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极耳及电池,其中,电池极耳包括金属层、第一信号屏蔽层、第一散热层、第二散热层、第二信号屏蔽层和极耳胶层;所述金属层包括贴胶区和非贴胶区,所述第一信号屏蔽层、所述第一散热层、所述金属层的非贴胶区、所述第二散热层和所述第二信号屏蔽层依次层叠设置,所述极耳胶层设置在所述金属层的贴胶区,用于将电池极耳固定在电池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极耳上设置信号屏蔽层,可屏蔽极耳上产生的电磁场,以减少电池极耳对主板上天线的干扰,进而降低电子设备上的底噪声音,不仅避免对电子设备的使用造成影响,而且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通过在极耳上设置散热层可提高极耳的散热性能。
公开号:CN214336871U
申请号:CN202120602352.XU
申请日:2021-03-24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磨晓亮
申请人:Guangdong Xiaotiancai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H01M50-543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指一种电池极耳及电池。
[n0002] 锂离子电池作为可充电电源已广泛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中,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n0003] 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要求,电子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排布越来越紧凑,电池也一般会紧贴主板。在电子设备使用过程中,因电池紧贴主板,电子设备会产生较大的底噪声音,不仅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性能,而且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极耳及电池,可降低电子设备的底噪声音,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性能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n000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n0006] 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极耳,包括金属层、第一信号屏蔽层、第一散热层、第二散热层、第二信号屏蔽层和极耳胶层;
[n0007] 所述金属层包括贴胶区和非贴胶区,所述第一信号屏蔽层、所述第一散热层、所述金属层的非贴胶区、所述第二散热层和所述第二信号屏蔽层依次层叠设置,所述极耳胶层设置在所述金属层的贴胶区,用于将电池极耳固定在电池上。
[n0008]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屏蔽层为导电布或金属栅网;
[n0009] 所述第二信号屏蔽层为导电布或金属栅网。
[n0010]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电布包括导电布层和石墨层,所述石墨层沉积在所述导电布层上。
[n0011]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金属栅网上网孔的孔径小于0.5-1mm。
[n0012]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层的材质为石墨、铜箔或石墨烯;
[n0013] 所述第二散热层的材质为石墨、铜箔或石墨烯。
[n0014]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屏蔽层、所述第二信号屏蔽层、所述第一散热层和所述第二散热层的厚度分别为0.01-0.02mm;
[n0015] 所述金属层的厚度为0.07-0.1mm。
[n0016]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非贴胶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n0017] 所述第一散热层涂覆在所述非贴胶区的第一面,所述第一信号屏蔽层涂覆在所述第一散热层上;
[n0018] 所述第二散热层涂覆在所述非贴胶区的第二面,所述第二信号屏蔽层涂覆在所述第二散热层上。
[n0019]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屏蔽层、所述第一散热层、所述金属层、所述第二散热层和所述第二信号屏蔽层通过胶层连接。
[n0020]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胶层的厚度为0.002-0.01mm。
[n0021]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电池本体和上述的电池极耳,所述电池极耳通过极耳胶固定于所述电池本体。
[n0022]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在极耳上设置信号屏蔽层,可屏蔽极耳上产生的电磁场,以减少电池极耳对主板上天线的干扰,进而降低电子设备上的底噪声音,不仅避免对电子设备的使用造成影响,而且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因极耳属于电池工作时最大的发热区域,通过在极耳上设置散热层可实现极耳的快速散热,提高极耳的散热性能。
[n0023]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n0024]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极耳的剖面图;
[n0025]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层的俯视图。
[n0026] 附图标号说明:
[n0027] 10、金属层;11、非贴胶区;12、贴胶区;20、第一信号屏蔽层;30、第一散热层;40、第二散热层;50、第二信号屏蔽层;60、极耳胶层。
[n002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n0029]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n0030]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n0031] 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n0032]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n0033]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极耳的具体实施例,包括金属层10、第一信号屏蔽层20、第一散热层30、第二散热层40、第二信号屏蔽层50和极耳胶层60;金属层10包括非贴胶区11和贴胶区12,第一信号屏蔽层20、第一散热层30、金属层10的非贴胶区11、第二散热层40和第二信号屏蔽层50依次层叠设置,极耳胶层60设置在金属层10的贴胶区12,用于将电池极耳固定在电池上。
[n0034] 具体地,金属层10为电池极耳的电流通道,即金属层10为电池极耳的极耳本体,金属层10可为铜条、镍条、铝条、铜镀镍条或铜镍条。金属层10包括贴胶区12和非贴胶区11,金属层10上贴胶区12以外的区域均为非贴胶区11,贴胶区12涂覆有极耳胶,电池极耳通过极耳胶固定在电池上。极耳胶作为封装融合材料,优选为PP或PE材质。
[n0035] 金属层10的非贴胶区11的上下表面均覆盖有散热层,散热层可起到散热作用,以将金属层10通电时产生的热量快速导出。散热层外覆盖有信号屏蔽层,信号屏蔽层可起到信号屏蔽的作用。
[n0036] 发明人在研发过程中发现,当电子设备中的电池紧贴主板时,会产生底噪声音,而产生底噪声音的原因是因为主板上存在天线,电池有电流通过时会产生电磁场,且在电池极耳处电流最大,因此,电池极耳处产生的电磁场也更强,电池极耳处产生的强电磁场会对主板上的天线产生干扰作用并造成底噪声音,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极耳的金属层10上设置信号屏蔽层,可屏蔽金属层10上产生的电磁场,以减少电池极耳对主板上天线的干扰,降低电子设备上的底噪声音,避免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性能,且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因极耳属于电池工作时最大的发热区域,通过在金属层10上设置散热层可实现极耳的快速散热。
[n0037] 优选地,第一散热层30的材质为石墨、铜箔或石墨烯;第二散热层40的材质为石墨、铜箔或石墨烯。
[n0038] 第一信号屏蔽层20、第二信号屏蔽层50、第一散热层30和第二散热层40的厚度分别为0.01-0.02mm;金属层10的厚度为0.07-0.1mm。将信号屏蔽层和散热层控制在上述厚度不仅可使电池极耳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和信号屏蔽性能,而且可保证电池极耳具有较好的折弯性能。
[n0039]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散热层和信号屏蔽层通过涂覆的方式设置在金属层10上。具体地,非贴胶区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散热层30涂覆在非贴胶区11的第一面,第一信号屏蔽层20涂覆在第一散热层30上;第二散热层40涂覆在非贴胶区11的第二面,第二信号屏蔽层50涂覆在第二散热层40上。例如,在铝片上下两面的非贴胶区11先涂覆一层石墨形成散热层,然后在散热层表面涂覆一层屏蔽层形成信号屏蔽层。
[n0040]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散热层和信号屏蔽层通过胶粘方式固定在金属层10上,即第一信号屏蔽层20、第一散热层30、金属层10、第二散热层40和第二信号屏蔽层50通过胶层连接。其中胶层的厚度为0.002-0.01mm,该胶层厚度,既可保证各散热层、各信号屏蔽层及金属层10之间的正常连接,而且可防止电池极耳折弯时发生溢胶。该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屏蔽层20为导电布或金属栅网,第二信号屏蔽层50为导电布或金属栅网。将导电布或金属栅网通过导线接地时,导电布或金属栅网均可起到信号屏蔽作用。
[n0041] 其中,导电布包括导电布层和石墨层,石墨层沉积在导电布层上。导电布层为导电纤维布,其一般以纤维布(通常为聚酯纤维布)为基材,通过施以电镀金属镀层使其具有金属特性而成为导电纤维布,导电纤维布一般可分为:镀镍导电布、镀金导电布、镀炭导电布或铝箔纤维复合布等。
[n0042] 石墨层由石墨和导电胶混合而成,导电胶是一种固化或干燥后具有一定导电性能的胶黏剂,它通常以基体树脂和导电粒子为主要组成成分,通过基体树脂的粘结作用把导电粒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导电通路。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导电胶为现有的导电胶材料。
[n0043] 成型时,将石墨与导电胶液充分混合均匀后,通过沉积的方式将石墨浆料沉积在导电布层上形成石墨层。导电胶的基体树脂是一种胶黏剂,石墨层沉积在导电布层上后,石墨可通过导电胶固定在导电布层上,且沉积在导电布层上的石墨与导电布层融为一体,且由于导电布上的网格束缚,石墨不易滑动,可解决现有导电布中的石墨层由于其层状结构,石墨易滑动容易与导电布层分离的问题,提高导电布的使用性能。将导电布作为信号屏蔽层时,导电布层可实现电磁屏蔽作用,导电布中的石墨层也可起到散热作用,以进一步提高电池极耳的散热性能。
[n0044] 金属栅网包括多个水平金属条和多个竖直金属条,多个水平金属条和多个竖直金属条相互垂直设置,并形成有若干个矩形网孔,网孔的孔径小于0.5-1mm。
[n0045]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电池本体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极耳,电池极耳通过极耳胶封装在电池本体上。电池本体外表面包裹有导电布,导电布可用来屏蔽电磁信号并起到导热的作用,贴好导电布的电池通过双面胶固定在整机上面。
[n0046] 本实施例中,包裹电池本体的导电布包括导电布层和石墨层,石墨层沉积在导电布层上。现有的导电布中,导电布包括导电布层、导电胶层和石墨层,石墨层通过导电胶层与导电布层粘结在一起,在电子设备跌落过程中,冲击力较大,石墨层通过导电胶层固定在导电布层上,石墨层为层状结构,石墨易滑动,导致石墨层会与导电布层分离,进而导致电池与整机粘贴不牢固,电池频繁撞击电池仓,容易造成电池内部短路发热。通过将石墨沉积在导电布层上,石墨与导电布融为一体,且由于导电布上网格束缚,石墨不易滑动,可解决整机跌落过程中石墨与导电布层分层的问题。
[n0047]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电池上设置具有信号屏蔽和散热功能的电池极耳,可提高电池的散热功能和信号屏蔽功能。
[n0048]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电池极耳,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层、第一信号屏蔽层、第一散热层、第二散热层、第二信号屏蔽层和极耳胶层;
所述金属层包括贴胶区和非贴胶区,所述第一信号屏蔽层、所述第一散热层、所述金属层的非贴胶区、所述第二散热层和所述第二信号屏蔽层依次层叠设置,所述极耳胶层设置在所述金属层的贴胶区,用于将电池极耳固定在电池上。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极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屏蔽层为导电布或金属栅网;
所述第二信号屏蔽层为导电布或金属栅网。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布包括导电布层和石墨层,所述石墨层沉积在所述导电布层上。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栅网上网孔的孔径小于0.5-1mm。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极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层的材质为石墨、铜箔或石墨烯;
所述第二散热层的材质为石墨、铜箔或石墨烯。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极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屏蔽层、所述第二信号屏蔽层、所述第一散热层和所述第二散热层的厚度分别为0.01-0.02mm;
所述金属层的厚度为0.07-0.1mm。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极耳,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贴胶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所述第一散热层涂覆在所述非贴胶区的第一面,所述第一信号屏蔽层涂覆在所述第一散热层上;
所述第二散热层涂覆在所述非贴胶区的第二面,所述第二信号屏蔽层涂覆在所述第二散热层上。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屏蔽层、所述第一散热层、所述金属层、所述第二散热层和所述第二信号屏蔽层通过胶层连接。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池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层的厚度为0.002-0.01mm。
[0010]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本体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极耳,所述电池极耳通过极耳胶固定于所述电池本体。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105111952B|2018-01-05|以金属箔为基材的屏蔽和接地泡棉胶带及其制备方法
KR101911457B1|2018-10-24|무선충전 라디에이터 기능을 갖는 자성 필름,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선충전 디바이스
EP3174375B1|2019-06-26|Complex sheet for absorbing/extinguishing and shield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highly dissipating heat from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205249699U|2016-05-18|电磁屏蔽膜
CN204350556U|2015-05-20|一种电磁屏蔽散热膜
CN105336465A|2016-02-17|一种无线充电和近场通讯用复合导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72708B|2017-11-17|一种吸波散热双功能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KR101984790B1|2019-05-31|무선충전 라디에이터 기능을 갖는 자성 시트,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선충전 디바이스
CN108418317A|2018-08-17|无线充电用导磁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无线充电模块
CN102169760B|2013-08-14|复合导电片材
CN214336871U|2021-10-01|一种电池极耳及电池
CN110337233A|2019-10-15|一种包裹式导电耐高温弹性体
CN204948618U|2016-01-06|电磁屏蔽膜
CN203876309U|2014-10-15|一种吸波散热双功能复合装置
WO2012003664A1|2012-01-12|柔性导电材料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11982440U|2020-11-20|一种电磁屏蔽膜及线路板
CN211982439U|2020-11-20|电磁屏蔽膜及线路板
CN208173683U|2018-11-30|卷绕电芯及电池
KR101326642B1|2013-11-07|커버레이 일체형 구조의 전자파 흡수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05491641U|2016-08-17|电磁屏蔽导电布及具有该电磁屏蔽导电布的电子产品
JP6645364B2|2020-02-14|シールド付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831903A|2019-05-31|一种减震多层导电泡棉
CN104795531B|2018-08-10|锂离子电池以及其极片
CN204760476U|2015-11-11|锂离子电池以及其极片
CN108601198A|2018-09-28|一种印制线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602352.XU|CN214336871U|2021-03-24|2021-03-24|一种电池极耳及电池|CN202120602352.XU| CN214336871U|2021-03-24|2021-03-24|一种电池极耳及电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