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控制單元、方法及電腦程式產品合作以提供至少部分的圖形使用者介面之可控制的顯示深度。此外,控制單元包括控制電路,其控制做為該圖形使用者介面之一部分之圖符的深度顯示,該圖符可以是使用者可選擇的圖符。當偵測到物件靠近該顯示器時,控制電路增加該圖符之顯示的深度。按此方式,當使用者與圖形使用者介面互動時,使用者被提供有視覺回饋。
公开号:TW201301130A
申请号:TW101106738
申请日:2012-03-01
公开日:2013-01-01
发明作者:Maiko Nakagawa
申请人:Sony Corp;
IPC主号:G06F3-00
专利说明:
影像處理設備及方法和電腦程式產品
本發明係有關影像處理設備、方法和電腦程式產品,更明確地說,係有關能夠允許使用者可靠地感知不能選擇的圖符等等,及允許圖符等等能夠以更有趣的方式來予以顯示的影像處理設備、方法和電腦程式產品。
現已有嘗試從相關的技術來擴充GUI(圖形使用者介面)功能。
例如,做為採用圖符(icon)的GUI,GUI係顯示在觸控螢幕上,而觸控螢幕係由諸如用來顯示圖符等等之液晶面板的顯示面板和偵測使用者之手指的觸碰之觸控面板來予以整體建構而成。
在使用觸控螢幕的GUI中,當顯示於觸控螢幕上的圖符被觸碰時,指配給該圖符的功能即被執行。
除此之外,也提出偵測手指接近顯示幕及圖符被放大及顯示的技術(例如,參考PTL1及PTL2)。 引用文獻
PTL1:JP-A-2006-236143 PTL2:JP-A-2005-51876 概論 技術問題
不過,在相關技術的GUI(圖形使用者介面)等等中,不可選擇的部分(圖符等等)通常是以變灰(grayed-out)的狀態來予以顯示出。
不過,近來觸控螢幕的顯示功能已穩定地增進,且因此預期關於不可選擇之圖符可做相當有趣的顯示。
此外,例如在具有小尺寸觸控螢幕的可攜式電子設備等等中,當使用者觀看時,有時很難辨別所顯示的圖符是否為變灰的圖符。在此情況中,即使此圖符為不可選擇的,使用者還是可能會重複選擇操作多次。
在此情況下,吾人希望允許使用者可靠地感知不可選擇的圖符等等,並允許以有趣的方式來顯示圖符等等。
在一個例示性的實施例中,控制單元包括控制電路,其控制顯示於顯示器上之部分的圖形使用者介面的深度顯示,當偵測到物件靠近該顯示器時,該控制電路加深該部分之顯示的該深度。
實施例的一個態樣為該控制單元藉由增加該顯示器上之該部分的視差來加深顯示的該深度。
實施例的另一個態樣為該部分為顯示在該顯示器上的圖符。
實施例的另一個態樣為該圖符為使用者可選擇的圖符,且當在離該圖符之預定距離內偵測到該物件時,該控制電路加深顯示的該深度。
實施例的另一個態樣為該控制電路將該圖符從第一狀態改變到視覺感受與該第一狀態不同的第二狀態。
依據實施例的另一個態樣包括感測器,其偵測出當該物件與該顯示器之間為預定距離時。
依據實施例的另一個態樣包括顯示器,該顯示器為3維顯示器。
實施例的另一個態樣為3維顯示器呈現左影像與右影像。
實施例的另一個態樣為當偵測到該物件接近該圖符時,該圖符在該顯示器上係移動於不同於深度方向的方向上。
實施例的另一個態樣為當偵測到該物件接近該圖符時,該圖符在該顯示器上係移動於不同於該物件接近該圖符之方向的方向上。
實施例的另一個態樣為當該控制電路使該圖符移動朝向該顯示器之內部時,該控制電路改變該圖符的顏色。
實施例的另一個態樣為當該控制電路使該圖符移動朝向該顯示器之內部時,該控制電路改變該圖符的形狀。
在方法實施例中,該方法包括在顯示器上顯示圖形使用者介面;偵測接近該顯示器之物件;以及,以控制電路來控制部分之該圖形使用者介面的深度顯示,該控制包括當偵測到該物件接近該顯示器時,加深該部分之顯示的該深度。
依據實施例的一個態樣,該控制包括藉由增加該部分在該顯示器上之視差來加深顯示的深度。
實施例的另一個態樣為該部分為顯示於該顯示器上的圖符。
實施例的另一個態樣為該圖符為使用者可選擇的圖符,且當在離該圖符之預定距離內偵測到該物件時,該控制電路加深顯示的該深度。
依據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實施例,在該媒體中儲存有指令,當該等指令被處理電路所執行時,致使該處理電路執行一方法,該方法包括:在顯示器上顯示圖形使用者介面;偵測接近該顯示器之物件;以及,以控制電路來控制部分之該圖形使用者介面的深度顯示,該控制包括當偵測到該物件接近該顯示器時,加深該部分之顯示的該深度。
實施例的一個態樣為該控制包括藉由增加該部分在該顯示器上之視差來加深顯示的深度。
實施例的另一個態樣為該部分為顯示於該顯示器上的圖符。
實施例的另一個態樣為該圖符為使用者可選擇的圖符,且當在離該圖符之預定距離內偵測到該物件時,該控制電路加深顯示的該深度。

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能允許使用者可靠地感知不可選擇的圖符等等,並允許圖符等等以有趣的方式顯示。
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來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
在以下所描述的實施例中,顯示出3D影像(亦即,以3維方式來顯示影像)。因此,在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之前,將提供產生包括左眼影像及右眼影像之3D影像之方法的概述,以便容易理解本發明的實施例。
圖1顯示的圖示說明產生3D影像之方法。
第一種產生方法為使用其中設置兩個透鏡之成像設備的方法。亦即,在第一種產生方法中,使用者保持成像設備的兩個透鏡配置在近似水平的方向上,並一次取得一個圖像。於是,在兩個透鏡中,左眼影像的資料係由透射過左側透鏡之光所產生,而右眼影像的資料係由透射過右側透鏡之光所產生。
此外,產生對應於影像的左眼影像資料與右眼影像資料,也可藉由CG(電腦繪圖)來予以產生,而不使用成像設備等等。
按此方式所產生之包括對應物件的左眼影像及右眼影像各自位在間隔與成像設備之兩個透鏡間之距離一致的位置。在此,包括在左眼影像與右眼影像各者中之對應物件在實質上水平方向上之配置位置間的差稱為視差。視差愈大,物件的深度愈深,亦即,成為3維顯示。因此,具有上述特徵的視差,可被使用做為決定3維顯示之物件之凸凹(unevenness)程度的參數。
圖2顯示的圖示說明顯示上述3D影像之顯示器的架構例。在相同的圖示中所顯示的顯示器為3D顯示器30,其以稱為視差屏障系統的系統來顯示3D影像,並允許使用者經由以祼眼來觀看3D顯示器30而感受到以3維顯示之物件的凸凹。
如圖2所示,3D顯示器30包括顯示層31及視差屏障層32。在顯示層31中,每一單位像素(一行)的左眼影像與右眼影像在水平方向上被交替地顯示。在同一圖示中,顯示層31中顯示左眼影像的行係以“L”來予以指示,而顯示右眼影像的行則以“R”來予以指示。
視差屏障層32係由具有與顯示層31上之影像相同周期性行的格形視差屏障所構成,且屏障之開口部的寬度被設定成與顯示層31上之一條影像行的寬度相同。當使用者從相隔預定距離之位置透過視差屏障層32來觀看顯示在顯示層31上的影像時,“L”與“R”影像分別被呈現給使用者的左眼與右眼,且因此出現視差。
例如,如圖3所示,當使用者40從相隔預定距離之位置透過視差屏障層32來觀看顯示在顯示層31上的影像時,由左眼影像之行所組成的影像係呈現給使用者40之左眼,及由右眼影像之行所組成的影像係呈現給使用者40之右眼。在同一圖示的例中,由“L1(代表第一個左眼影像)”、...、“Ln(代表第n個左眼影像)”、...、“LN(代表第N個左眼影像)”之每一行所組成的影像係呈現給使用者40的右眼。此外,由“R1(代表第一個右眼影像)”、...、“Rn(代表第n個右眼影像)”、...、“RN(代表第N個右眼影像)”之每一行所組成的影像係呈現給使用者40的右眼。
按此方式,可允許使用者40藉由以裸眼來觀看3D顯示器30而感受到以3維顯示之物件的凸凹度。此外,透過視差屏障層32來觀看影像,可表現出顯示層31在水平方向上之原始解析度一半的解析度。因此,3D顯示器30可開啟視差屏障地顯示影像,如圖3所示,及關閉視差屏障地顯示影像,如圖4所示。
圖4顯示的圖說明關閉視差屏障地顯示影像的例子。在圖4之例子的情況中,顯示層31之每一行中所顯示的影像分別被呈現給使用者40的左眼與右眼。因此,在以關閉視差屏障地顯示影像的情況中,顯示層31之每一行中都顯示被呈現給左眼與右眼兩者的影像“LR1”、“LR2”、...,且因此,可用顯示層31在水平方向上的原始解析度來顯示影像。不過,在圖4的情況中,由於影像的視差沒有被呈現給使用者,因此很難以3維來顯示影像,且僅能實行2維顯示(2D顯示)。
按此方式,3D顯示器30被組構成以3維來顯示影像,如圖3中所示,或以2D來顯示影像,如圖4中所示。
圖5A及5B顯示的圖示說明應用本發明之技術,做為影像處理設備實施例之成像設備50的外觀架構例。
圖5A顯示成像設備50之正面,及圖5B顯示其背面。
如圖5A所示,例如,成像設備50之正面的右側被組構為數位相機,設置有鏡頭單元111。鏡頭單元111包括光學系統,諸如聚集發射自物體之光的透鏡、調整焦聚的聚焦透鏡、光圈、及其它(全部皆未顯示出)。當開啟成像設備50的電源時,鏡頭單元111從成像設備50的機殼中伸出,且當電源關閉時,其係收納於成像設備50的機殼之內。在圖5A中,鏡頭單元111係收納於成像設備50的機殼之內。
在位於成像設備50正面之鏡頭單元111的右上側設置AF輔助光發射單元112。AF輔助光發射單元112在鏡頭單元111之光學系統的光軸方向上發射出光以做為AF輔助光,並藉以照明物體。按此方式,例如,所謂的自動對焦功能操作,即使是在黑暗的處所中仍能擷取物體的影像,並根據影像而將物體帶入焦點內。
在成像設備50之正面的中間側上側配置有頻閃燈(strobe)113。
當從正面看時,電源按鈕114係設置在成像設備50之頂面的右側,於開啟及關閉電源時操作,及從正面側看時,快門按鈕(釋放按鈕)115係設置在其左側,於記錄要被擷取之影像時操作。
如圖5B所示,變焦按鈕116係設置在成像設備50之背面的右上側。
例如,當使用者藉由使用成像設備50來擷取物體之影像時,當下達遠距攝影(Tele)指令時,使用者按壓變焦按鈕116中標記為“T”的部分(在下文中稱為T按鈕)。另一方面,當下達廣角(Wide)指令時,使用者按壓變焦按鈕116中標記為“W”的部分(在下文中稱為W按鈕)。此外,使用者可藉由保持T按鈕或W按鈕被按壓之狀態而連續下達遠距攝影(Tele)或廣角(Wide)指令。
模式轉盤117係設置在變焦按鈕116的下方側。當選擇成像設備50之各種不同模式時操作此模式轉盤117。關於成像設備50的操作模式,例如,在拍攝模式中對物體拍攝,或在影像顯示模式中顯示由於物體之拍攝所得到之被拍攝的影像。此外,例如關於在拍攝模式中與各種操作相關的模式,強迫頻閃燈113打開或關閉之模式、使用定時自拍之模式、在液晶面板120上顯示選單螢幕之模式(稍後描述)等。
在模式轉盤117的下方側設置有操作按鈕118。當使用者實施事先指定之指令操作時,使用此操作按鈕118。
例如,使用者操作此操作按鈕118並藉以在選單螢幕上移動游標,且因此可選擇出現在游標之安排位置中的項目。
觸控螢幕119包括液晶面板120及配置在液晶面板120上與其一體成形的接近面板(approach panel)121。觸控螢幕119藉由液晶面板120來顯示各種影像,並藉由接近面板121來接收使用者的操作。
例如,液晶面板120被組構成具有與前文參考圖2至4所描述之3D顯示器30相同架構的顯示器,且被組構成可視需要而顯示2維或3維影像。
接近面板121經由與靜電電容法之觸控螢幕相同的方法來偵測靜電電容之變異,並從而偵測使用者之手指等等接近那裡。接近面板121在面板上之預定距離處偵測靜電電容的變異,並輸出信號用以指示有多少使用者之手指等等接近於該位置。
圖6顯示的方塊圖說明圖5A及5B中所示成像設備50的內部架構。
此外,在圖6中未顯示出圖5A與5B中所示的AF輔助光發射單元112及頻閃燈113。
CCD(電荷耦合元件)131依據時序產生器(TG)141所供應的時序信號而操作。CCD 131接收來自物體經由鏡頭單元111而入射的光,並實施光電轉換,並供應對應於所接收到之光量之類比影像信號的電子信號給類比信號處理單元132。
類比信號處理單元132實施類比信號處理,諸如依據CPU(中央處理單元)136之控制將CCD 131所供應的類比影像信號放大等處理,並將由於類比信號處理所得到的影像信號供應給A/D(類比/數位)轉換單元133。
A/D轉換單元133依據CPU 136之控制而將類比信號處理單元132所供應之影像信號的類比信號做A/D轉換,並將轉換所得到之影像資料的數位信號供應給數位信號處理單元134。
數位信號處理單元134依據CPU 136之控制實施數位信號處理,諸如消除與供應自A/D轉換單元133之影像資料有關的雜訊,並在處理後將影像資料供應給液晶面板120。按此方式,對應於被供應之影像之資料的影像,亦即拍攝時所攝得之影像(在下文中稱為通過鏡頭的影像)被顯示在液晶面板120上。此外,數位信號處理單元134例如經由JPEG(聯合圖像專家小組)法等方法壓縮及編碼自A/D轉換單元133所供應的影像資料,並將所得到之壓縮及編碼的資料供應給要被記錄於其上的記錄裝置135。此外,數位信號處理單元134解壓縮及解碼被記錄於記錄裝置135內之被壓縮及編碼的資料,並將所到的影像資料供應給液晶面板120。按此方式,對應於被供應之影像之資料的影像,亦即,所記錄之經拍攝的影像被顯示在液晶面板120上。
此外,數位信號處理單元134控制GUI之顯示(例如,稍後描述的選單螢幕),其依據CPU 136之控制而被顯示在液晶面板120上。
提供可以很容易與成像設備50分離的記錄裝置135,包括例如碟片,諸如DVD(數位影音光碟)、半導體記憶體,諸如記憶卡、及其它可拆卸式記錄媒體。在記錄裝置135中,記錄經拍攝之影像的資料。
CPU 136執行記錄在程式ROM(唯讀記憶體)139中的程式,並控制組成成像設備50的每一個單元,並依據自接近面板121所供應的信號或自操作單元137所供應的信號實施各項處理。
操作單元137藉由使用者來予以操作,並供應對應於用來操作CPU 136的信號。此外,操作單元137包括如圖5A及5B中所示之電源按鈕114、快門按鈕115、變焦按鈕116、模式轉盤117、操作按鈕118等等。
EEPROM(電氣可抹除可程式ROM)138依據CPU 136之控制而儲存即使當成像設備50之電源被關閉仍須保存的資料等等,以及設定到成像設備50內的各種資訊。
程式ROM 139儲存CPU 136所要執行的程式,以及CPU 136為了執行程式而所需要的資料。RAM(隨機存取記憶體)140暫時儲存CPU 136為了執行各項處理所需的程式或資料。
時序產生器141依據CPU 136之控制而供應時序信號給CCD 131。CCD 131中的曝光時間(快門速度)等等是受時序產生器141供應給CCD 131的時序信號所控制。
馬達驅動器142依據CPU 136之控制而驅動包括有馬達的致動器143。當致動器143被驅動時,鏡頭單元111從成像設備50的外殼凸伸出,或被收納於成像設備50的外殼內。此外,當致動器143被驅動時,實施組成鏡頭單元111之光圈的調整,或組成鏡頭單元111之聚焦透鏡的移動。
在如上所述之架構的成像設備50中,CCD 131接收來自物體而入射通過鏡頭單元111的光,並實施光電轉換,並輸出由於轉換所得到的類比影像信號。從CCD 131輸出的類比影像信號當被傳遞通過類比信號處理單元132及A/D轉換單元133時被轉變成為數位信號的影像資料,且被供應給數位信號處理單元134。
數位信號處理單元134將供應自A/D轉換單元133的影像資料供應給液晶面板120,結果,通過鏡頭之影像被顯示在液晶面板120上。
當使用者操作快門按鈕115(圖5A及5B)時,對應於該操作的信號從操作單元137供應給CPU 136。當操作單元137供應出對應於快門按鈕115之操作的信號時,CPU 136控制數位信號處理單元134來壓縮從A/D轉換單元133供應給數位信號處理單元134的影像資料,並將由於壓縮所得到之經壓縮的影像資料記錄在記錄裝置135內。
按此方式,實施所謂的照相。
此外,CPU 136執行預定的程式並從而產生3D影像的影像資料。
在產生3D影像的情況中,CPU 136設定視差d。在視差d之值設定成較大的情況中,以具有視差之影像所顯示之物件的透視感(以3維顯示之物件的凸凹程度)變大。例如,在視差d之值設定成較大的情況中,在使用者側觀看螢幕,其感覺物件如同從螢幕向前大幅突伸出(或如同螢幕被深深地吸入)。
另一方面,當視差d之值設定成較小時,以具有視差之影像所顯示之物件的透視感(以3維顯示之物件的凸凹程度)變小。例如,在視差d之值設定成較小的情況中,在使用者側觀看螢幕,其感覺所呈現的物件如同實質上與螢幕齊平。
CPU 136獲取影像資料做為產生3D影像之原點,設定要被處理的區域,在此區域中之物件要以3維來予以顯示,並在要被處理之區域之預定位置處的水平方向設定參考點P。CPU 136在離參考點P兩側與視差d一致之相同距離處產生左與右區域之各自的資料,做為左眼影像資料與右眼影像資料。
按此方式所產生之對應於左眼影像資料與右眼影像資料且具有視差d的影像被顯示在觸控螢幕119上,且因此使用者能觀看到3D影像。
圖7顯示的方塊圖說明由CPU 136所執行之程式之軟體等等的功能架構例。
接近決定單元181根據自接近面板121所輸出的接近偵測信號來決定使用者之手指等等相關於觸控螢幕119的接近程度。例如,當使用者之手指等等接近觸控螢幕119直至與觸控螢幕119間之距離小於預定的臨限值為止時,接近決定單元181產生並輸出預定的資料來指示此情況。此外,當接近觸控螢幕119之使用者之手指等等從觸控螢幕119離開直到與觸控螢幕119間之距離等於或大於預定的臨限值為止時,接近決定單元181產生及輸出指示此情況的資料。此外,在接近決定單元181所產生的資料中,也包括指示使用者之手指等等接近觸控螢幕119(接近面板121)等等之部分的資訊。
選擇可能性決定單元182例如根據包括在自接近決定單元181所輸出之資料中的資訊來指定使用者所選擇的物件,並指示使用者之手指等等接近到觸控螢幕119的哪一部分。例如,顯示在觸控螢幕119上之圖符等等被指定為使用者所選擇的物件。
此外,選擇可能性決定單元182決定被指定之物件是否為可選擇的物件。亦即,其決定配置給該物件(諸如,圖符)之功能等等的執行是否被允許。例如,當在頻閃燈113之閃光被強迫關閉的模式中拍照時,其決定用來實施頻閃燈113閃光之設定的圖符為不可選擇的物件。
在其決定被指定之物件不是一個可選擇之物件(不可選擇之物件)的情況中,選擇可能性決定單元182將指示此情況的資訊輸出給視差調整單元183。
在選擇可能性決定單元182所指定之物件為不可選擇之物件的情況中,視差調整單元183設定與關於物件之3D顯示相關的視差。例如,根據自接近決定單元181所輸出之資料來指定使用者之手指等等的接近程度,並根據此接近程度來設定3D影像的視差。例如,在其指定使用者之手指接近到小於第一臨限值之距離的情況中,視差d1被設定,及在其指定使用者之手指接近到小比第一臨限值小的第二臨限值之距離的情況中,大於視差d1的視差d2被設定。
此外,視差調整單元183獲取要成為產生3D影像之原點的影像(例如,稍後描述之選單螢幕的影像)資料,並指定要被處理之區域,在該區域中顯示要被3維顯示的物件。在此時,例如,選擇可能性決定單元182所指定的物件被指定為要被3維顯示的物件。視差調整單元183設定參考點P,例如設定在要被3維顯示之物件的中央位置。
與視差相關的資訊及視差調整單元183所設定的參考點P被輸出給3D影像產生單元184。
3D影像產生單元184在距上述參考點按視差所決定之相同距離的左區域與右區域產生各自的資料做為左眼影像資料及右眼影像資料。按此方式,3D影像的資料被產生。
圖8顯示觸控螢幕119上所顯示之影像的例子。圖8可視為例如當上述成像設備50中之模式轉盤117選擇顯示選單螢幕之模式時所顯示的選單螢幕。
在此選單螢幕中顯示了各種不同的圖符。例如,在圖的右上側顯示了垃圾筒的圖符201。
使用者使用手指接近顯示在觸控螢幕119上的圖符並可選擇所想要的圖符。當圖符被選擇時,對應於該圖符的功能被執行,或實施預定的設定。
例如,當使用者在事先記錄於記錄裝置135中之拍攝影像資料的縮圖(未顯示出)等等的狀態中選擇圖符201時,對應於該縮圖的影像資料被刪除。
另一方面,在使用者不選擇所拍攝之影像資料的縮圖等等的狀態中,圖符201變成不可選擇的圖符。
現參考圖9A至11B來描述在圖符201被選擇的情況下,關於觸控螢幕119之顯示螢幕的轉變。
圖9A顯示的圖說明當以使用者之眼睛來觀看觸控螢幕119時所看到的影像例。如圖9A所示,使用者使用手指221接近觸控螢幕119顯示圖符201的部分。在此之時,假設手指221尚未足夠地接近觸控螢幕119。例如,假設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的距離等於或大於臨限值Th1。
圖9B顯示當使用者從圖9A之左側方向觀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的圖,且其說明使用者由於觀看觸控螢幕119而感知到觸控螢幕119之圖符201與手指221間之距離的虛擬感。此外,圖9B說明使用者從3D影像所感受到的透視感,而實際上,圖符201只是顯示在觸控螢幕119之表面上的影像(亦即,不具有厚度與深度的平面物件)。
如圖9B所示,圖符201並未被拉入朝向觸控螢幕119的內部。亦即,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的距離等於或大於臨限值Th1,以致於並未產生具有視差的影像,且從使用者來看圖符201,看似位於觸控螢幕119的表面。
圖10A說明當以使用者之眼睛來觀看觸控螢幕119時所看到之影像的另一例。如圖10A所示,使用者使用手指221進一步接近觸控螢幕119顯示圖符201的部分。此時,例如,假設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之距離小於臨限值Th1,且等於或大於臨限值Th2。
圖10B顯示當從圖10A之左側方向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的圖,且其說明使用者由於觀看觸控螢幕119而感知到觸控螢幕119之圖符201與手指221間之距離的虛擬感。此外,圖10B說明使用者從3D影像所感受到的透視感,而實際上,圖符201僅只是顯示在觸控螢幕119之表面上的影像(亦即,不具有厚度與深度的平面物件)。
如圖10B所示,圖符201在觸控螢幕119的深度方向上被拉入朝向其內部且是離開手指221。亦即,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的距離小於臨限值Th1,以致於產生具有視差的影像,且從使用者看圖符201,看似其被拉入朝向觸控螢幕119之內部。
此外,在此,在該圖中圖符從觸控螢幕119之表面向下移動(看似移動)之狀態可用“被拉入朝向觸控螢幕119之內部”來予以陳述。
圖11A說明當以使用者之眼睛觀看觸控螢幕119時所看到之影像的又另一例。如圖11A所示,使用者使用手指221更接近觸控螢幕119顯示圖符201的部分。此時,例如,假設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之距離小於臨限值Th2。
圖11B顯示當從圖11A之左側方向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的圖,且其說明使用者由於觀看觸控螢幕119而感知到觸控螢幕119之圖符201與手指221間之距離的虛擬感。此外,圖11B說明使用者從3D影像所感受到的透視感,而實際上,圖符201僅只是顯示在觸控螢幕119之表面上的影像(亦即,不具有厚度與深度的平面物件)。
如圖11B所示,圖符201進一步被拉入朝向觸控螢幕119的內部。亦即,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的距離小於臨限值Th2,以致於產生具有較大視差的影像,且從使用者看圖符201,看似圖符201被更拉入朝向觸控螢幕119之內部。
按此方式,使用者可清楚地感覺到圖符201為一不可選擇的圖符。此外,按此方式,其可將對圖符的選擇操作反饋給使用者,以致於允許使用者清楚地感覺到圖符201不能被選擇。
此外,其可藉3D顯示器呈現有趣的螢幕,與圖符201僅變灰的情況不同。
此外,當以3維顯示選單螢幕時,可輸出預定的音效聲等等。
接下來,將參考圖12的流程圖來描述藉由成像設備50所實施的圖符選擇及顯示控制處理。此項處理例如是當成像設備50經由觸控螢幕119而接收到使用者之操作時實施。
在步驟S21,CPU 136控制數位信號處理單元134,並在液晶面板120(觸控螢幕119)上顯示選單螢幕。
按此方式,例如,顯示前文中參考圖8所描述的選單螢幕。
在步驟S22,接近決定單元181決定是否偵測到使用者的手指221接近,且當其決定手指221尚未接近時,處理回到步驟S21。例如,在圖9A及9B所顯示之狀態的情況中,其決定使用者之手指221尚未接近。
在步驟S22決定有偵測到使用者之手指221接近的情況中,此處理前進到步驟S23。例如,在圖10A與10B所示之狀態的情況中,其決定有偵測到使用者的手指221接近。例如,在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之距離小於臨限值Th1的情況中,其決定有偵測到使用者之手指221的接近。
在步驟S23中,選擇可能性決定單元182指定被使用者選擇的圖符。此時,例如,根據包括在接近決定單元181所輸出之資料中的資訊來指定使用者所選擇的圖符,且其指示使用者之手指接近觸控螢幕119的哪一部分。
在步驟S24中,選擇可能性決定單元182決定在步驟S23之處理中所指定的物件是否為可選擇的物件。在步驟S24,在其決定該物件係不可選擇之物件的情況中,此處理前進到步驟S25。
在步驟S25中,視差調整單元183指定觸控螢幕119與手指221間的距離。觸控螢幕119與手指221間之距離,例如根據接近的程度來指定,而接近的程度係根據接近決定單元181輸出的資料所得到。
在步驟S26中,視差調整單元183設定由3D影像產生單元184所產生之3D影像的視差。在此時,例如,對應於步驟S25所指定之距離的視差被設定。例如,在其指定使用者之手指接近到小於第一臨限值之距離的情況中,視差d1被設定,在其指定使用者之手指接近到小於第一臨限值之第二臨限值之距離的情況中,大於視差d1的視差d2被設定。
此外,在此時,例如,選擇可能性決定單元182所指定的物件被指定成以3維顯示的物件,且視差調整單元183設定參考點P,例如,位在要以3維顯示之物件的中央位置。
在步驟S27中,3D影像產生單元184根據在步驟S26之處理中所設定的視差及該參考點來產生做為左眼影像資料與右眼影像資料的資料。按此方式,3D影像資料被產生。此外,根據此3D影像資料,3維地顯示觸控螢幕119的選單螢幕。
按此方式,圖符選擇與顯示控制處理被實施。在此方法中,例如,如同前文參考圖9A至圖11B之描述,當使用者之手指221接近圖符201時,其看似圖符201被拉入朝向觸控螢幕119的內側。此外,當使用者的手指221進一步接近圖符201時,其看似圖符201被更拉入觸控螢幕119的內部。
因此,藉由使用3D顯示的有趣表現,可以允許使用者清楚地感覺到圖符201為不可選擇的圖符。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當手指接近時,係以看似圖符被拉入觸控螢幕之內側來予以顯示,但也可用其它方式來顯示圖符。例如,實施顯示的方式可以是圖符看似從觸控螢幕突出,當手指接近圖符時看似下沈。重點是所產生的顯示資料要使得當手指接近圖符時,該圖符看似離開手指。
不過,在前文參考圖9A至11B所描述的例中,當使用者的手指221接近時,圖符201在觸控螢幕119之螢幕之垂直向下的方向上移動(看似移動),但圖符201可在其它方向上移動。
圖13A至14B顯示的圖說明當圖符201被使用者選擇時,觸控螢幕119之顯示幕之轉變的另一例。
圖13A顯示的圖說明當以使用者之眼睛來觀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的影像例。如圖13A所示,使用者使用手指221接近觸控螢幕119上顯示圖符201的部分。在此時,假設手指221尚未足夠地接近觸控螢幕119。例如,假設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的距離等於或大於臨限值Th1。
圖13B顯示當從圖13A之下方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的圖,且其說明使用者由於觀看觸控螢幕119而感知到觸控螢幕119之圖符201與手指221間之距離的虛擬感。此外,圖13B說明使用者從3D影像所感受到的透視感,而實際上,圖符201僅只是顯示在觸控螢幕119之表面上的影像。
如圖13B所示,圖符201並未被拉入朝向觸控螢幕119的內側。亦即,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之距離等於或大於臨限值Th1,以致於並未產生具有視差的影像,且使用者看圖符201似乎位於觸控螢幕119之表面。
圖14A說明當以使用者之眼睛來觀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之影像的另一例。如圖14A所示,使用者使用手指221進一步接近觸控螢幕119上顯示圖符201的部分。在此時,例如,假設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的距離小於臨限值Th1,且等於或大於臨限值Th2。
圖14B顯示當從圖14A之下方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的圖示,且其說明使用者由於觀看觸控螢幕119而感知到觸控螢幕119之圖符201與手指221間之距離的虛擬感。此外,圖14B說明使用者從3D影像所感受到的透視感,而實際上,圖符201僅只是顯示在觸控螢幕119之表面上的影像。
如圖14B所示,圖符201在觸控螢幕119的深度方向上被拉入朝向其內部且是離開手指221。亦即,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的距離小於臨限值Th1,以致於產生具有視差的影像,且從使用者看圖符201,看似圖符201被拉入朝向觸控螢幕119之內部。
此外,在圖14B的情況中,與圖10B之情況不同之處在於圖符201朝向右下側移動。
圖15A說明當以使用者之眼睛來觀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之影像的又另一例。如圖15A所示,使用者使用手指221進一步接近觸控螢幕119上顯示圖符201的部分。在此時,例如,假設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的距離小於臨限值Th2。
圖15B顯示當從圖15A之下方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的圖,且其說明使用者由於觀看觸控螢幕119而感知到觸控螢幕119之圖符201與手指221間之距離的虛擬感。此外,圖15B說明使用者從3D影像所感受到的透視感,而實際上,圖符201僅只是顯示在觸控螢幕119之表面上的影像。
如圖15B所示,圖符201被進一步地拉入朝向觸控螢幕119的內部。亦即,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的距離小於臨限值Th2,以致於產生具有較大視差的影像,且從使用者看圖符201,看似圖符201被進一步拉入觸控螢幕119之內部。
此外,在圖15B的情況中,與圖11B之情況不同之處在於圖符201進一步朝向右下側移動。
當按前文參考圖13A至15B之描述實施3D顯示時,其看似逃離使用者之手指221。按此方式,可以更可靠地允許使用者清楚感覺到圖符201是不可選擇的圖符。
此外,在圖14B與15B的例中,當手指221接近時,圖符201在圖中的下側向右移動(看似移動),但圖符201也可在下側向左方向移動(看似移動)。亦即,圖符201可在與手指221接近觸控螢幕119之方向(例如,在圖14B與15B中垂直向下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動。
此外,在使用者嘗試再度選擇逃離使用者之圖符201的情況,在3D顯示中可實施圖符201看似進一步逃離使用者
圖16A至19B顯示的圖說明當圖符201被使用者選擇時,觸控螢幕119之顯示幕之轉變的另一例。
圖16A顯示的圖說明當以使用者之眼睛來觀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的影像例。如圖16A所示,使用者使用手指221接近觸控螢幕119上顯示圖符201的部分。在此時,假設手指221尚未足夠地接近觸控螢幕119。例如,假設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的距離等於或大於臨限值Th1。
圖16B顯示當從圖16A之下方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的圖,且其說明使用者由於觀看觸控螢幕119而感知到觸控螢幕119之圖符201與手指221間之距離的虛擬感。
如圖16B所示,圖符201並未被拉入朝向觸控螢幕119的內側。亦即,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之距離等於或大於臨限值Th1,以致於並未產生具有視差的影像,且使用者看圖符201似乎位於觸控螢幕119之表面。此外,圖16B說明使用者從3D影像所感受到的透視感,而實際上,圖符201僅只是顯示在觸控螢幕119之表面上的影像。
圖17A說明當以使用者之眼睛來觀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之影像的另一例。如圖17A所示,使用者使用手指221進一步接近觸控螢幕119上顯示圖符201的部分。在此時,例如,假設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的距離小於臨限值Th1,且等於或大於臨限值Th2。
圖17B顯示當從圖14A之下方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的圖,且其說明使用者由於觀看觸控螢幕119而感知到觸控螢幕119之圖符201與手指221間之距離的虛擬感。此外,圖14B說明使用者從3D影像所感受到的透視感,而實際上,圖符201僅只是顯示在觸控螢幕119之表面上的影像。
如圖17B所示,圖符201在觸控螢幕119的深度方向被拉入朝向其內部且是離開手指221。亦即,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的距離小於臨限值Th1,以致於產生具有視差的影像,且從使用者看圖符201,看似圖符201被拉入朝向觸控螢幕119之內部。此外,圖符201在圖中的下側向右移動。直至目前為止所描述的架構與參考圖13A至14B所描述的情況相同。
圖18A說明當以使用者之眼睛觀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之影像的又另一例。如圖18A所示,圖17A及17B中使用者的手指221向右方向移動,圖符201伴隨著向右方向移動。亦即,使用者嘗試再次選擇逃離使用者的圖符201。此外,在相同的圖中,手指是以虛線來予以描繪,且此虛線指示手指之移動。
圖18B顯示當從圖18A之下方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的圖,且其說明使用者由於觀看觸控螢幕119而感知到觸控螢幕119之圖符201與手指221間之距離的虛擬感。此外,圖18B說明使用者從3D影像所感受到的透視感,而實際上,圖符201僅只是顯示在觸控螢幕119之表面上的影像。
在圖18B中,使用者在右方向上移動手指221,以致於圖中的手指221位於圖符201之垂直上方側。
圖19A說明當以使用者之眼睛來觀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之影像的又另一例。如圖19A所示,使用者使用手指221進一步接近觸控螢幕119上顯示圖符201的部分。在此時,例如,假設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的距離小於臨限值Th2。
圖19B顯示當從圖19A之下方看觸控螢幕119時所得到的圖,且其說明使用者由於觀看觸控螢幕119而感知到觸控螢幕119之圖符201與手指221間之距離的虛擬感。此外,圖19B說明使用者從3D影像所感受到的透視感,而實際上,圖符201僅只是顯示在觸控螢幕119之表面上的影像。
如圖19B所示,圖符201被進一步地拉入朝向觸控螢幕119的內部。亦即,手指221與觸控螢幕119間的距離小於臨限值Th2,以致於產生具有較大視差的影像,且從使用者看圖符201,看似圖符201被進一步拉入觸控螢幕119之內部。此外,如圖19B所示,圖符201在圖中的下側更向右方向移動。
此外,在圖17B、18B、及19B中,當手指221接近時,圖符201在圖中的下側向右方向移動(看似移動),但圖符201也可在下側向左方向移動(看似移動)。亦即,在圖17B、18B、及19B中,圖符201可在與手指221接近觸控螢幕119之方向(例如,在圖14B與15B中垂直向下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動。
如前文參考圖16A至19B之描述,當實施3D顯示時,其看似圖符201逃離使用者的手指221。此外,在使用者之手指221嘗試再次選擇逃離使用者之圖符201的情況中,則看似圖符201更逃離使用者。亦即,即使當不能選擇的圖符201被手指221追逐時,依然看似圖符201逃離使用者。按此方式,其可以更可靠地允許使用者清地感覺到圖符201為一不可選擇的圖符,且可使用3D顯示來呈現有趣的影像。
此外,在圖14A、14B、15A、15B、17A、17B、18A、18B、19A、及19B中,當圖符201被拉入朝向觸控螢幕119之內側時,圖符201的顏色也可改變。按此方式,其可以更可靠地允許使用者清地感覺到圖符201為一不可選擇的圖符
此外,當圖符201被拉入朝向觸控螢幕119之內側時,圖符201的形狀也可改變。例如,圖符201可用改變的形狀來予以顯示,以使得圖符201看似扭曲。按此方式,其可以呈現更迷人的影像。
在前文中,所描述的例子為將本技術應用到成像設備50,但本技術也可被應用到除了成像設備以外的其它電子設備。本技術可被應用到使用觸控螢幕等等來實施操作的任何設備。
此外,在前文中,所描述的例子為使用手指等等來操作顯示在觸控螢幕上的圖符等等,但是例如,本技術亦可被應用於使用觸控筆等等來操作顯示在觸控螢幕上之圖符等等的情況。
此外,在前文中,所描述的例子為當顯示在觸控螢幕上之選單螢幕中的圖符被選擇時實施3D顯示,但本技術之應用不限於此。重點在於只要GUI部分是顯示在觸控螢幕等等上,且此GUI部分是可被操作,即可應用本技術。
例如,當顯示在觸控螢幕上的縮圖影像等等被選擇時可用3維顯示。例如,在應用本技術的情況中,事實上可用任意的顏色來顯示縮圖影像,使得與習知技術中以變灰來顯示縮圖影像等等的情況相較,可顯示更美麗的影像。
此外,在前文中,所描述的例是以具有採用視差屏障系統之3D顯示的觸控螢幕來實施3D顯示,不過,本發明也可應用於使用除了視差屏障系統以外之系統來實施3D顯示的情況。例如,也可使用其中採用凸透鏡系統之具有3D顯示的觸控螢幕。
此外,除了可使用允許使用者以裸眼觀看的3D顯示器之外,也可使用允使用者戴著特殊眼鏡觀看之具有3D顯示的觸控螢幕。
此外,上述一連串的處理可藉由硬體或軟體來執行。在上述一連串之處理藉由軟體來執行的情況中,可透過網路或從記錄媒體,將組成該軟體的程式安裝在由專用硬體所組裝成的電腦上,或如圖20中所示,藉由安裝不同程式可執行各種功能的通用個人電腦700上。
在圖20中,CPU(中央處理單元)701依據儲存在ROM(唯讀記憶體)702中之程式,或從儲存單元708載入到RAM(隨機存取記憶體)703中之程式執行各項處理。在ROM 703中,適當地儲存有CPU 701執行各項處理所需的資料。
CPU 701、ROM 702、RAM 703經由匯流排704而互相連接。此外,I/O介面705係連接到匯流排704。
諸如鍵盤及滑鼠的輸入單元706、諸如LCD(液晶顯示器)的顯示器、諸如喇叭的輸出單元707、諸如硬式磁碟機的儲存單元708、及諸如數據機及包括有LAN卡等等之網路介面卡的通信單元709都被連接到I/O介面705。通信單元709在包括網際網路的網路上實施通信處理。
可適當安裝諸如磁碟、光碟、磁光碟、及半導體記憶體等可移式媒體711的碟片機710可視需要而被連接到I/O介面705,且因此,可視需要從這些媒體中讀出電腦程式而安裝到儲存單元708內。
在藉由軟體來執行上述一連串處理的情況中,可透過諸如網際網路之網路或諸如可移式媒體711的記錄媒體來安裝組成軟體的程式。
此外,此與圖20中所示設備之主體分離的記錄媒體,其組成除了能被分發以將記錄於其上之程式傳送給使用者的可移式媒體711(包括磁碟機(包括軟碟(註冊商標))、光碟(包括CD-ROM(唯讀光碟)、及DVD(影音光碟)、磁光碟(包括微型碟)(註冊商標))、半導體記憶體等等),也可以被事先組裝於設備主體中,且在程式記錄於其內的狀態下分發給使用者的ROM702、包括在儲存單元708中的硬式磁碟機等等。
須知,本發明也可採以下的架構。
[1]
一種影像處理設備,包括:接近偵測單元,其偵測是否有操作GUI部件之物件接近顯示該GUI部件的顯示單元;部件指定單元,在該物件接近的情況中,其指定被操作的該GUI部件;操作可能性決定單元,其決定被指定之該GUI部件是否可以被操作;以及影像資料產生單元,根據該GUI部件之操作可能性的決定結果,產生控制該顯示單元之深度顯示的影像資料,以使該GUI部件離開該物件。
[2]
如[1]之影像處理設備,其中,該影像資料產生單元依據該物件接近該顯示單元之程度來產生影像資料,其控制該顯示單元的深度顯示。
[3]
如[2]之影像處理設備,其中,該接近的程度與事先設定的臨限值相比較,並設定符合該比較結果的視差,用來控制該顯示單元的深度顯示。
[4]
如[1]之影像處理設備,其中,該影像資料產生單元產生該影像資料以使被指定之該GUI部件之該影像的顏色改變。
[5]
如[1]之影像處理設備,其中,該影像資料產生單元產生該影像資料以使被指定之該GUI部件之該影像的形狀改變。
[6]
如[1]之影像處理設備,其中,允許所要顯示之該GUI部件的該影像資料,係以使該GUI部件在該顯示器上移動於不同於該物件接近之方向的方向上且該GUI部件離開該物件的方式產生。
[7]
如[1]之影像處理設備,其中,該顯示單元包括採用視差屏蔽系統的3D顯示器。
[8]
如[1]之影像處理設備,其中,該接近偵測單元包括觸控螢幕。
[9]
一種影像處理方法,包括:允許接近偵測單元偵測是否有操作GUI部件之物件接近顯示該GUI部件的顯示單元;允許部件指定單元在該物件接近的情況中指定被操作的該GUI部件;允許操作可能性決定單元決定被指定之該GUI部件是否可以被操作;以及允許影像資料產生單元根據該GUI部件之操作可能性的決定結果,產生控制該顯示單元之深度顯示的影像資料,以使該GUI部件離開該物件。
[10]
一種允許電腦做為影像處理設備的程式,其中,該影像處理設備包括,接近偵測單元,其偵測是否有操作GUI部件之物件接近顯示該GUI部件的顯示單元;部件指定單元,在該物件接近的情況中,其指定被操作的該GUI部件;操作可能性決定單元,其決定被指定之該GUI部件是否可以被操作;以及影像資料產生單元,根據該GUI部件之操作可能性的決定結果,產生控制該顯示單元之深度顯示的影像資料,以使該GUI部件離開該物件。
此外,本說明書中之上述一連串之處理,不僅包括按所描述之順序按時間序列實施的處理,也包括儘管不需按時間序列來實施之平行或分開實施的處理。
此外,本發明的實施例並不限於上述的實施例,且不偏離本發明之精神可做各種的改變。
50‧‧‧成像設備
119‧‧‧觸控螢幕
120‧‧‧液晶顯示器
121‧‧‧接近面板
134‧‧‧數位信號處理單元
136‧‧‧CPU
137‧‧‧操作單元
138‧‧‧電氣可抹除可程式唯讀記憶體
139‧‧‧程式唯讀記憶體
140‧‧‧隨機存取記憶體
181‧‧‧接近決定單元
182‧‧‧選擇可能性決定單元
183‧‧‧視差調整單元
184‧‧‧3D影像產生單元
201‧‧‧圖符
圖1之圖示說明產生3D影像之方法。
圖2之圖示說明顯示3D影像之顯示器的架構例。
圖3說明之例子的情況係以視差屏障開啟地顯示影像。
圖4說明之例子的情況係以視差屏障關閉地顯示影像。
圖5A及5B說明應用本發明之技術之影像處理設備之實施例之成像設備的外觀架構例。
圖6之方塊圖係說明圖5A及5B中之成像設備的內部架構例。
圖7之方塊圖係說明藉由CPU所執行之軟體的功能架例。
圖8之圖示說明影像顯示在觸控螢幕上之例。
圖9A及9B說明在圖符被選擇的情況中,觸控螢幕之顯示幕的轉變。
圖10A及10B說明在圖符被選擇的情況中,觸控螢幕之顯示幕的轉變。
圖11A及11B說明在圖符被選擇的情況中,觸控螢幕之顯示幕的轉變。
圖12說明圖符選擇及顯示控制處理例。
圖13A及13B說明在圖符被選擇的情況中,觸控螢幕之顯示幕轉變的另一例。
圖14A及14B說明在圖符被選擇的情況中,觸控螢幕之顯示幕轉變的又另一例。
圖15A及15B說明在圖符被選擇的情況中,觸控螢幕之顯示幕轉變的又另一例。
圖16A及16B說明在圖符被選擇的情況中,觸控螢幕之顯示幕轉變的又另一例。
圖17A及17B說明在圖符被選擇的情況中,觸控螢幕之顯示幕轉變的又另一例。
圖18A及18B說明在圖符被選擇的情況中,觸控螢幕之顯示幕轉變的又另一例。
圖19A及19B說明在圖符被選擇的情況中,觸控螢幕之顯示幕轉變的又另一例。
圖20之方塊圖說明個人電腦之架構例。
权利要求:
Claims (20)
[1] 一種控制單元,包含:控制電路,其控制顯示於顯示器上之部分的圖形使用者介面的深度顯示,當偵測到物件靠近該顯示器時,該控制電路加深該部分之顯示的該深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控制單元,其中該控制單元藉由增加該顯示器上之該部分的視差來加深顯示的該深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控制單元,其中該部分為顯示在該顯示器上的圖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控制單元,其中該圖符為使用者可選擇的圖符,且當在離該圖符之預定距離內偵測到該物件時,該控制電路加深顯示的該深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控制單元,其中該控制電路將該圖符從第一狀態改變到視覺感受與該第一狀態不同的第二狀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控制單元,進一步包含:感測器,其偵測出當該物件與該顯示器之間為預定距離時。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控制單元,進一步包含:該顯示器,該顯示器為3維顯示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控制單元,其中該3維顯示器呈現左影像與右影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控制單元,其中當偵測到該物件接近該圖符時,該圖符在該顯示器上係移動於不同於深度方向的方向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控制單元,其中當偵測到該物件接近該圖符時,該圖符在該顯示器上係移動於不同於該物件接近該圖符之方向的方向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控制單元,其中當該控制電路使該圖符移動朝向該顯示器之內部時,該控制電路改變該圖符的顏色。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控制單元,其中當該控制電路使該圖符移動朝向該顯示器之內部時,該控制電路改變該圖符的形狀。
[13] 一種影像控制方法,包含:在顯示器上顯示圖形使用者介面;偵測接近該顯示器之物件;以及以控制電路來控制部分之該圖形使用者介面的深度顯示,該控制包括當偵測到該物件接近該顯示器時,加深該部分之顯示的該深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方法,其中該控制包括藉由增加該部分在該顯示器上之視差來加深顯示的深度。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方法,其中該部分為顯示於該顯示器上的圖符。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方法,其中該圖符為使用者可選擇的圖符,且當在離該圖符之預定距離內偵測到該物件時,該控制電路加深顯示的該深度。
[17] 一種儲存有指令之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其中當該等指令被處理電路所執行時,致使該處理電路執行一方法,該方法包含:在顯示器上顯示圖形使用者介面;偵測接近該顯示器之物件;以及以控制電路來控制部分之該圖形使用者介面的深度顯示,該控制包括當偵測到該物件接近該顯示器時,加深該部分之顯示的該深度。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控制包括藉由增加該部分在該顯示器上之視差來加深顯示的深度。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部分為顯示於該顯示器上的圖符。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圖符為使用者可選擇的圖符,且當在離該圖符之預定距離內偵測到該物件時,該控制電路加深顯示的該深度。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10222950B2|2019-03-05|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10805522B2|2020-10-13|Method of controlling camera of device and device thereof
US10185462B2|2019-01-22|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KR101817653B1|2018-01-12|디지털 촬영 장치, 그 제어 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가능 저장매체
CN105100388B|2019-06-21|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WO2015070737A1|2015-05-21|拍摄方法和拍摄装置
JP2012094111A|2012-05-17|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887043B1|2014-11-11|Providing user feedback in projection environments
US20120069055A1|2012-03-22|Image display apparatus
JP2011081480A|2011-04-21|画像入力システム
KR20120072867A|2012-07-04|3d 디스플레이 단말 장치 및 그 조작 방법
JP5360166B2|2013-12-04|画像表示装置
JP2012108723A|2012-06-07|指示受付装置
US20120092457A1|2012-04-19|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JP2012015619A|2012-01-19|立体表示装置及び立体撮影装置
KR102327842B1|2021-11-18|촬영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20100095231A|2010-08-30|디지털 촬영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5864043B2|2016-02-17|表示装置、操作入力方法、操作入力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N103220458B|2017-12-22|一种立体摄像装置和立体摄像方法
KR20070058893A|2007-06-11|유저인터페이스를 조작하는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방법
WO2012169097A1|2012-12-13|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US20160224200A1|2016-08-04|
US9348485B2|2016-05-24|
JP2012190184A|2012-10-04|
US20130318480A1|2013-11-28|
WO2012120849A1|2012-09-13|
US10222950B2|2019-03-05|
CN102685526A|2012-09-19|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GB9606791D0|1996-03-29|1996-06-05|British Telecomm|Control interface|
JP3949333B2|1999-04-12|2007-07-25|富士通株式会社|画像計測方法、画像計測装置、および画像計測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2001195170A|2000-01-17|2001-07-19|Funai Electric Co Ltd|携帯型電子機器、入力制御装置、及び記憶媒体|
JP2002082745A|2000-09-07|2002-03-22|Sony Corp|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
GB0105801D0|2001-03-09|2001-04-25|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Apparatus|
JP2004280496A|2003-03-17|2004-10-07|Kyocera Mita Corp|操作パネル装置|
JP4098680B2|2003-07-31|2008-06-11|矢崎総業株式会社|ヒューズキャビティおよび電気接続箱|
JP4325449B2|2004-03-19|2009-09-02|ソニー株式会社|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方法,記録媒体|
JP3939709B2|2004-04-30|2007-07-04|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情報入力方法および情報入出力装置|
JP4608947B2|2004-05-26|2011-01-12|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液晶表示装置|
EP1751499B1|2004-06-03|2012-04-04|Making Virtual Solid, L.L.C.|En-route navigation display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head-up display|
US7178111B2|2004-08-03|2007-02-13|Microsoft Corporation|Multi-planar three-dimensional user interface|
EP1821182B1|2004-10-12|2013-03-27|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3d pointing method, 3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3d pointing device, 3d display control device, 3d pointing program, and 3d display control program|
KR101109582B1|2004-11-02|2012-02-06|삼성전자주식회사|영상 확대/축소 위치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7379566B2|2005-01-07|2008-05-27|Gesturetek, Inc.|Optical flow based tilt sensor|
AU2006217569A1|2005-02-23|2006-08-31|Craig Summers|Automatic scene modeling for the 3D camera and 3D video|
JP4479962B2|2005-02-25|2010-06-09|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エービー|入力処理プログラム、携帯端末装置、及び入力処理方法|
CA2623503A1|2005-10-07|2007-04-19|Nokia Corporation|A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a method, a device and a computer program for providing a menu and/or inputting an access code|
US8279168B2|2005-12-09|2012-10-02|Edge 3 Technologies Llc|Three-dimensional virtual-touch human-machine interface system and method therefor|
JP4707034B2|2006-07-07|2011-06-22|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画像処理方法、入力インタフェース装置|
US8166421B2|2008-01-14|2012-04-24|Primesense Ltd.|Three-dimensional user interface|
CN101587386B|2008-05-21|2011-02-02|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光标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US9092053B2|2008-06-17|2015-07-28|Apple Inc.|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justing a display based on the user's position|
CN101308445B|2008-06-26|2010-10-13|无敌科技有限公司|在图片背景下有效凸显菜单图标的方法|
KR101558210B1|2008-08-05|2015-10-19|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터치 스크린을 구비한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메시지처리 방법|
JP5111312B2|2008-09-16|2013-01-09|任天堂株式会社|3次元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3次元画像処理装置、3次元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3次元画像処理方法|
US20100115471A1|2008-11-04|2010-05-06|Apple Inc.|Multidimensional widgets|
US8416206B2|2009-07-08|2013-04-09|Smart Technologies Ulc|Method for manipulating a graphic widget in a three-dimensional environment displayed on a touch panel of an interactive input system|
US10198854B2|2009-08-14|2019-02-05|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Manipulation of 3-dimensional graphical objects for view in a multi-touch display|
JP5531497B2|2009-08-18|2014-06-25|ソニー株式会社|表示装置及び表示方法|
US9104275B2|2009-10-20|2015-08-11|Lg Electronics Inc.|Mobile terminal to display an object on a perceived 3D space|
KR101613555B1|2009-10-26|2016-04-19|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이동 단말기|
US20120056989A1|2010-09-06|2012-03-08|Shimane Prefectural Government|Image recognition apparatus, operation determin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8302031B1|2010-04-14|2012-10-30|Symantec Corporation|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figuring information displayed on a screen|
KR101334107B1|2010-04-22|2013-12-16|주식회사 굿소프트웨어랩|차량용 멀티미디어 제어를 위한 사용자 인터페이스 장치 및 방법|
US8565830B2|2010-05-12|2013-10-22|Lg Electronics Inc.|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of displaying 3D images thereon|
US20120117514A1|2010-11-04|2012-05-10|Microsoft Corporation|Three-Dimensional User Interaction|
US8589822B2|2010-12-10|2013-11-19|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Controlling three-dimensional views of selected portions of content|
US9618972B2|2011-01-20|2017-04-11|Blackberry Limited|Three-dimensional, multi-depth presentation of icons in association with differing input components of a user interface|
JP5765070B2|2011-06-13|2015-08-19|ソニー株式会社|表示切換装置、表示切換方法、表示切換プログラム|
JP2013123970A|2011-12-14|2013-06-24|Toshiba Corp|表示装置|
WO2015029318A1|2013-08-26|2015-03-05|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3次元表示装置および3次元表示方法|WO2014010670A1|2012-07-13|2014-01-16|Isayama Taro|要素選択装置、要素選択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4127836A|2012-12-26|2014-07-07|Japan Display Inc|立体表示装置における映像表示方法|
EP2749209A1|2012-12-28|2014-07-02|Canon Kabushiki Kaisha|Object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pparatus, display method, and program|
JP6079418B2|2013-05-07|2017-02-15|富士通株式会社|入力装置および入力プログラム|
US9582851B2|2014-02-21|2017-02-28|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Using proximity sensing to adjust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a mobile device|
WO2016094928A1|2014-12-18|2016-06-23|Halgo Pty Limited|Replicating effects of optical lenses|
CN105094553B|2015-07-24|2018-05-18|广州久邦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一种子菜单栏特效的实现方法|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052086A|JP2012190184A|2011-03-09|2011-03-09|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