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特别涉及永磁电机及永磁电机转子。永磁电机转子包括转子铁芯、磁钢组,磁钢组包括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第二磁钢的剩磁密度大于第一磁钢的剩磁密度;第三磁钢的剩磁密度大于第四磁钢的剩磁密度;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呈V字形布置;由于内置磁钢式永磁电机的磁场分布主要有磁钢的剩磁特性决定,通过采用具有不同剩磁特性的磁钢,中间的两磁钢剩余磁密较高,外侧两磁钢的剩余磁密较低,故能够产生更接近于正弦分布的转子磁场,使反电势波形的谐波含量降低,降低了对电机性能的影响,解决目前的永磁电机磁场波形中高次谐波对电机性能影响较大的技术问题。
公开号:CN214337668U
申请号:CN202022673721.2U
申请日:2020-11-18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杨思雨;康娟;韩守亮
申请人: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IPC主号:H02K1-27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特别涉及永磁电机及永磁电机转子。
[n0002] 永磁电机具有高效率、高转矩密度、高转矩电流比以及低维修成本等特点,在电动汽车、数字控制装置等高性能驱动领域应用广泛。内置磁钢式永磁电机能够利用磁阻转矩进一步提高电机转矩,目前多数内置磁钢式永磁电机一般采用V形磁钢,如图1至图3所述,永磁电机转子包括转子铁芯101、磁钢102、加强筋103、隔磁桥104,其中磁钢102用于提供磁场,与定子电流相互作用产生扭矩和功率,转子铁芯101为磁钢102产生的磁场提供通路,加强筋103保证高转速离心力状态下的转子强度,隔磁桥104利用硅钢片饱和作用产生高磁阻,削弱极间漏磁。由于转子表面磁阻不均匀分布,电机转子磁场波形中含有大量高次谐波,会对电机产生以下不利影响:1)使电机产生较大的转矩波动;2)使电机铁芯中产生高频磁场交变,增加铁耗,降低电机效率;3)使电机产生较大的振动与噪声;4)降低驱动系统控制精度。
[n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永磁电机转子,用于解决目前的永磁电机磁场波形中大量高次谐波对电机性能影响较大的技术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永磁电机转子的永磁电机。
[n0004] 本实用新型的永磁电机转子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n0005] 永磁电机转子包括:
[n0006] 转子铁芯;
[n0007] 磁钢组,包括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
[n0008] 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嵌在转子铁芯内,呈一字型间隔布置,第二磁钢的剩磁密度大于第一磁钢的剩磁密度,第一磁钢与转子铁芯中心的间距大于第二磁钢与转子铁芯中心的间距,第一磁钢的充磁方向和第二磁钢的充磁方向均垂直于第一磁钢与第二磁钢的布置方向,并垂直于转子铁芯轴线延伸方向;
[n0009] 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嵌在转子铁芯内,呈一字型间隔布置,第三磁钢的剩磁密度大于第四磁钢的剩磁密度,第四磁钢与转子铁芯中心的间距大于第三磁钢与转子铁芯中心的间距,第三磁钢的充磁方向和第四磁钢的充磁方向均垂直于第三磁钢与第四磁钢的布置方向,并垂直于转子铁芯轴线延伸方向;
[n0010] 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呈开口背向转子铁芯中心的V字形布置;
[n0011] 磁钢组设置多组,并沿转子铁芯周向布置。
[n0012] 有益效果: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呈开口背向转子铁芯中心的V字形,由于内置磁钢式永磁电机的磁场分布主要有磁钢的剩磁特性决定,通过采用具有不同剩磁特性的磁钢,磁钢组中处于中间的为第二磁钢和第三磁钢,处于外侧的为第一磁钢和第四磁钢,中间的磁钢剩余磁密较高,外侧的剩余磁密较低,故能够产生更接近于正弦分布的转子磁场。由于电机反电势主要由转子磁场旋转在定子绕组中产生,提高转子磁场的正弦度就可以提高电机反电势的正弦度,使反电势波形的谐波含量降低,降低了对电机性能的影响,解决目前的永磁电机磁场波形中高次谐波对电机性能影响较大的技术问题。
[n0013] 进一步的,所述转子铁芯上设有与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第四磁钢一一对应的磁钢槽,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嵌在所对应的磁钢槽内,相邻磁钢槽之间形成有加强筋。通过加强筋提高了转子强度。
[n0014] 进一步的,各磁钢组沿转子铁芯周向均匀布置。进一步提高转子磁场的正弦度。
[n0015] 进一步的,第一磁钢、第二磁钢在充磁方向的厚度相同,便于转子铁芯的加工,同时也便于安装。
[n0016] 进一步的,第三磁钢的剩磁密度等于第二磁钢的剩磁密度,第四磁钢的剩磁密度等于第一磁钢的剩磁密度。进一步提高转子磁场的正弦度。
[n0017]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在二者间隔布置方向上的尺寸相等。由于对于相同磁性能的磁钢,产生的磁通量主要与垂直于充磁方向的磁钢长度相关,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在二者间隔布置方向上的尺寸相等进一步提高转子磁场的正弦度。
[n0018] 进一步的,第一磁钢与第四磁钢对称布置,第二磁钢与第三磁钢对称布置,且第一磁钢与第四磁钢的对称平面重合于第二磁钢与第三磁钢的对称平面。对称结构便于安装,同时进一步提高转子磁场的正弦度。
[n0019] 本实用新型永磁电机的技术方案:
[n0020] 永磁电机包括电机转子和电机定子,电机转子包括:
[n0021] 转子铁芯;
[n0022] 磁钢组,包括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
[n0023] 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嵌在转子铁芯内,呈一字型间隔布置,第二磁钢的剩磁密度大于第一磁钢的剩磁密度,第一磁钢与转子铁芯中心的间距大于第二磁钢与转子铁芯中心的间距,第一磁钢的充磁方向和第二磁钢的充磁方向均与二者的布置方向垂直,并垂直于转子铁芯轴线延伸方向;
[n0024] 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嵌在转子铁芯内,呈一字型间隔布置,第三磁钢的剩磁密度大于第四磁钢的剩磁密度,第四磁钢与转子铁芯中心的间距大于第三磁钢与转子铁芯中心的间距,第三磁钢的充磁方向和第四磁钢的充磁方向均垂直于第三磁钢与第四磁钢的布置方向,并垂直于转子铁芯轴线延伸方向;
[n0025] 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呈开口背向转子铁芯中心的V字形布置;
[n0026] 磁钢组设置多组,并沿转子铁芯周向布置。
[n0027] 有益效果: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呈开口背向转子铁芯中心的V字形,由于内置磁钢式永磁电机的磁场分布主要有磁钢的剩磁特性决定,通过采用具有不同剩磁特性的磁钢,磁钢组中处于中间的为第二磁钢和第三磁钢,处于外侧的为第一磁钢和第四磁钢,中间的磁钢剩余磁密较高,外侧的磁钢剩余磁密较低,故能够产生更接近于正弦分布的转子磁场。由于电机反电势主要由转子磁场旋转在定子绕组中产生,提高转子磁场的正弦度就可以提高电机反电势的正弦度,使反电势波形的谐波含量降低,降低了对电机性能的影响,解决目前的永磁电机磁场波形中高次谐波对电机性能影响较大的技术问题。
[n0028] 进一步的,所述转子铁芯上设有与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第四磁钢一一对应的磁钢槽,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嵌在所对应的磁钢槽内,相邻磁钢槽之间形成有加强筋。通过加强筋提高了转子强度。
[n0029] 进一步的,各磁钢组沿转子铁芯周向均匀布置。进一步提高转子磁场的正弦度。
[n0030] 进一步的,第一磁钢、第二磁钢在充磁方向的厚度相同,便于转子铁芯的加工,同时也便于安装。
[n0031] 进一步的,第三磁钢的剩磁密度等于第二磁钢的剩磁密度,第四磁钢的剩磁密度等于第一磁钢的剩磁密度。进一步提高转子磁场的正弦度。
[n0032]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在二者间隔布置方向上的尺寸相等。由于对于相同磁性能的磁钢,产生的磁通量主要与垂直于充磁方向的磁钢长度相关,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在二者间隔布置方向上的尺寸相等进一步提高转子磁场的正弦度。
[n0033] 进一步的,第一磁钢与第四磁钢对称布置,第二磁钢与第三磁钢对称布置,且第一磁钢与第四磁钢的对称平面重合于第二磁钢与第三磁钢的对称平面。对称结构便于安装,同时进一步提高转子磁场的正弦度。
[n0034] 图1是现有技术中内置磁钢式永磁电机转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n0035] 图2是现有技术中内置磁钢式永磁电机UVW三相反电势波形示意图;
[n0036] 图3是现有技术中内置磁钢式永磁电机齿槽转矩波形示意图;
[n0037] 图4是本实用新型永磁电机转子具体实施例1中内置磁钢式永磁电机转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n0038] 图5是本实用新型永磁电机转子具体实施例1中内置磁钢式永磁电机UVW三相反电势波形示意图;
[n0039] 图6是本实用新型永磁电机转子具体实施例1中内置磁钢式永磁电机齿槽转矩波形示意图;
[n0040] 图1至图3中:101、转子铁芯;102、磁钢;103、加强筋;104、隔磁桥;
[n0041] 图4至图6中:1、转子铁芯;2、磁钢组;3、第一磁钢;4、第二磁钢;5、第三磁钢;6、第四磁钢;7、磁钢槽;8、加强筋。
[n0042]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n0043]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n0044]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n0045] 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假定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n0046]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n0047] 本实用新型永磁电机转子的具体实施例1:
[n0048] 如图4至图6所示,永磁电机转子包括转子铁芯1、磁钢组2,磁钢组2包括第一磁钢3、第二磁钢4、第三磁钢5和第四磁钢6,转子铁芯1上设有与第一磁钢3、第二磁钢4、第三磁钢5和第四磁钢6一一对应的磁钢槽7,第一磁钢3、第二磁钢4、第三磁钢5和第四磁钢6嵌在所对应的磁钢槽7内,相邻磁钢槽7之间形成有加强筋8,加强筋8提高转子铁芯1的强度,保证高转速状态下转子铁芯1的稳定性。加强筋8还形成相邻磁钢之间的隔磁桥,隔磁桥的宽度越小,越能够限制漏磁通,减少漏磁通量,但是磁桥桥宽越小,机械强度越差,加工难度也就越大。
[n0049] 磁钢组2设置多组,多组磁钢组2在转子铁芯1周向上均匀布置,进一步提高转子磁场的正弦度。
[n0050] 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钢3和第二磁钢4呈一字型间隔布置,二者之间由加强筋8隔开,第一磁钢3处于第二磁钢4的外侧,即第一磁钢3中心与转子铁芯1中心的间距大于第二磁钢4与转子铁芯1中心的间距。第三磁钢5与第四磁钢6的布置形式与上述布置形式相同,第三磁钢5和第四磁钢6呈一字型间隔布置,二者之间也由加强筋8隔开,第四磁钢6处于第三磁钢5的外侧,即第四磁钢6中心与转子铁芯1中心的间距大于第三磁钢5与转子铁芯1中心的间距。通过加强筋8提高了转子强度。
[n0051] 第一磁钢3、第二磁钢4、第三磁钢5和第四磁钢6呈开口背向转子铁芯1中心的V字形布置,且第一磁钢3与第四磁钢6对称布置,第二磁钢4与第二磁钢4对称布置,第一磁钢3与第四磁钢6的对称平面重合于第二磁钢4与第三磁钢5的对称平面,对称平面过转子铁芯1的中心轴线。
[n0052] 第二磁钢4的剩磁密度大于第一磁钢3的剩磁密度,第三磁钢5的剩磁密度大于第四磁钢6的剩磁密度,第二磁钢4的剩磁密度等于第三磁钢5的剩磁密度,第一磁钢3的剩磁密度等于第四磁钢6的剩磁密度,使该结构产生的磁场更趋近于正弦曲线。
[n0053] 第一磁钢3和第二磁钢4的充磁方向均垂直于第一磁钢3与第二磁钢4的布置方向,并且第一磁钢3和第二磁钢4的充磁方向均与转子铁芯1轴线延伸方向垂直,即第一磁钢3和第二磁钢4的充磁方向均与第一磁钢3的厚度方向相同,当然也与第二磁钢4的厚度方向相同。第三磁钢5和第四磁钢6的充磁方向均垂直于第三磁钢5和第四磁钢6的布置方向,并且第三磁钢5和死地磁钢的充磁方向也均与转子铁芯1轴线延伸方向垂直,即第三磁钢5和第四磁钢6的充磁方向与第三磁钢5的厚度方向相同,也与第四磁钢6的厚度方向相同。
[n0054] 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钢3、第二磁钢4、第三磁钢5和第四磁钢6的厚度尺寸均相同,便于加工磁钢槽7,同时也便于安装。第一磁钢3与第二磁钢4在二者间隔布置方向上的尺寸相等,第三磁钢5与第四磁钢6在二者间隔布置方向上的尺寸也相等。
[n0055] 由于内置磁钢式永磁电机的磁场分布主要由磁钢的剩磁特性决定,本实用新型通过采取在磁钢槽7中采用具有不同剩磁特性的磁钢,中间两磁钢(第二磁钢4和第三磁钢5)的剩余磁密较高,外侧两磁钢(第一磁钢3和第四磁钢6)剩余磁密较低,故能够产生更接近于正弦分布的转子磁场。由于电机反电势主要由转子磁场旋转在定子绕组中产生,提高转子磁场的正弦度就可以提高电机反电势的正弦度,其对比结果如图2和图5所示,图5为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电机转子的永磁同步电机相反电势波形,可以看出相对于图2所示的传统永磁电机反电势波形,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转子可以使反电势波形的谐波含量降低,提高正弦度。
[n0056] 图6为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电机转子的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波形,可以看出相对于相对于图3所示的传统电机齿槽转矩波形,转矩波形幅值明显降低,可见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转子能够有效改善转矩波动。
[n0057]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V形磁钢内置式电机转子的基础上,采用两种不同剩磁密度的磁钢代替现有单个磁钢的结构,通过调整磁钢磁性能能够改变转子磁通的分布,从而提高转子磁场正弦度,降低电机铁耗,提升电机转矩平稳度,降低电机成本。在相邻的两个磁钢槽7之间设置有加强筋8,加强了转子强度,提升运行最高转速,提高电机功率密度。由于磁钢采用分段结构,可以削弱磁钢涡流效应,降低磁钢温升,提高电机可靠性。
[n0058] 本实用新型永磁电机转子具体实施例2,本实施例中永磁电机转子的结构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中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共用一个磁钢槽。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磁钢和第三磁钢可以共用一个磁钢槽。
[n0059] 本实用新型永磁电机转子具体实施例3,本实施例中永磁电机转子的结构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中的区别仅在于:有两组磁钢组沿转子铁芯周向上间距小于另外两组的间距。
[n0060] 本实用新型永磁电机转子具体实施例4,本实施例中永磁电机转子的结构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中的区别仅在于:第一磁钢在充磁方向的厚度小于第二磁钢在充磁方向的厚度。
[n0061] 本实用新型永磁电机转子具体实施例5,本实施例中永磁电机转子的结构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中的区别仅在于:第一磁钢在第一磁钢与第二磁钢间隔布置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磁钢在第一磁钢与第二磁钢间隔布置方向上的尺寸。
[n0062] 本实用新型永磁电机的具体实施例,永磁电机包括电机转子和电机定子,电机转子的结构与上述永磁电机转子任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结构相同,不再具体赘述。
[n006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Claims (8)
[0001] 1.永磁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铁芯(1);
磁钢组(2),包括第一磁钢(3)、第二磁钢(4)、第三磁钢(5)和第四磁钢(6);
第一磁钢(3)和第二磁钢(4),嵌在转子铁芯(1)内,呈一字型间隔布置,第二磁钢(4)的剩磁密度大于第一磁钢(3)的剩磁密度,第一磁钢(3)与转子铁芯(1)中心的间距大于第二磁钢(4)与转子铁芯(1)中心的间距,第一磁钢(3)的充磁方向和第二磁钢(4)的充磁方向均垂直于第一磁钢(3)与第二磁钢(4)的布置方向,并垂直于转子铁芯(1)轴线延伸方向;
第三磁钢(5)和第四磁钢(6),嵌在转子铁芯(1)内,呈一字型间隔布置,第三磁钢(5)的剩磁密度大于第四磁钢(6)的剩磁密度,第四磁钢(6)与转子铁芯(1)中心的间距大于第三磁钢(5)与转子铁芯(1)中心的间距,第三磁钢(5)的充磁方向和第四磁钢(6)的充磁方向均垂直于第三磁钢(5)与第四磁钢(6)的布置方向,并垂直于转子铁芯(1)轴线延伸方向;
第一磁钢(3)、第二磁钢(4)、第三磁钢(5)和第四磁钢(6)呈开口背向转子铁芯(1)中心的V字形布置;
磁钢组(2)设置多组,并沿转子铁芯(1)周向布置。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芯(1)上设有与第一磁钢(3)、第二磁钢(4)、第三磁钢(5)、第四磁钢(6)一一对应的磁钢槽(7),第一磁钢(3)、第二磁钢(4)、第三磁钢(5)和第四磁钢(6)嵌在所对应的磁钢槽(7)内,相邻磁钢槽(7)之间形成有加强筋(8)。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各磁钢组(2)沿转子铁芯(1)周向均匀布置。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第一磁钢(3)、第二磁钢(4)在充磁方向的厚度相同。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第三磁钢(5)的剩磁密度等于第二磁钢(4)的剩磁密度,第四磁钢(6)的剩磁密度等于第一磁钢(3)的剩磁密度。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钢(3)和第二磁钢(4)在二者间隔布置方向上的尺寸相等。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第一磁钢(3)与第四磁钢(6)对称布置,第二磁钢(4)与第三磁钢(5)对称布置,且第一磁钢(3)与第四磁钢(6)的对称平面重合于第二磁钢(4)与第三磁钢(5)的对称平面。
[0008] 8.永磁电机,包括电机转子和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子为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Li et al.2003|Optimum design of magnet shape in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
US20100133940A1|2010-06-03|Three-phase dynamoelectrical permanently excited synchronous machine
KR20180015186A|2018-02-12|영구 자석 모터 로터 및 영구 자석 동기 모터
EP2741402A1|2014-06-11|Motor and rotor thereof
CN104882978A|2015-09-02|一种低转矩脉动高效率永磁电机定转子结构
EP0226586B1|1990-11-28|A synchronous servomotor
CN106169822A|2016-11-30|电机及其转子结构
Li et al.2019|Flux-focusing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s with modular consequent-pole rotor
Li et al.2018|Comparative study of consequent-pole and hybrid-pole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s
Li et al.2019|A novel spoke-type PM machine employing asymmetric modular consequent-pole rotor
CN106340982A|2017-01-18|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及电机
US10432043B2|2019-10-01|Slotted rotor-bridge for electrical machines
US10797544B2|2020-10-06|Rotor for shaping airgap flux density
KR20160149259A|2016-12-27|영구 자석 동기 모터 및 그 회전자
CN102403857A|2012-04-04|绕组磁路互补的定子表面贴装式双凸极永磁电机
CN214337668U|2021-10-01|永磁电机及永磁电机转子
CN107425629B|2020-01-10|一种永磁电机转子
CN110994839B|2020-11-17|电机转子和交替极电机
CN110460185B|2021-10-29|电机转子和电机
CN209435083U|2019-09-24|转子采用混合转子的外转子同步电机
WO2019160185A1|2019-08-22|돌극성을 갖는 엔드 플레이트가 적용된 회전자
CN110971038A|2020-04-07|电机转子、磁阻电机和电动汽车
US20190181705A1|2019-06-13|Rotor and method for designing rotor
CN111052546A|2020-04-21|旋转电机的转子
CN210380402U|2020-04-21|一种整距绕组双凸极永磁电机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2-17|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2021-12-17|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Address after: 450061 Yudao Road, Guancheng District,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utong Bu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 Shibali Heyu Road, Guancheng Hui District,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NGZHOU YUTONG BUS Co.,Ltd. |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673721.2U|CN214337668U|2020-11-18|2020-11-18|永磁电机及永磁电机转子|CN202022673721.2U| CN214337668U|2020-11-18|2020-11-18|永磁电机及永磁电机转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