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铁路跨越架线装置
专利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属于高压输电线路技术领域。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包括轨道车、至少一个升降机构和至少一个支撑装置。轨道车用于可移动地设置于铁路的铁轨上。升降机构连接于轨道车。支撑装置与升降机构一一对应,升降机构用于调节支撑装置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支撑装置包括支撑体和第一驱动机构,支撑体连接于升降机构,支撑体具有用于跨越架线的展开状态和收拢于升降机构的收起状态,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支撑体在展开状态与收起状态之间切换。采用这种结构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不受地形环境和场地条件的影响和限制,从而降低了铁路跨越架线的施工难度,缩短了施工周期,且消除了受地形影响造成的安全隐患。 公开号:CN214337349U 申请号:CN202120494989.1U 申请日:2021-03-08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杜新广;王义宝;葛辉;薛卫星;谢永彪;孙本元;江祖强;李玲;高九军;杨红军;王健;沈振;鲍尚玉;尹生龙 申请人:Electrific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f CTCE Group; IPC主号:H02G1-02
专利说明:
[n0001] 本申请涉及高压输电线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铁路跨越架线装置。 [n0002] 随着电网建设速度日益加快,新建输电线路通道的选择也日益受到规划限制,交叉跨越情况愈加复杂,输电线路跨越架线施工难度不断增加。目前,主要利用竹、木及小钢管进行搭设跨越架的方法对高速公路、铁路等障碍物进行跨越架线施工,但是采用这种铁路跨越架线装置进行跨越架线时所需的占地面积较大,且施工周期较长,尤其在涉及到山区高架桥段的铁路或高速公路时,受到地形环境及场地条件限制导致施工难度极高,从而导致这种铁路跨越架线装置的实用性较差,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n000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铁路跨越架线装置,以改善现有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的实用性较差且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n0004]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包括轨道车、至少一个升降机构和至少一个支撑装置;所述轨道车用于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铁路的铁轨上;所述升降机构连接于所述轨道车;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升降机构一一对应,所述升降机构用于调节所述支撑装置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体和第一驱动机构,所述支撑体连接于所述升降机构,所述支撑体具有用于跨越架线的展开状态和收拢于所述升降机构的收起状态,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体在所述展开状态与所述收起状态之间切换。 [n000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轨道车上设置有升降机构和支撑装置,通过升降机构能够带动支撑装置上升或下降,以调节支撑装置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且支撑装置设置有支撑体和第一驱动机构,通过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支撑体在展开状态和收起状态之间切换,从而能够对铁路跨越架线的电缆起到支撑作用,以完成铁路跨越架线作业。也就是说,当轨道车沿铁轨移动至需要进行跨越架线的位置后,通过升降机构能够将处于收起状态的支撑体升起,以使支撑体所在的位置高于铁路上的电缆设备所在的位置,从而避开铁路上的电缆设备,最后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支撑体从收起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以支撑铁路跨越架线的电缆,进而实现铁路的跨越架线。采用这种结构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投入使用较快,且不受地形环境以及场地条件的影响和限制,从而降低了铁路跨越架线的施工难度,缩短了施工周期,且能够进行精准定位,不影响沿线铁路设施,进而提高了铁路跨越架线装置的实用性,并消除了由铁路跨越架线作业受地形影响造成的安全隐患。 [n0006]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n0007]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传动组件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升降机构,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支撑体,以驱动所述支撑体在所述展开状态与所述收起状态之间切换。 [n000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于升降机构上的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支撑体在展开状态与收起状态之间切换,且支撑体与第一驱动件之间通过传动组件传动连接,使得第一驱动件作用于支撑体的作用力可以通过传动组件进行转换和调节,以实现支撑体的展开或收拢。 [n000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移动件和周向间隔布置于所述升降机构的多个传动单元;所述移动件沿所述升降机构的升降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升降机构,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移动件相对所述升降机构移动;所述传动单元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体,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升降机构;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移动件。 [n001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于支撑体,另一端铰接于升降机构,且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于第一连杆,另一端铰接于移动件,使得第一驱动件在驱动移动件相对升降机构移动时,移动件能够通过第二连杆带动第一连杆相对升降机构转动,以改变第一连杆与升降机构之间的夹角,从而通过第一连杆能够带动支撑体展开或收拢于升降机构,以实现支撑体在展开状态与收起状态之间切换,进而实现了传动组件的传动作用,这种结构的传动组件结构简单,便于实现,且控制稳定。 [n001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杆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升降杆连接于所述轨道车,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升降杆相对所述轨道车上升或下降;所述支撑体和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均连接于所述升降杆。 [n001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升降机构设置有升降杆和第二驱动机构,通过将支撑体和第一驱动机构均连接于升降杆上,以使第二驱动机构在驱动升降杆相对轨道车升降时能够驱动支撑体和第一驱动机构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了支撑装置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可调,在进行铁路跨越架线时通过升降杆能够将支撑装置升起,使得支撑装置能够从铁路上的电缆设备之间穿出,以完成铁路跨越架线作业,在轨道车在铁轨上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升降杆能够将支撑装置降下,以避免支撑装置与铁路上的电缆设备产生干涉。 [n001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杆包括多个伸缩节;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驱动件;每相邻的两个伸缩节之间通过一个第二驱动件连接,每个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与其对应且相邻的两个伸缩节相对移动。 [n001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升降杆设置为多个伸缩节且在每相邻的两个伸缩节之间设置一个第二驱动件,以实现升降杆的升降功能,这种结构简单,便于控制。此外,这种结构的升降机构能够根据实际跨越架线所需的高度进行升降的高度调整,使得铁路跨越架线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的作业环境,从而提高了铁路跨越架线装置的使用柔性。 [n001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铁路跨越架线装置还包括张力绳和收放绳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供所述张力绳穿过的连接孔;所述张力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轨道车,所述张力绳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收放绳机构,所述张力绳穿过所述连接孔;所述收放绳机构安装于所述轨道车,所述收放绳机构用于调节所述张力绳的张紧力。 [n0016]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升降机构上设置连接件,且连接件上开设有供张力绳穿过的连接孔,使得张力绳在穿过连接孔后一端连接于轨道车上,另一端连接于收放绳机构,从而通过收放绳机构能够对张力绳进行放绳或收绳,以调节张力绳的张紧力,进而通过张力绳对升降机构进行辅助固定,提高了升降机构连接在轨道车上的稳定性,避免了升降机构在将支撑装置升高后进行跨越架线作业时产生晃动而影响跨越架线工作。 [n0017]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轨道车包括车本体、轨道轮和多个支撑腿;所述轨道轮设置于所述车本体的底部,所述轨道轮用于与所述铁轨配合;多个所述支撑腿均设置于所述车本体的底部,所述支撑腿用于支撑所述车本体。 [n001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车本体的底部连接有多个支撑腿,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当轨道车沿铁轨移动至需要进行跨越架线的位置后,通过将支撑腿支撑于车本体与铁轨的路肩之间能够对车本体进行辅助支撑,以使轨道车的受力点转移至支撑腿上,从而提高了轨道车的承载力。 [n001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本体;所述支撑腿具有折叠于所述车本体的折叠位置和用于支撑所述车本体的支撑位置,所述支撑腿相对所述车本体转动能够在所述折叠位置与所述支撑位置之间切换。 [n002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支撑腿可转动地连接在车本体的底部,以实现支撑腿的可折叠功能。在进行跨越架线作业时,通过将支撑腿从折叠位置转动至支撑位置即可对车本体进行支撑,在跨越架线作业结束后,通过将支撑腿从支撑位置转动至折叠位置,以将支撑腿收起,从而便于轨道车在铁轨上移动,避免了支撑腿对沿线铁路设施产生干涉,这种结构简单,实用性高。 [n00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n0022]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n0023] 图2为图1所示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在支撑体处于展开状态且支撑体位于支撑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n0024] 图3为图1所示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在支撑体处于收起状态且支撑体位于支撑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n0025] 图4为图2所示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n0026] 图5为图2所示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n0027] 图标:100-铁路跨越架线装置;10-轨道车;11-车本体;12-轨道轮;13-支撑腿;20-升降机构;21-升降杆;211-第一伸缩节;212-第二伸缩节;22-连接件;221-连接孔;30-支撑装置;31-支撑体;32-第一驱动机构;321-传动组件;3211-移动件;3212-第一连杆;3213-第二连杆;322-第一驱动件;40-铁轨;41-路肩;50-电缆设备;60-张力绳;70-收放绳机构。 [n0028]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n0029]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n0030]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n0031]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n0032] 实施例 [n003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铁路跨越架线装置100,其能够改善现有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受地形环境限制而导致施工难度极高,从而导致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实用性较差且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对铁路跨越架线装置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n0034] 结合图1和图2所示,铁路跨越架线装置100包括轨道车10、至少一个升降机构20和至少一个支撑装置30。轨道车10用于可移动地设置于铁路的铁轨40上,升降机构20连接于轨道车10。支撑装置30与升降机构20一一对应,升降机构20用于调节支撑装置30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支撑装置30包括支撑体31和第一驱动机构32,支撑体31连接于升降机构20,支撑体31具有用于跨越架线的展开状态和收拢于升降机构20的收起状态,第一驱动机构32用于驱动支撑体31在展开状态与收起状态之间切换。 [n0035] 在轨道车10上设置有升降机构20和支撑装置30,通过升降机构20能够带动支撑装置30上升或下降,以调节支撑装置30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且支撑装置30设置有支撑体31和第一驱动机构32,通过第一驱动机构32能够驱动支撑体31在展开状态和收起状态之间切换,从而能够对铁路跨越架线的电缆起到支撑作用,以完成铁路跨越架线作业。也就是说,当轨道车10沿铁轨40移动至需要进行跨越架线的位置后,通过升降机构20能够将处于收起状态的支撑体31升起,以使支撑体31所在的位置高于铁路上的电缆设备50所在的位置,从而避开铁路上的电缆设备50,最后通过第一驱动机构32驱动支撑体31从收起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以支撑铁路跨越架线的电缆,进而实现铁路的跨越架线。采用这种结构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100投入使用较快,且不受地形环境以及场地条件的影响和限制,从而降低了铁路跨越架线的施工难度,缩短了施工周期,且能够进行精准定位,不影响沿线铁路设施,进而提高了铁路跨越架线装置100的实用性,并消除了由铁路跨越架线作业受地形影响造成的安全隐患。 [n0036] 示例性的,升降机构20和支撑装置30均为两个,每个支撑装置30连接于一个升降机构20。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升降机构20和支撑装置30也可以均为一个、三个、四个等。 [n0037] 其中,结合图1和图3所示,轨道车10包括车本体11、轨道轮12和多个支撑腿13。轨道轮12设置于车本体11的底部,轨道轮12用于与铁轨40配合。多个支撑腿13均设置于车本体11的底部,支撑腿13用于支撑车本体11。 [n0038] 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当轨道车10沿铁轨40移动至需要进行跨越架线的位置后,通过将支撑腿13支撑于车本体11与铁轨40的路肩41之间能够对车本体11进行辅助支撑,以使轨道车10的受力点转移至支撑腿13上,从而提高了轨道车10的承载力。 [n0039] 示例性的,支撑腿1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撑腿13分别设置于车本体11的四个角。 [n0040] 进一步地,支撑腿13可转动地连接于车本体11。支撑腿13具有折叠于车本体11的折叠位置和用于支撑车本体11的支撑位置,支撑腿13相对车本体11转动能够在折叠位置与支撑位置之间切换。通过将支撑腿13可转动地连接在车本体11的底部,以实现支撑腿13的可折叠功能。在进行跨越架线作业时,通过将支撑腿13从折叠位置转动至支撑位置即可对车本体11进行支撑,在跨越架线作业结束后,通过将支撑腿13从支撑位置转动至折叠位置,以将支撑腿13收起,从而便于轨道车10在铁轨40上移动,避免了支撑腿13对沿线铁路设施产生干涉,这种结构简单,实用性高。 [n0041]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升降机构20包括升降杆21和第二驱动机构。升降杆21连接于车本体11,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升降杆21相对车本体11上升或下降。支撑体31和第一驱动机构32均连接于升降杆21。 [n0042] 升降机构20设置有升降杆21和第二驱动机构,通过将支撑体31和第一驱动机构32均连接于升降杆21上,以使第二驱动机构在驱动升降杆21相对车本体11升降时能够驱动支撑体31和第一驱动机构32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了支撑装置30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可调,在进行铁路跨越架线时通过升降杆21能够将支撑装置30升起,使得支撑装置30能够从铁路上的电缆设备50之间穿出,以完成铁路跨越架线作业,在轨道车10在铁轨40上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升降杆21能够将支撑装置30降下,以避免支撑装置30与铁路上的电缆设备50产生干涉。 [n0043] 进一步地,升降杆21包括多个伸缩节。第二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驱动件。每相邻的两个伸缩节之间通过一个第二驱动件连接,每个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与其对应且相邻的两个伸缩节相对移动。通过将升降杆21设置为多个伸缩节且在每相邻的两个伸缩节之间设置一个第二驱动件,以实现升降杆21的升降功能,这种结构简单,便于控制。此外,这种结构的升降机构20能够根据实际跨越架线所需的高度进行升降的高度调整,使得铁路跨越架线装置100能够适用于不同的作业环境,从而提高了铁路跨越架线装置100的使用柔性。 [n0044]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升降杆21包括两个伸缩节,第二驱动机构包括一个第二驱动件。 [n0045] 为了方便描述,将两个伸缩节分别定义为第一伸缩节211和第二伸缩节212,第一伸缩节211固定连接于车本体11上,第二伸缩节212可移动地套设于第一伸缩节211的外侧,支撑体31和第一驱动机构32均设置于第二伸缩节212上。第二驱动件设置于第一伸缩节211内并用于驱动第二伸缩节212相对第一伸缩节211移动,以驱动支撑体31和第一驱动机构32相对车本体11上升或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升降杆21还可以是其他结构,比如,升降杆21包括第一伸缩节211和第二伸缩节212,第一伸缩节211固定于车本体11上,第二伸缩节212可移动地插设于第一伸缩节211内,第一驱动件322用于驱动第二伸缩节212相对第一伸缩节211移动,以实现升降杆21的升降功能。 [n0046] 其中,第二驱动件为电动推杆,电动推杆固定于第一伸缩节211内,电动推杆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二伸缩节212,从而推动第二伸缩节212相对第一伸缩节211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比如,第二驱动件包括电机和齿条,电机固定于车本体11上,第二伸缩节212可移动地套设于第一伸缩节211的外侧,齿条连接于第二伸缩节212的外侧,设置于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与齿条进行啮合,从而驱动第二伸缩节212相对第一伸缩节211移动。 [n0047]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4所示,铁路跨越架线装置100还包括张力绳60和收放绳机构70。每个升降杆21上均设置有连接件22,连接件22上开设有供张力绳60穿过的连接孔221。张力绳60的一端连接于车本体11上,张力绳60的另一端连接于收放绳机构70,张力绳60穿过连接孔221。收放绳机构70安装于车本体11上,收放绳机构70用于调节张力绳60的张紧力。 [n0048] 在升降杆21上设置连接件22,且连接件22上开设有供张力绳60穿过的连接孔221。张力绳60的一端连接于车本体11上,另一端依次穿过两个升降杆21的两个连接件22后连接于收放绳机构70,从而通过收放绳机构70能够对张力绳60进行放绳或收绳,以调节张力绳60的张紧力,进而通过张力绳60对升降杆21进行辅助固定,提高了升降杆21连接在轨道车10上的稳定性,避免了在升降机构20将支撑装置30升高后并进行跨越架线作业时升降杆21产生晃动而影响跨越架线工作。 [n0049] 其中,连接件22设置于第二伸缩节212上,在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伸缩节212相对第一伸缩节211移动时,安装于车本体11上的收放绳机构70能够跟随第二伸缩节212的移动对张力绳60进行放绳或收绳,以使张力绳60始终保持张紧状态,从而将两个升降杆21与车本体11进一步固定,以起到辅助固定的作用,提高了升降杆21的稳定性,避免升降杆21产生晃动。 [n0050] 示例性的,收放绳机构70为卷绳器,卷绳器的具体结构可参照相关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n0051]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支撑装置30包括支撑体31和第一驱动机构32,第一驱动机构32包括传动组件321和第一驱动件322。支撑体31连接于第二伸缩节212的顶端,第一驱动件322设置于第二伸缩节212上,支撑体31与第一驱动件322通过传动组件321传动连接,传动组件321用于将第一驱动件322的驱动力传递至支撑体31,以驱动支撑体31在展开状态与收起状态之间切换。通过第一驱动件322能够驱动支撑体31在展开状态与收起状态之间切换,且支撑体31与第一驱动件322之间通过传动组件321传动连接,使得第一驱动件322作用于支撑体31的作用力可以通过传动组件321进行转换和调节,以实现支撑体31的展开或收拢。 [n0052] 示例性的,支撑体31为用于支撑跨越架线电缆的架线网。 [n0053]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传动组件321包括移动件3211和周向间隔布置于第二伸缩节212的多个传动单元。移动件3211沿第二伸缩节212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套设于第二伸缩节212的外侧,第一驱动件322用于驱动移动件3211相对第二伸缩节212移动。传动单元包括第一连杆3212和第二连杆3213。第一连杆3212的一端连接于支撑体31的自由端,第一连杆3212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伸缩节212的顶端。第二连杆3213的一端铰接于第一连杆3212,第二连杆3213的另一端铰接于移动件3211。 [n0054] 通过将第一连杆3212的一端连接于支撑体31,另一端铰接于第二伸缩节212,且第二连杆3213的一端铰接于第一连杆3212,另一端铰接于移动件3211,使得第一驱动件322在驱动移动件3211相对第二伸缩节212移动时,移动件3211能够通过第二连杆3213带动第一连杆3212相对第二伸缩节212转动,以改变第一连杆3212与升降机构20之间的夹角,从而通过第一连杆3212能够带动支撑体31展开或收拢于升降机构20,以实现支撑体31在展开状态与收起状态之间切换,进而实现了传动组件321的传动作用,这种结构的传动组件321结构简单,便于实现,且控制稳定。 [n0055] 其中,传动单元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传动单元为两个,两个传动单元分别设置于第二伸缩节212的两侧,也就是说,第一连杆3212和第二连杆3213均为两个,第一连杆3212与第二连杆3213一一对应。 [n0056] 示例性的,第一驱动件322为两个电动推杆,两个电动推杆分别设置于第二伸缩节212的两侧,两个电动推杆均固定于第二伸缩节212的外侧,且两个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均连接于移动件3211,以驱动移动件3211相对第二伸缩节212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322还可以为其他结构,比如,第一驱动件322包括电机和丝杆,电机固定于第二伸缩节212的外侧,丝杆连接于电机的输出轴,移动件3211可移动地套设于第二伸缩节212的外侧,移动件3211上开设有螺纹孔,丝杆与设置在移动件3211上的螺纹孔配合,从而能够驱动移动件3211相对第二伸缩节212移动。 [n0057]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Claims (8) [0001] 1.一种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轨道车,所述轨道车用于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铁路的铁轨上; 至少一个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连接于所述轨道车;以及 至少一个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升降机构一一对应,所述升降机构用于调节所述支撑装置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体和第一驱动机构,所述支撑体连接于所述升降机构,所述支撑体具有用于跨越架线的展开状态和收拢于所述升降机构的收起状态,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体在所述展开状态与所述收起状态之间切换。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传动组件和第一驱动件; 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升降机构,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支撑体,以驱动所述支撑体在所述展开状态与所述收起状态之间切换。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移动件和周向间隔布置于所述升降机构的多个传动单元; 所述移动件沿所述升降机构的升降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升降机构,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移动件相对所述升降机构移动; 所述传动单元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体,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升降机构; 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移动件。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杆和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升降杆连接于所述轨道车,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升降杆相对所述轨道车上升或下降; 所述支撑体和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均连接于所述升降杆。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包括多个伸缩节;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驱动件; 每相邻的两个伸缩节之间通过一个第二驱动件连接,每个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与其对应且相邻的两个伸缩节相对移动。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路跨越架线装置还包括张力绳和收放绳机构; 所述升降机构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供所述张力绳穿过的连接孔; 所述张力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轨道车,所述张力绳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收放绳机构,所述张力绳穿过所述连接孔; 所述收放绳机构安装于所述轨道车,所述收放绳机构用于调节所述张力绳的张紧力。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包括车本体、轨道轮和多个支撑腿; 所述轨道轮设置于所述车本体的底部,所述轨道轮用于与所述铁轨配合; 多个所述支撑腿均设置于所述车本体的底部,所述支撑腿用于支撑所述车本体。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铁路跨越架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本体; 所述支撑腿具有折叠于所述车本体的折叠位置和用于支撑所述车本体的支撑位置,所述支撑腿相对所述车本体转动能够在所述折叠位置与所述支撑位置之间切换。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JP2012500121A|2012-01-05|溶接装置 CN109403612B|2021-09-10|一种可伸缩式吊篮及包含其的施工设备 CN214337349U|2021-10-01|一种铁路跨越架线装置 US6439408B1|2002-08-27|Crane with jib having multiple functions CN201801315U|2011-04-20|一种起重机及其变位装置 CN109659662B|2020-05-15|一种伸缩臂式的天线展开机构 CN105600686A|2016-05-25|便携式移动起重架 CN106348199A|2017-01-25|智能巡检机器人运维转运装置 CN207697992U|2018-08-07|一种多旋翼无人机起落架折叠收放装置 JP2809990B2|1998-10-15|橋桁架設装置 CN214479080U|2021-10-22|一种展开式车载跨越架 CN211455921U|2020-09-08|短波天线 RU2186443C1|2002-07-27|Телескопическая мачта CN211789423U|2020-10-27|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CN212412177U|2021-01-26|车载短波天线 CN211789422U|2020-10-27|移动式短波天线 CN210505466U|2020-05-12|一种低压配网绝缘高空作业车 CN212171984U|2020-12-18|张力补偿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CN213061739U|2021-04-27|一种箱梁架设设备 CN111106423A|2020-05-05|短波天线 CN214660283U|2021-11-09|支护装置及掘锚机 CN110626963B|2020-11-03|节臂收展装置、起重机及节臂收展装置的收展方法 CN212243038U|2020-12-29|张力补偿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CN214879616U|2021-11-26|一种便于转场的折叠起重机 CN214698178U|2021-11-12|一种风电机舱与叶片间的设备转运机构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494989.1U|CN214337349U|2021-03-08|2021-03-08|一种铁路跨越架线装置|CN202120494989.1U| CN214337349U|2021-03-08|2021-03-08|一种铁路跨越架线装置|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