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包含用於顯示影像之顯示面板100,以及形成於顯示面板100上的可切換面板200。可切換面板200用於將顯示面板發射的影像轉換為三維影像,並且被劃分為複數個可切換區域。每一可切換區域被劃分為一個屏障區域B與一個透射區域T,屏障區域B與透射區域T被交替放置於可切換面板200中。就是說,可切換面板200中,兩個屏障區域間存在一個透射區域,兩個透射區域T間存在一個屏障區域B。「第1圖」表示可切換面板200中若干可切換區域其中之一,其中包含兩個屏障區域以及分隔兩個屏障區域之一個透射區域。然而,如「第5圖」與「第6B圖」所示,可切換面板中的一個可切換區域可包含兩個透射區域T與分隔這兩個透射區域之一個屏障區域B。 可切換面板200中,重複相同的可切換區域,因此鄰接兩個可切換區域的透射區域連續,鄰接兩個可切換區域的兩個屏障區域被分隔。本文中,每一可切換區域具有寬度‘S’。此外一塊可切換面板中可包含多少可切換區域取決於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的大小。 每一可切換區域依照其中形成的電極是否被施加電壓而完成切換功能。更特別地,每一可切換區域中的屏障區域用作屏障,以阻擋從顯示面板100發射的光線。當未形成屏障區域時,可切換區域用作單個透射區域,直接發射來自其下方的顯示面板100的二維影像。 可切換面板200包含彼此面對排列的第一基板200a與第二基板200b,液晶層230插於兩者之間。可切換面板200更包含複數個下電極210與一個上電極240,其中複數個下電極210形成於第 一基板200a上,上電極240形成於與第一基板200a相對之第二基板200b的整個表面上。這種情況下,如「第1圖」所示,複數個下電極210被劃分為兩組,這兩組下電極排列於不同層上,兩組之間放置有絕緣層220。根據情況需要,複數個下電極210可以被精確地劃分為一組且形成於單層之上。 顯示面板100可以為平面顯示面板,例如液晶顯示面板、有機發光顯示面板、電漿顯示面板、場發射顯示面板、電泳(electrophoretic)顯示面板以及量子點(quantum dot)顯示面板。顯示面板100上形成的可切換面板200中,複數個下電極210連接一個電壓應用單元300,這樣根據從電壓應用單元300接收的電壓選擇性地配向液晶層230的液晶分子。 尤其地,如果電壓被選擇性地應用至複數個下電極210,依照液晶層230之液晶分子之配向,一個可切換區域之液晶層230被改變為一個屏障區域與一個透射區域,可切換區域之寬度對應一間距(pitch)。屏障區域中的液晶分子被配向,以阻擋從背光單元(圖中未表示)透過顯示面板100向可切換面板200引導的光線,而透射區域中的液晶分子被配向以透射光線。 更特別地,屏障區域與透射區域並非液晶層230之實際元件,因為背光單元引導的光線依照液晶分子的配向被阻擋,看起來像是在液晶層230中形成一個屏障。因此,可切換面板200確保顯示面板100發射的影像被劃分為左影像與右影像,從而使用可切換面板的切換功能實現三維影像。採用這種方法,當左眼僅僅覺察針對左眼的影像,且右眼僅僅覺察針對右眼點的影像,觀察者可觀看到三維影像。 如果觀看者改變位置,由此觀看者的觀看角度偏離特定位置,將要透過可切換面板被透射的部份二維影像被屏障區域阻擋,使其不可能實現三維影像。因此,需要感測觀看者的移動以及改變屏障區域的位置,從而確保在改變位置到最終位置後以及在改變位置時,觀看者可連續地觀看到三維影像。 雖然圖中未表示,為了偵測觀看者的移動,實施一種方法例如使用者追蹤之方法。使用者追蹤係為一種為顯示面板100或可切換面板200安裝照相機或者為包含顯示面板100與可切換面板200兩者之系統安裝照相機之方法,覺察到觀看者眼睛的瞳孔的移動或者觀看者頭部的移動,從而偵測到觀看者的最終位置。 當感測到瞳孔移動時,如果觀看者的位置改變,則照相機偵測到左右瞳孔的中央位置,以及覺察中央位置的改變。或者,當感測面部的移動時,如果觀看者扭轉或者移動他或她的頭部,則照相機根據面部與背景色彩間的差別覺察出頭部的移動,從而偵測觀看者的最終位置。 根據偵測的觀看者的位置改變,控制器400控制電壓應用單元300,以供應電壓至複數個下電極210,這樣依照從與控制器400連接的電壓應用單元300向下電極210應用的電壓序列,改變每一可切換區域內的屏障區域的位置。就是說,透過覺察已改變位置的觀看者的最終位置,以及根據觀看者的視角改變應用至複數個下電極210之電壓序列,屏障區域被移動,從而適合觀看者的觀看位置。 「第3圖」所示係為根據觀看者的位置改變,移動「第1圖」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中屏障區域的例子。「第4圖」所示係為當出現「第3圖」所示的觀看者的位置改變時亮度與視角間的關係的圖形。如「第3圖」所示,當觀看者停止改變位置時,「具有一個間距寬度之一個可切換區域內的透射區域的寬度與屏障區域的寬度比」(以下稱為開口率)固定保持在大約37%。覺察到使用者改變位置的情況下,依照採用的例如使用者追蹤之方法,屏障區域遵循觀看者的改變位置而移動,從而改變觀看位置。然而,當出現觀看者之位置變化時,例如如「第4圖」所示,當觀看者沿逐漸增加的視角方向移動時(即,當觀看螢幕中央的觀看者逐漸扭轉他的頭部時),亮度隨觀看者的位置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改變而逐漸改變。 一般來說,亮度變化越大,觀看者視覺上越容易覺察到亮度的變化。這種亮度變化的視覺感知被稱為運動閃爍(moving flicker)。「第4圖」中,粗實線表示在視角逐漸增加的觀察條件下觀看者所覺察的亮度。尤其地,實驗上可確認觀看者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間的中間位置處覺察到嚴重的運動閃爍,因為第一位置(第一虛線)與第二位置(第二虛線)的中間位置具有極大的亮度變化。 以下結合「第5圖」、「第6A圖」、「第6B圖」、「第7A圖」、「第7B圖」與「第8圖」描述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 當使用者改變位置時,這種方法透過調整透射區域的寬度用以減少運動閃爍。 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中,如「第5圖」、「第6A圖」與「第8圖」所示,觀看者靜止的初始狀態中(步驟A中),每一可切換面板的屏障區域的寬度表示為第一寬度B1(100S)。這種情況下,開口率為大約37%,就是說,T1/S大約為37%。本文中,一個可切換區域的寬度為‘S’,透射區域的寬度‘T1’為‘S-B1’。 接下來,觀看此可切換面板的觀看者的位置例如透過使用者追蹤之方法被追蹤。 這種情況下,如果事實上偵測到觀看者改變位置時,每一可切換區域內的屏障區域的寬度被改變第二寬度B2(「第5圖」與「第6B圖」之步驟B)(120S)。如果事實上偵測到觀看者未改變位置,每一可切換區域之屏障區域的寬度保持第一寬度B1(130S)。 更特別地,如果事實上偵測到觀看者改變位置,控制器控制此電壓應用單元,以改變應用到複數個下電極210之電壓序列,從而增加透射區域之寬度(從寬度T1到寬度T2且T2>T1)。就是說,可切換透鏡中提供的複數個下電極210被應用的電壓被分類為屏障區域形成電壓與透射區域形成電壓。這種情況下,當期望擴展透射區域時,需要增加透射區域形成電壓的數量。「第5圖」之步驟B表示開口率增加到大約50%,就是說T2/S為50%。本文中,透射區域的寬度‘T2’為‘S-B2’。上述增加開口率之理由如下,取決於視覺變化的亮度減少程度隨著開口率的增加而降低。 接下來,透過使用者追蹤方法偵測觀看可切換面板的觀看者是否連續改變其位置(140S)。 如「第5圖」之步驟C所示,如果觀看者連續改變位置(步驟C中),屏障區域保持具有降低的第二寬度B2(150S),且根據位置變化移位可切換區域。就是說,開口率保持在大約50%,如「第5圖」所示屏障區域向右移位。這種情況下,可切換區域的移位意味著應用至下電極的電壓的移位。透過這種移位,步驟B中,屏障區域與透射區域共同移動,同時保持透射區域的寬度T2。這種情況下,應用至下電極的電壓的移位使得具有第二寬度B2的屏障區域移位,以對應觀看者的移動。根據情況需要,可以省略步驟C。 接下來,如果觀看者停止改變位置(步驟D中),透射區域的寬度重新恢復為初始寬度(155S)。這種情況下,為了偵測到觀看者停止改變位置,採用使用者追蹤以偵測到使用者不止一個臨界時間週期未改變位置。例如,假設臨界時間的週期為一秒,如果偵測到觀看者不止一秒未改變位置,則判定觀看者已經到達其最終位置。 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中,當觀看者改變位置時,屏障區域移位且開口率增加(例如,從寬度T1到寬度T2),如果觀看者不止一個臨界時間週期未改變位置,觀看者的位置被覺察為最終位置且開口率減少(例如,從寬度T2到寬度T1)。這種情況下,觀看者結束位置變化後最終位置對應的開口率等於使用者改變位置前的初始狀態的開口率(即,寬度T1)。 這裡,當觀看者處於靜止時,每一可切換區域內屏障區域的寬度等於第一寬度B1。當觀看者改變位置時,每一可切換區域內屏障區域的寬度等於第二寬度B2,第二寬度B2比第一寬度B1短。 換言之,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之特徵在於當觀看者改變位置時,透射區域的寬度增加,從而根據觀看視角的變化降低一亮度減少度,由此減少運動閃爍。 因此,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中,如果事實上偵測到觀看者改變位置,控制器影響控制,從而相對於觀看者靜止的狀態增加開口率,進而確保甚至當改變位置時,觀看者仍然可觀看到高品質的三維影像。 「第6A圖」與「第6B圖」所示係為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中觀看者改變位置前後屏障區域與透射區域之寬度的變化示意圖。「第6A圖」與「第6B圖」中,‘R(右視圖)’開始的可切換區域與‘L(左視圖)’開始的可切換區域被共同標記,以充分表示透射區域與屏障區域。 如「第6A圖」所示,當觀看者靜止時,可切換區域中的透射區域保持寬度T1。然後,當偵測到位置變化時,透射區域向左右擴展為寬度T2。就是說,在偵測到位置改變前,相對於透射區域的寬度T1,實現透射區域的擴展。 這裡,複數個下電極210分別連接至電壓應用單元300,這樣電壓可單獨應用至複數個下電極210。 更特別地,可切換面板200中的複數個下電極210連接電壓應用單元300,其中電壓應用單元300連接控制器400。控制器400覺察到觀看者的位置改變與最終位置,以及改變待應用至複數個下電極210之電壓,以確保觀看者在最終位置與改變位置期間可觀看到三維影像。這種情況下,控制器400控制電壓應用單元300以調整待應用至複數個下電極210之屏障區域形成電壓與透射區域形成電壓,從而確保觀看者靜止時的開口率不同於觀看者改變位置時的開口率。改變位置期間,每一可切換區域內應用的透射區域形成電壓的數量增加,應用的屏障區域形成電壓的數量減少。此外,改變位置後的最終位置處,依照可切換區域的移位,屏障區域形成電壓與透射區域形成電壓的應用順序從初始應用順序(applying orders)移位。 「第7A圖」與「第7B圖」所示係為亮度關於「第3圖」與「第5圖」之視角之變化之圖形。 這種情況下,如「第7A圖」所示,第一位置的透射曲線與第二位置的透射曲線彼此的交叉點處出現亮度的快速下降。因此,出現亮度快速降低的區域被觀看者覺察到閃爍,導致顯示品質劣化。 然而,如「第7B圖」所示,當偵測到觀看者移動時,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增加開口率。就是說,當偵測到觀看者改變位置時,增加開口率,從而透過減少屏障區域以及增加透射區域根據視角的改變而減少亮度降低度。 期間,透射區域相對每一可切換區域的比率越大,三維串擾(crosstalk)則越多。就是說,當左眼影像介入右眼以及右眼影像介入左眼時出現三維串擾。50%的三維串擾意味著50%的左眼影像介入右眼。三維串擾的增加會導致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中的影像品質劣化。因此,當觀看者改變位置時,僅僅開口率最大程度增加到處於三維串擾為1%或更少的範圍內較佳。 「第7B圖」表示開口率增加到50%的情況。可看出,前一位置與下一位置間的亮度減少度被降低。因此,即使觀看者改變位置時觀看三維影像,觀看者仍然可觀看到高品質的三維影像。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用於增加開口率,從而確保觀看者可用最小化的亮度減少觀看到三維影像,同時觀看者改變位置。採用這種方法,亮度減少度被降低,從而最小化屏障的運動閃爍以及增加顯示品質。 期間,以上描述中,雖然當未出現位置改變時開口率被描述為大約37%,以及出現位置改變時為50%,但是開口率並非總是限制於此。開口率可依照可切換面板之間距、可切換面板中提供的電極間隔以及電極的數目被改變。 從以上描述顯而易見,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中,如果觀看者改變位置,透過例如使用者追蹤改變屏障區域,採用這種方式以確保甚至觀看者改變位置時,觀看者可觀看到高品質三維影像。此外,透過增加一個可切換區域內透射區域相對屏障區域之開口率,可允許觀看者最低程度地覺察到亮度變化。因此,可避免所謂的運動閃爍。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00‧‧‧顯示面板 200‧‧‧可切換面板 200a‧‧‧第一基板 200b‧‧‧第二基板 210‧‧‧下電極 220‧‧‧絕緣層 230‧‧‧液晶層 240‧‧‧上電極 B‧‧‧屏障區域 T‧‧‧透射區域 S‧‧‧寬度 L‧‧‧左視圖 R‧‧‧右視圖 300‧‧‧電壓應用單元 400‧‧‧控制器 B1‧‧‧第一寬度 B2‧‧‧第二寬度 T1、T2‧‧‧寬度 第1圖所示係為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剖面圖;第2圖所示係為第1圖所示之下電極之電壓應用方法之示意圖;第3圖所示係為第1圖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中根據觀看者的位置改變移動屏障區域之例子之示意圖;第4圖所示係為當出現第3圖所示之觀看者之位置改變時亮度與視角間的關係之圖形;第5圖所示係為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中當出現觀看者改變位置時根據位置變化調整屏障區之寬度與位置之例子之示意圖;第6A圖與第6B圖所示係為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中觀看者改變位置前後屏障區域與透射區域的寬度變化之示意圖;第7A圖與第7B圖所示係為亮度隨第3圖與第5圖之視角變化之圖形;以及第8圖所示係為本發明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之流程圖。 100‧‧‧顯示面板 200‧‧‧可切換面板 200a‧‧‧第一基板 200b‧‧‧第二基板 210‧‧‧下電極 220‧‧‧絕緣層 230‧‧‧液晶層 240‧‧‧上電極 B‧‧‧屏障區域 T‧‧‧透射區域 S‧‧‧寬度 L‧‧‧左視圖 R‧‧‧右視圖
权利要求:
Claims (16) [1] 一種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包含:一顯示面板,用於顯示一影像;一可切換面板,位於該顯示面板上且具有複數個可切換區域,該可切換面板用於轉換該影像為一三維影像;一電壓應用單元,用以應用電壓至該可切換面板,從而劃分每一可切換區域為一屏障區域與一透射區域;以及一控制器,用以控制該電壓應用單元,從而調整每一可切換區域內該屏障區域的位置與該屏障區域之寬度。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其中該控制器控制該電壓應用單元以改變應用至該可切換面板之電壓,從而在觀看者改變位置時,減少每一可切換區域內該屏障區域的寬度。 [3]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其中該透射區域相對每一可切換區域的比率能夠最大程度增加為處於三維串擾為1%或更少的範圍內。 [4]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其中該可切換面板包含彼此正對排列的一第一基板與一第二基板、複數個下電極以及一上電極,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放置一液晶層,該等下電極形成於該第一基板上,該上電極形成於該第二基板之整個表面上。 [5]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其中觀看者不止一臨界時間週期未改變位置的情況下,該透射區域相對每一可切換區域的比率被降低。 [6] 如請求項第5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其中該透射區域相對每一可切換區域的比率被降低,以使得該比率等於觀看者改變位置前的初始比率。 [7] 一種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該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包含一顯示面板、位於該顯示面板上且具有複數個可切換區域之一可切換面板,以及一電壓應用單元,用以應用電壓至該可切換面板,從而劃分每一可切換區域為一屏障區域與一透射區域,該驅動方法包含:追蹤觀看該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觀看者的位置;如果觀看者改變位置,則改變每一可切換區域內該屏障區域的寬度;以及如果觀看者不止一個臨界時間週期未改變位置,則降低該透射區域相對每一可切換區域的比率。 [8]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其中進行降低該透射區域相對每一可切換區域之比率之步驟,以使得該比率等於觀看者改變位置前的初始比率。 [9]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其中當觀看者靜止時每一可切換區域之該屏障區域具有一第一寬度,如果觀看者改變位置則具有一第二寬度,該第二寬度比該第一寬度短。 [10] 如請求項第9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其中改變該屏障區域之寬度之步驟包含:偵測觀看者改變位置之一第一步驟;改變該屏障區域之寬度為該第二寬度之一第二步驟;以及移位該屏障區域以對應觀看者的位置改變之一第三步驟。 [11]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其中該第一步驟包含借助使用一使用者追蹤方法加以偵測。 [12]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其中該可切換面板包含彼此正對排列的一第一基板與一第二基板、複數個下電極以及一上電極,一液晶層放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間,該等下電極形成於該第一基板上,該上電極形成於該第二基板之整個表面上。 [13] 如請求項第12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其中該第二步驟與該第三步驟包含調整屏障區域形成電壓與透射區域形成電壓,以從該電壓應用單元應用至每一可切換區域之該等下電極。 [14] 如請求項第13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其中該第二步驟包含向左以及向右增加應用至該等下電極之該透射區域形成電壓的數量,這樣應用至該等下電極之該透射區域形成電壓的數量對應該屏障區域從該第一寬度至該第二寬度之改變。 [15] 如請求項第13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其中該第三步驟包含透過調整待應用至該等下電極之該屏障區域形成電壓,依照觀看者的移動移位具有第二寬度之該屏障區域。 [16]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驅動方法,其中降低該透射區域相對每一可切換區域之比率之步驟更包含藉由使用者追蹤方法偵測到觀看者不止一個臨界時間未改變位置。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8941558B2|2015-01-27|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for the same JP5390533B2|2014-01-15|マルチビューディスプレイ内の知覚される画像クロストークを低減する方法 TWI451162B|2014-09-01|自動立體影像顯示裝置 US7825999B2|2010-11-02|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TWI414846B|2013-11-11|可切換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及其液晶透鏡 JP2011519052A|2011-06-30|フレネルレンズ要素を有する自動立体ディスプレイ TWI475548B|2015-03-01|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US9224366B1|2015-12-29|Bendable stereoscopic 3D display device US9706192B2|2017-07-11|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method KR102284841B1|2021-08-03|무안경 입체영상표시장치 TWI474048B|2015-02-21|顯示裝置 US8760396B2|2014-06-24|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7257937B|2020-09-01|显示装置以及控制显示装置的方法 US20130127816A1|2013-05-23|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WO2014050819A1|2014-04-03|立体表示装置 KR101990490B1|2019-06-19|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JP2014149321A|2014-08-21|表示装置 US10715792B2|2020-07-14|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US10194145B2|2019-01-29|3D display device for reducing moving flicker KR102233116B1|2021-03-29|입체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이의 구동 방법 US8994791B2|2015-03-31|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US20140002447A1|2014-01-02|3d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JP6229044B2|2017-11-08|流動的バリアパターンを備えた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KR102141555B1|2020-08-05|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KR20110135799A|2011-12-19|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KR20130032239A|2013-04-01| TWI475548B|2015-03-01| JP5524303B2|2014-06-18| KR101451588B1|2014-10-23| JP2013070373A|2013-04-18|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JPH10174127A|1996-12-13|1998-06-26|Sanyo Electric Co Ltd|立体表示方法および立体表示装置| KR100417656B1|2001-09-05|2004-02-11|임희빈|액정 패널을 이용한 입체 화상 구현 장치| KR20060096844A|2005-03-04|2006-09-13|주식회사 소디|가변형 패럴렉스 배리어 및 이를 이용한 입체 영상 표시장치| KR20070023849A|2005-08-25|2007-03-02|엔디스|광시야각 입체 영상 표시장치| JP2007072217A|2005-09-07|2007-03-22|Hunet Inc|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JP2007163709A|2005-12-12|2007-06-28|Canon Inc|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JP5023516B2|2006-03-06|2012-09-12|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画像表示装置| JP4548379B2|2006-03-31|2010-09-22|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 TWI407195B|2009-12-30|2013-09-01|Unique Instr Co Ltd|A full-screen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2156565B|2010-12-31|2014-11-05|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显示设备、方法和裸眼立体显示装置| TWI443417B|2011-01-25|2014-07-01|Hannstar Display Corp|立體顯示器、屏障裝置及其驅動方法|CN105531618B|2013-08-28|2018-03-30|三菱电机株式会社|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WO2015060011A1|2013-10-25|2015-04-30|シャープ株式会社|立体表示装置| KR102141555B1|2013-12-24|2020-08-05|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US20170269357A1|2014-12-02|2017-09-21|Sharp Kabushiki Kaisha|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KR101960851B1|2017-10-31|2019-03-20|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배리어 패널을 포함하는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KR20110095615||2011-09-22|| KR1020120058680A|KR101451588B1|2011-09-22|2012-05-31|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