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包括转子铁芯和绕线线圈,所述转子铁芯上设有若干个沿圆周均匀分布的用于绕线的绕线槽,所述绕线线圈包括主相线圈和副相线圈,所述绕线槽内设有若干个所述主相线圈和若干个所述副相线圈。本实用新型包括24槽的线圈绕线结构和36槽的线圈绕线结构,24槽的线圈绕线结构能够提高布线利用率,拉开中、低档性能,避免造成中档和高档温升高而导致烧机,当需要电机进行调速时,主相小线包可单独放置调速绕组,避免主相绕组和调速绕组共槽,造成匝间短路,对于大功率电机,36槽的线圈绕线结构可以实现单根漆包线进行绕制,避免漆包线多根并绕带来的生产工艺复杂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不良率。
公开号:CN214337675U
申请号:CN202120240788.9U
申请日:2021-01-28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刘春波;胡凯;陈恒;余丹
申请人:Hangzhou Weiguang Electronic Co Ltd;
IPC主号:H02K3-28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绕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
[n0002] 电机的电枢中按一定规律绕制和连接起来的线圈组称为转子绕组。它是电机中实现机电能量转换的主要组成部件之一。组成电枢绕组的线圈有单匝的,也有多匝的,每匝还可以由若干并联导线绕成。不同的线圈绕线方式组成不同的线圈绕线结构,进而对转子的运转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的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存在转子运转效率较低、电机运转温升高的问题。
[n0003] 如中国专利CN211791005U,公开日2020年10月27日,一种交流串励电机绕组的绕线结构,属于电机绕线技术领域,包括转子轴,安装在转子轴上的换向器和转子铁芯,所述换向器包括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个换向片,换向片上固定设置有用于绕漆包线的绕线部件,所述转子铁芯上沿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用于绕线的绕线槽,所述转子绕组通过两根相互绝缘的线圈绕成的转子线圈均分原本流经一根转子线圈上的电流,其可以在不更新现有绕线装备的情况下,可绕制更大额定电流的转子绕组。但其存在电机转子运转效率较低的问题。
[n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的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存在电机转子运转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提高电机转子运转效率的转子线圈绕线结构。
[n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包括转子铁芯和绕线线圈,所述转子铁芯上设有若干个沿圆周均匀分布的用于绕线的绕线槽,所述绕线线圈包括主相线圈和副相线圈,所述绕线槽内设有若干个所述主相线圈和若干个所述副相线圈。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包括 24槽的线圈绕线结构和36槽的线圈绕线结构,24槽的线圈绕线结构能够提高布线利用率,拉开中、低档性能,避免造成中档和高档温升高而导致烧机,当需要电机进行调速时,主相小线包可单独放置调速绕组,避免主相绕组和调速绕组共槽,造成匝间短路,对于大功率电机,36槽的线圈绕线结构可以实现单根漆包线进行绕制,避免漆包线多根并绕带来的生产工艺复杂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不良率。
[n0006] 作为优选,所述转子铁芯上依次设有1槽至24槽共24个绕线槽;所述绕线槽内设有四个所述主相线圈和四个所述副相线圈,所述主相线圈包括主相第一线圈、主相第二线圈、主相第三线圈和主相第四线圈,所述副相线圈包括副相第一线圈、副相第二线圈、副相第三线圈和副相第四线圈。可以将任意起始槽定为1槽,依次将转子铁芯的24个绕线槽划分为1槽至24槽。
[n0007] 作为优选,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槽、5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槽、6槽,即主相第一线圈,从2槽进5槽出,然后1槽进6槽出,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1槽、8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2槽、7槽,即主相第二线圈,从11槽进8槽出,然后12槽进7槽出,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4槽、17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3槽、18槽,即主相第三线圈,从14槽进17槽出,然后13槽进18槽出,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3槽、20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4槽、19槽,即主相第四线圈,从23槽进20槽出,然后24槽进19槽出,所述主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与所述主相第二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主相第二线圈的尾端与所述主相第三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主相第三线圈的尾端与所述主相第四线圈的首端连接。最后主相线圈首端为A1,尾端为X1。
[n0008] 作为优选,所述副相第一线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4槽、9槽,所述副相第二线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5槽、10槽,所述副相第三线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6槽、21槽,所述副相第四线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槽、22槽,所述副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与所述副相第二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副相第二线圈的尾端与所述副相第三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副相第三线圈的尾端与所述副相第四线圈的首端连接。副相第一线圈从4槽进9槽出,其余3组线圈依次类推。最后副相线圈首端为B1,尾端为Y1。
[n0009] 作为优选,所述转子铁芯上依次设有1槽至36槽共36个绕线槽;所述绕线槽内设有四个所述主相线圈和四个所述副相线圈,所述主相线圈包括主相第一线圈、主相第二线圈、主相第三线圈和主相第四线圈,所述副相线圈包括副相第一线圈、副相第二线圈、副相第三线圈和副相第四线圈。可以将任意起始槽定为1槽,依次将转子铁芯的36个绕线槽划分为1槽至36槽。
[n0010] 作为优选,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槽、10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槽、11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槽、12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4槽、13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5槽、14槽;即主相第一个线圈:主相头A,从1槽进10槽出-2槽进11槽出-3槽进12槽出-4槽进13槽出-5槽进14槽出;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3槽、14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2槽、13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1槽、12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0槽、11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9槽、10槽;主相第二个线圈:从23槽进14槽出-22槽进13槽出-21槽进12槽出-20槽进11槽出-19槽进10槽出;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9槽、28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0槽、29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1槽、30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2槽、31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3槽、32槽;主相第三个线圈:从19槽进28槽出-20槽进29槽出-21槽进30槽出-22槽进31槽出-23槽进32槽出;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5槽、32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4槽、31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槽、30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槽、29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槽、28槽;主相第四个线圈:从5槽进32槽出-4槽进31槽出-3槽进30槽出-2槽进29槽出-1槽进28槽出。所述主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与所述主相第二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主相第二线圈的尾端与所述主相第三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主相第三线圈的尾端与所述主相第四线圈的首端连接。最后主相线圈首端为A2,尾端为X2。
[n0011] 作为优选,所述副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8槽、15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9槽、16槽,副相第一个线圈:从8槽进15槽出-9槽进16槽出;所述副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5槽、18槽,所述副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4槽、17槽,副相第二个线圈:从25槽进18槽出-24槽进17槽出;所述副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6槽33槽,所述副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7槽、34槽,副相第三个线圈:从26槽进33槽出-27槽进34槽出;所述副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7槽、36槽,所述副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6槽、35槽,副相第四个线圈:从7槽进36槽出-6槽进35槽出。所述副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与所述副相第二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副相第二线圈的尾端与所述副相第三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副相第三线圈的尾端与所述副相第四线圈的首端连接。最后副相线圈首端为B2,尾端为Y2。
[n0012] 作为优选,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槽、14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槽、13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槽、12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4槽、11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5槽、10槽;即主相第一个线圈:从1进14出-2进13出-3进12出-4进11出-5进10出;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0槽、19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1槽、20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2槽、21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3槽、22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4槽、23槽;即主相第二个线圈:从10进19出-11进20出-12进21出-13进22出-14进23出;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9槽、28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0槽、29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1槽、30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2槽、31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3槽、32槽;即主相第三个线圈:从19进28出-20进29出-21进30出-22进31出-23进32出;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8槽、1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9槽、2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0槽、3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1槽、4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2槽、5槽;即主相第四个线圈:从28进1出-29进2出-30进3出-31进4出-32进5出。所述主相第一线圈的首端分别与主相第四线圈的尾端、主相第三线圈的首端和主相第二线圈的尾端连接,所述主相第二线圈的首端分别与主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主相第四线圈的首端和主相第三线圈的尾端连接。即主1头+主4尾+主3头+主2尾为主头A3;主2头+主1尾+主4头+主3尾为主尾X3;最后主相线圈首端为A3,尾端为X3。
[n0013] 作为优选,所述副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6槽、15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7槽、16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8槽、17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9槽、18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0槽、19槽;副相第一个线圈:从6进15出-7进16出-8进17出-9进18出-10进19出;所述副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5槽、24槽,所述副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6槽、25槽,所述副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7槽、26槽,所述副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8槽、27槽;副相第二个线圈:从15进24出-16进25出-17进26出-18进27出;所述副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4槽33槽,所述副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5槽、34槽,所述副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6槽、35槽,所述副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7槽、36槽;副相第三个线圈:从24进33出-25进34出-26进35出-27进36出;所述副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3槽、6槽,所述副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4槽、7槽,所述副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5槽、8槽,所述副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6槽、9槽;副相第四个线圈:从33进6出-34进7出-35进8出-36进-9出。所述副相第一线圈的首端分别与副相第四线圈的尾端、副相第三线圈的首端和副相第二线圈的尾端连接,所述副相第二线圈的首端分别与副相第一线圈的尾端、副相第四线圈的首端和副相第三线圈的尾端连接。即副1头+副4尾+副3头+副2尾为副头B3;副2头+副1尾+副4头+副3尾为副尾Y3。最后副相线圈首端为B3,尾端为Y3。
[n0014] 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包括 24槽的线圈绕线结构和36槽的线圈绕线结构,24槽的线圈绕线结构能够提高布线利用率,拉开中、低档性能,避免造成中档和高档温升高而导致烧机,当需要电机进行调速时,主相小线包可单独放置调速绕组,避免主相绕组和调速绕组共槽,造成匝间短路,对于大功率电机,36槽的线圈绕线结构可以实现单根漆包线进行绕制,避免漆包线多根并绕带来的生产工艺复杂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不良率。
[n0015]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n0016] 图2为实施例一的线圈绕线结构示意图;
[n0017] 图3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n0018] 图4为实施例二的线圈绕线结构示意图;
[n0019] 图5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n0020] 图6为实施例三的线圈绕线结构示意图。
[n0021] 其中:1、转子铁芯,2、绕线槽。
[n0022]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n0023] 实施例一:
[n0024] 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如图1、图2所示,包括转子铁芯1和绕线线圈,转子铁芯1上设有若干个沿圆周均匀分布的用于绕线的绕线槽2,绕线线圈包括主相线圈和副相线圈,绕线槽2内设有若干个主相线圈和若干个副相线圈。转子铁芯1上依次设有1槽至24槽共24个绕线槽2;绕线槽2内设有四个主相线圈和四个副相线圈,主相线圈包括主相第一线圈、主相第二线圈、主相第三线圈和主相第四线圈,副相线圈包括副相第一线圈、副相第二线圈、副相第三线圈和副相第四线圈。可以将任意起始槽定为1槽,依次将转子铁芯1的24个绕线槽2划分为1槽至24槽。主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槽、5槽,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槽、6槽,即主相第一线圈,从2槽进5槽出,然后1槽进6槽出,主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1槽、8槽,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2槽、7槽,即主相第二线圈,从11槽进8槽出,然后12槽进7槽出,主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4槽、17槽,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3槽、18槽,即主相第三线圈,从14槽进17槽出,然后13槽进18槽出,主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3槽、20槽,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4槽、19槽,即主相第四线圈,从23槽进20槽出,然后24槽进19槽出,主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与主相第二线圈的首端连接,主相第二线圈的尾端与主相第三线圈的首端连接,主相第三线圈的尾端与主相第四线圈的首端连接。最后主相线圈首端为A1,尾端为X1。副相第一线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4槽、9槽,副相第二线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5槽、10槽,副相第三线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6槽、21槽,副相第四线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槽、22槽,副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与副相第二线圈的首端连接,副相第二线圈的尾端与副相第三线圈的首端连接,副相第三线圈的尾端与副相第四线圈的首端连接。副相第一线圈从4槽进9槽出,其余3组线圈依次类推。最后副相线圈首端为B1,尾端为Y1。
[n0025] 实施例二:
[n002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转子铁芯1上依次设有1槽至36槽共36个绕线槽2;如图3、图4所示,绕线槽2内设有四个主相线圈和四个副相线圈,主相线圈包括主相第一线圈、主相第二线圈、主相第三线圈和主相第四线圈,副相线圈包括副相第一线圈、副相第二线圈、副相第三线圈和副相第四线圈。可以将任意起始槽定为1槽,依次将转子铁芯1的36个绕线槽2划分为1槽至36槽。主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槽、10槽,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槽、11槽,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槽、12槽,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4槽、13槽,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5槽、14槽;即主相第一个线圈:主相头A,从1槽进10槽出-2槽进11槽出-3槽进12槽出-4槽进13槽出-5槽进14槽出;主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3槽、14槽,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2槽、13槽,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1槽、12槽,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0槽、11槽,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9槽、10槽;主相第二个线圈:从23槽进14槽出-22槽进13槽出-21槽进12槽出-20槽进11槽出-19槽进10槽出;主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9槽、28槽,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0槽、29槽,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1槽、30槽,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2槽、31槽,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3槽、32槽;主相第三个线圈:从19槽进28槽出-20槽进29槽出-21槽进30槽出-22槽进31槽出-23槽进32槽出;主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5槽、32槽,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4槽、31槽,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槽、30槽,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槽、29槽,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槽、28槽;主相第四个线圈:从5槽进32槽出-4槽进31槽出-3槽进30槽出-2槽进29槽出-1槽进28槽出。主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与主相第二线圈的首端连接,主相第二线圈的尾端与主相第三线圈的首端连接,主相第三线圈的尾端与主相第四线圈的首端连接。最后主相线圈首端为A2,尾端为X2。副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8槽、15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9槽、16槽,副相第一个线圈:从8槽进15槽出-9槽进16槽出;副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5槽、18槽,副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4槽、17槽,副相第二个线圈:从25槽进18槽出-24槽进17槽出;副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6槽33槽,副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7槽、34槽,副相第三个线圈:从26槽进33槽出-27槽进34槽出;副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7槽、36槽,副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6槽、35槽,副相第四个线圈:从7槽进36槽出-6槽进35槽出。副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与副相第二线圈的首端连接,副相第二线圈的尾端与副相第三线圈的首端连接,副相第三线圈的尾端与副相第四线圈的首端连接。最后副相线圈首端为B2,尾端为Y2。
[n0027] 实施例三:
[n002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主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槽、14槽,如图5、图6所示,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槽、13槽,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槽、12槽,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4槽、11槽,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5槽、10槽;即主相第一个线圈:从1进14出-2进13出-3进12出-4进11出-5进10出;主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0槽、19槽,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1槽、20槽,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2槽、21槽,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3槽、22槽,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4槽、23槽;即主相第二个线圈:从10进19出-11进20出-12进21出-13进22出-14进23出;主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9槽、28槽,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0槽、29槽,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1槽、30槽,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2槽、31槽,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3槽、32槽;即主相第三个线圈:从19进28出-20进29出-21进30出-22进31出-23进32出;主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8槽、1槽,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9槽、2槽,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0槽、3槽,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1槽、4槽,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2槽、5槽;即主相第四个线圈:从28进1出-29进2出-30进3出-31进4出-32进5出。主相第一线圈的首端分别与主相第四线圈的尾端、主相第三线圈的首端和主相第二线圈的尾端连接,主相第二线圈的首端分别与主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主相第四线圈的首端和主相第三线圈的尾端连接。即主1头+主4尾+主3头+主2尾为主头A3;主2头+主1尾+主4头+主3尾为主尾X3;最后主相线圈首端为A3,尾端为X3。副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6槽、15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7槽、16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8槽、17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9槽、18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0槽、19槽;副相第一个线圈:从6进15出-7进16出-8进17出-9进18出-10进19出;副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5槽、24槽,副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6槽、25槽,副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7槽、26槽,副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8槽、27槽;副相第二个线圈:从15进24出-16进25出-17进26出-18进27出;副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4槽33槽,副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5槽、34槽,副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6槽、35槽,副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7槽、36槽;副相第三个线圈:从24进33出-25进34出-26进35出-27进36出;副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3槽、6槽,副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4槽、7槽,副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5槽、8槽,副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6槽、9槽;副相第四个线圈:从33进6出-34进7出-35进8出-36进-9出。副相第一线圈的首端分别与副相第四线圈的尾端、副相第三线圈的首端和副相第二线圈的尾端连接,副相第二线圈的首端分别与副相第一线圈的尾端、副相第四线圈的首端和副相第三线圈的尾端连接。即副1头+副4尾+副3头+副2尾为副头B3;副2头+副1尾+副4头+副3尾为副尾Y3。最后副相线圈首端为B3,尾端为Y3。
[n0029] 本实用新型包括 24槽的线圈绕线结构和36槽的线圈绕线结构,24槽的线圈绕线结构能够提高布线利用率,拉开中、低档性能,避免造成中档和高档温升高而导致烧机,当需要电机进行调速时,主相小线包可单独放置调速绕组,避免主相绕组和调速绕组共槽,造成匝间短路,对于大功率电机,36槽的线圈绕线结构可以实现单根漆包线进行绕制,避免漆包线多根并绕带来的生产工艺复杂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不良率。
[n0030]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Claims (9)
[0001] 1.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铁芯(1)和绕线线圈,所述转子铁芯(1)上设有若干个沿圆周均匀分布的用于绕线的绕线槽(2),所述绕线线圈包括主相线圈和副相线圈,所述绕线槽(2)内设有若干个所述主相线圈和若干个所述副相线圈。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芯(1)上依次设有1槽至24槽共24个绕线槽(2);所述绕线槽(2)内设有四个所述主相线圈和四个所述副相线圈,所述主相线圈包括主相第一线圈、主相第二线圈、主相第三线圈和主相第四线圈,所述副相线圈包括副相第一线圈、副相第二线圈、副相第三线圈和副相第四线圈。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槽、5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槽、6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1槽、8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2槽、7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4槽、17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3槽、18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3槽、20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4槽、19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与所述主相第二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主相第二线圈的尾端与所述主相第三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主相第三线圈的尾端与所述主相第四线圈的首端连接。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相第一线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4槽、9槽,所述副相第二线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5槽、10槽,所述副相第三线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6槽、21槽,所述副相第四线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槽、22槽,所述副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与所述副相第二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副相第二线圈的尾端与所述副相第三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副相第三线圈的尾端与所述副相第四线圈的首端连接。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芯(1)上依次设有1槽至36槽共36个绕线槽(2);所述绕线槽(2)内设有四个所述主相线圈和四个所述副相线圈,所述主相线圈包括主相第一线圈、主相第二线圈、主相第三线圈和主相第四线圈,所述副相线圈包括副相第一线圈、副相第二线圈、副相第三线圈和副相第四线圈。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槽、10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槽、11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槽、12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4槽、13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5槽、14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3槽、14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2槽、13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1槽、12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0槽、11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9槽、10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9槽、28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0槽、29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1槽、30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2槽、31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3槽、32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5槽、32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4槽、31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槽、30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槽、29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槽、28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与所述主相第二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主相第二线圈的尾端与所述主相第三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主相第三线圈的尾端与所述主相第四线圈的首端连接。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8槽、15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9槽、16槽,所述副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5槽、18槽,所述副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4槽、17槽,所述副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6槽、33槽,所述副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7槽、34槽,所述副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7槽、36槽,所述副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6槽、35槽,所述副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与所述副相第二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副相第二线圈的尾端与所述副相第三线圈的首端连接,所述副相第三线圈的尾端与所述副相第四线圈的首端连接。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槽、14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槽、13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槽、12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4槽、11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5槽、10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0槽、19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1槽、20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2槽、21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3槽、22槽,所述主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4槽、23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9槽、28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0槽、29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1槽、30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2槽、31槽,所述主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3槽、32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8槽、1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9槽、2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0槽、3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1槽、4槽,所述主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2槽、5槽;所述主相第一线圈的首端分别与主相第四线圈的尾端、主相第三线圈的首端和主相第二线圈的尾端连接,所述主相第二线圈的首端分别与主相第一线圈的尾端、主相第四线圈的首端和主相第三线圈的尾端连接。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相第一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6槽、15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7槽、16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8槽、17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9槽、18槽,副相第一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0槽、19槽;所述副相第二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5槽、24槽,所述副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6槽、25槽,所述副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7槽、26槽,所述副相第二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18槽、27槽;所述副相第三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4槽、33槽,所述副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5槽、34槽,所述副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6槽、35槽,所述副相第三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27槽、36槽;所述副相第四线圈先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3槽、6槽,所述副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4槽、7槽,所述副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5槽、8槽,所述副相第四线圈再依次圆周环绕嵌入36槽、9槽;所述副相第一线圈的首端分别与副相第四线圈的尾端、副相第三线圈的首端和副相第二线圈的尾端连接,所述副相第二线圈的首端分别与副相第一线圈的尾端、副相第四线圈的首端和副相第三线圈的尾端连接。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7977840B2|2011-07-12|Stator winding for a slotless motor
CN101807838B|2011-04-06|单相电容运转式电动机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10829641A|2020-02-21|发卡扁线电机定子及发卡扁线电机
CN214337675U|2021-10-01|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
KR101526204B1|2015-06-04|분포권으로 이루어진 모터의 코일 권선방법
CN103997138A|2014-08-20|一种采用新型并联绕组布线的永磁直流无刷电机定子
CN102386729B|2013-10-02|一种电机绕组的绕线方法及电机
CN210380437U|2020-04-21|一种定子、三相异步电机、风机
CN109617283B|2020-11-03|一种跨接降压三支路定子绕组结构
CN103401381B|2015-09-09|用于六槽四极的永磁有刷电机的绕线方法及其结构
CN213072230U|2021-04-27|交流电机用定子冲片及交流电机定子
CN103368303A|2013-10-23|一种低噪音交流电机及其绕线方法
CN105375666A|2016-03-02|新型超能电机
CN111509929B|2021-08-06|一种交流串励电机绕组的绕线工艺
CN211530881U|2020-09-18|便于接线的步进电机
CN108768034B|2020-08-11|39槽12极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六层套波绕组绕制嵌放方法
CN209419325U|2019-09-20|一种提高马达启动反应速度的定子绕组结构
CN106451837A|2017-02-22|新型永磁发电机定子结构
CN213367495U|2021-06-04|三相外转子电机的定子结构
CN102969857A|2013-03-13|单层分数槽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
CN210350872U|2020-04-17|一种高效发电机定子结构
CN202260923U|2012-05-30|四极起动节能型绕线电动机
CN210167865U|2020-03-20|五相5n/4n极电枢隔离式容错电励磁双凸极电机
WO2021035862A1|2021-03-04|定子组件、电机、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211791005U|2020-10-27|一种交流串励电机绕组的绕线结构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240788.9U|CN214337675U|2021-01-28|2021-01-28|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CN202120240788.9U| CN214337675U|2021-01-28|2021-01-28|一种转子线圈绕线结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