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涉及电池技术领域。该动力电池包括电池本体、双极柱盖组件以及检测组件;电池本体包括两端具有开口的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电芯;双极柱盖组件包括正极柱盖组件和负极柱盖组件,正极柱盖组件和负极柱盖组件分别设置于壳体两端的开口处,用于封闭对应位置的开口,且通过对应位置的开口与电芯连接;检测组件设置于负极柱盖组件,用于检测电芯的电压和温度状态。该动力电池通过将正极柱盖组件和负极柱盖组件分别设置于壳体的两端,可有效地简化动力电池的结构,且保证其安全性能。同时,该动力电池通过检测组件的设置,还能有效地方便检测电芯的状态,从而能进一步地保证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
公开号:CN214336844U
申请号:CN202120512069.8U
申请日:2021-03-10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邓江南;吴问月;刘晨南;姜斌;袁威;杜俊丰
申请人:Dongguan Tafel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Jiangsu Tafel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Jiangsu Tafel Power System Co Ltd;
IPC主号:H01M50-249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动力电池。
[n0002] 随着新能源车的不断普及,对新能源车中动力电池的使用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动力电池仍然存在结构复杂、安全性能较低的缺点,严重阻碍了动力电池的进一步发展。
[n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结构简单,且便于对电芯状态进行检测,还具有安全性能高的优点。
[n0004]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n0005]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括:
[n0006] 电池本体,电池本体包括两端具有开口的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电芯;
[n0007] 双极柱盖组件,包括正极柱盖组件和负极柱盖组件,正极柱盖组件和负极柱盖组件分别设置于壳体两端的开口处,用于封闭对应位置的开口,且通过对应位置的开口与电芯连接;
[n0008] 检测组件,设置于负极柱盖组件,用于检测电芯的电压和温度状态。
[n0009]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负极柱盖组件包括负极柱盖板、负极柱、负极电阻片、负极连接块以及负极转接片;负极柱盖板用于封闭对应位置的开口,负极柱设置于负极柱盖板,且贯穿负极柱盖板设置;负极电阻片位于负极柱与负极柱盖板之间,负极连接块一端与负极柱连接,负极连接块的另一端与负极转接片连接,负极转接片与电芯连接,以连通负极柱与电芯;检测组件与负极柱连接,以检测电芯的电压和温度状态。
[n0010]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负极柱上开设有凹槽,检测组件包括引出件和检测件,引出件与凹槽的槽壁连接,检测件与引出件连接,且检测件的一侧用于进行电压采集,检测件的另一侧用于进行温度采集。
[n0011]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负极柱包括极柱本体和凸设于极柱本体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间隔设置于极柱本体,以与极柱本体共同形成凹槽;
[n0012] 或者,
[n0013] 负极柱包括极柱本体和凸设于极柱本体的第一凸起,第一凸起设置于负极柱的端部,以与负极柱之间形成凹槽。
[n0014]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负极柱的侧部设置有接口,检测组件与接口焊接配合,以检测电芯的电压和温度状态。
[n0015]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负极柱盖组件还包括第一绝缘件,第一绝缘件设置于负极柱盖板靠近电芯的一侧,且绕负极柱盖板的周向边缘设置;
[n0016] 第一绝缘件具有第一绝缘凸起和第二绝缘凸起,第一绝缘凸起和第二绝缘凸起分别位于负极柱盖板的两端,且二者之间共同形成用于容置负极转接片的第一容置槽。
[n0017]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动力电池还包括注液孔,注液孔开设于壳体靠近负极柱盖组件的一端,且伸入壳体内,第一绝缘凸起上开设有避让槽,用于避让注液孔伸入壳体的部分。
[n0018]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正极柱盖组件包括正极柱盖板、正极柱、正极电阻片、正极连接块以及正极转接片;正极柱盖板用于封闭对应位置的开口,正极柱设置于正极柱盖板,且贯穿正极柱盖板设置;正极电阻片位于正极柱与正极柱盖板之间,正极连接块一端与正极柱连接,正极连接块的另一端与正极转接片连接,正极转接片与电芯连接,以连通正极柱与电芯;
[n0019] 沿两个开口的连线方向,正极转接片的长度小于负极转接片的长度。
[n0020]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正极柱盖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件,第二绝缘件设置于正极柱盖板靠近电芯的一侧,且绕正极柱盖板的周向边缘设置;
[n0021] 第二绝缘件具有第三绝缘凸起和第四绝缘凸起,第三绝缘凸起和第四绝缘凸起分别位于正极柱盖板的两端,且二者之间共同形成用于容置正极转接片的第二容置槽。
[n0022]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动力电池还包括防爆阀;防爆阀设置于壳体。
[n0023]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备以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n0024]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其电池本体、双极柱盖组件以及检测组件;电池本体包括两端具有开口的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电芯;双极柱盖组件包括正极柱盖组件和负极柱盖组件,正极柱盖组件和负极柱盖组件分别设置于壳体两端的开口处,用于封闭对应位置的开口,且通过对应位置的开口与电芯连接;检测组件设置于负极柱盖组件,用于检测电芯的电压和温度状态。该动力电池通过将正极柱盖组件和负极柱盖组件分别设置于壳体的两端,可有效地简化动力电池的结构,且保证其安全性能。同时,该动力电池通过检测组件的设置,还能有效地方便检测电芯的状态,从而能进一步地保证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
[n002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n002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动力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一;
[n0027]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动力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二;
[n0028]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动力电池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n0029]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动力电池的负极柱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n0030]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动力电池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n0031]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动力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n0032]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动力电池的正极柱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n0033] 图标:100-动力电池;101-电池本体;103-壳体;105-电芯;111-正极柱盖组件;113-负极柱盖组件;115-开口;117-检测组件;119-负极柱盖板;121-负极柱;123-负极电阻片;125-负极连接块;127-负极转接片;129-正极柱盖板;131-正极柱;133-正极电阻片;135-正极连接块;137-正极转接片;141-凹槽;143-引出件;145-检测件;147-极柱本体;149-第一凸起;151-第二凸起;153-接口;157-第一绝缘凸起;159-第二绝缘凸起;161-第一容置槽;163-注液孔;165-避让槽;169-第三绝缘凸起;171-第四绝缘凸起;173-第二容置槽;175-防爆阀。
[n0034]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n0035]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n0036]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n003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n0038]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n003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n0040] 相关技术中,动力电池仍然存在结构复杂、安全性能较低的缺点,严重阻碍了动力电池的进一步发展。有鉴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其结构简单,且便于对电芯状态进行检测,还具有安全性能高的优点,能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下面对该动力电池的结构进行详细地介绍。
[n0041]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动力电池100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动力电池100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动力电池100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100包括电池本体101、双极柱盖组件以及检测组件117。
[n0042] 详细地,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本体101呈长方体状结构,且电池本体101包括两端具有开口115的壳体103和设置于壳体103内的电芯105。壳体103呈空心的长方体状结构,其两端均具有开口115,用于安装双极柱盖组件。电芯105设置于壳体103内,能保证电芯105的安全性。
[n0043] 详细地,双极柱盖组件包括正极柱盖组件111和负极柱盖组件113。且正极柱盖组件111和负极柱盖组件113分别设置于壳体103两端的开口115处,分别用于封闭对应位置的开口115,且通过对应位置的开口115与电芯105连接,从而保证动力电池100能正常工作。同时,该动力电池100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单极柱盖结构,将两个极柱分设于壳体103的两端,分别与电芯105连通,可有效地简化整体结构,同时也能提高动力电池100的安全性能。
[n0044] 详细地,检测组件117设置于负极柱盖组件113,用于检测电芯105的电压和温度状态。通过检测组件117的设置,能有效地方便检测电芯105的状态,从而能进一步地保证动力电池100的安全性能。
[n0045] 也即,本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100通过将正极柱盖组件111和负极柱盖组件113分别设置于壳体103的两端,可有效地简化动力电池100的结构,且保证其安全性能。同时,该动力电池100通过检测组件117的设置,还能有效地方便检测电芯105的状态,从而能进一步地保证动力电池100的安全性能,从而能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
[n0046]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负极柱盖组件113包括负极柱盖板119、负极柱121、负极电阻片123、负极连接块125以及负极转接片127。其中,负极柱盖板119用于封闭对应位置的开口115,以保证动力电池100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保证电芯105和整个动力电池100的安全性。负极柱121设置于负极柱盖板119,且贯穿负极柱盖板119设置,以与电芯105连接。同时,负极柱121的材料可选择为铜铝复合材料。负极电阻片123位于负极柱121与负极柱盖板119之间,负极连接块125的一端与负极柱121连接,负极连接块125的另一端与负极转接片127连接,负极转接片127与电芯105连接,从而以连通负极柱121与电芯105,且负极转接块的材料可选择为铜质材料或铜合金材质,负极电阻片123作为电芯105的安全装置,其设置于负极柱121的下方,能有效地保证电芯105的安全性。检测组件117具体与负极柱121连接,以检测电芯105的电压和温度状态,其结构简单,且安全性更高,方便电芯105成组后检测每个电芯105的状态,从而进一步地保证动力电池100的安全性能。
[n0047]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负极柱盖组件113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3与图4,在本实施例中,负极柱121上开设有凹槽141,检测组件117包括引出件143和检测件145,引出件143与凹槽141的槽壁连接,检测件145与引出件143连接,且检测件145的一侧用于进行电压采集,检测件145的另一侧用于进行温度采集。通过凹槽141的设置,一方面可便于引出件143的安装和设置,从而便于整个检测组件117的设置,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减薄负极柱121的厚度,使得负极柱121与负极连接块125之间可进行超声焊接,从而保证动力电池100的结构紧凑性和安全性。同时,通过凹槽141的设置,还能为动力电池100的连接排提供一定缓冲功效,从而进一步地保证动力电池100的安全性。
[n0048] 详细地,请再次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负极柱121包括极柱本体147和凸设于极柱本体147的第一凸起149和第二凸起151,第一凸起149和第二凸起151间隔设置于极柱本体147,以与极柱本体147共同形成凹槽141,从而方便连接片通过凹槽141的底壁与负极柱121连接,从而实现对电芯105的温度和电压的采集。当然,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动力电池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41的尺寸也可以设置为较图4更大一些,例如图5中所示,负极柱121包括极柱本体147和凸设于极柱本体147的第一凸起149,第一凸起149设置于负极柱121的端部,以与负极柱121之间形成凹槽141,且由于第一凸起149位于端部使得凹槽141的尺寸较大,相较于图4的凹槽141而言不仅便于同时进行检测电路与外电路连接排的焊接,还能有效地增大连接排的缓冲空间,从而更进一步地保证动力电池100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
[n0049]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动力电池1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6,在本实施例中,检测组件117也可以通过焊接方式直接与负极柱121的侧部进行连接。详细地,负极柱121的侧部设置有接口153,检测组件117与接口153焊接配合,以检测电芯105的电压和温度状态。也即,此连接方式是在负极柱121的侧面,通过点焊等连接方式,将电压、温度检测电路与极柱连接检测,以保证电压和温度检测作业的正常进行。
[n0050]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凹槽141的设置不仅能便于检测组件117的安装,还能减薄负极柱121的厚度,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组件117通过焊接方式与负极柱121连接,负极柱121上仍然可开设凹槽141结构,二者可同时存在,以充分地化简动力电池100的结构,且保证动力电池100的安全性能。
[n0051] 请再次参阅图3与图4,在本实施例中,负极柱盖组件113还包括第一绝缘件,第一绝缘件设置于负极柱盖板119靠近电芯105的一侧,且绕负极柱盖板119的周向边缘设置。通过第一绝缘件的设置,能阻断电芯105与负极柱盖板119之间的接触,防止出现短路的现象。
[n0052] 详细地,第一绝缘件具有第一绝缘凸起157和第二绝缘凸起159,第一绝缘凸起157和第二绝缘凸起159分别位于负极柱盖板119的两端,且二者之间共同形成用于容置负极转接片127的第一容置槽161。也即,通过第一绝缘凸起157和第二绝缘凸起159的设置可预留安装负极转接片127的折叠空间,从而保证负极转接片127能有效地与电芯105连接,以保证动力电池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n0053] 作为可选的方案,动力电池100还包括注液孔163,注液孔163开设于壳体103靠近负极柱盖组件113的一端,且伸入壳体103内。将注液孔163开设于壳体103上相较于现有技术开设于盖板上的技术方案而言使得动力电池100的结构更简单和可靠,更能保证其安全性。同时,第一绝缘凸起157上开设有避让槽165,用于避让注液孔163伸入壳体103的部分,以保证电解液能顺利地通过注液孔163注入电芯105内部。
[n0054]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动力电池100的正极柱盖组件111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正极柱盖组件111的结构与负极柱121该组件的结构类似,其具体包括正极柱盖板129、正极柱131、正极电阻片133、正极连接块135以及正极转接片137。其中,正极柱盖板129用于封闭对应位置的开口115,正极柱131设置于正极柱盖板129,且贯穿正极柱盖板129设置。同时,正极电阻片133位于正极柱131与正极柱盖板129之间,正极连接块135的一端与正极柱131连接,正极连接块135的另一端与正极转接片137连接,正极转接片137与电芯105连接,从而以连通正极柱131与电芯105。
[n0055]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正极柱131的结构可设置为与负极柱121的结构相同,也即正极柱131也可以设置为带有凹槽141的结构,其通过带有凹槽141的结构用于减薄正极柱131的厚度,以保证正极柱131能与正极连接块135之间进行超声焊接,同时也为连接排提供一定的缓冲。
[n0056]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正极转接片137的长度小于负极转接片127的长度。这样设置的原因有两点,一点是由于注液孔163的设置,注液孔163部分伸入壳体103内占据了负极柱盖板119至电芯105之间的高度空间,使得负极转接片127的长度可设置为较长;另一点原因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100在电芯105入壳时,需要先将正极的部分装入壳体103,负极的部分后装入壳体103,因而为了保证动力电池100装配后的可靠性,需要将负极转接片127的长度设置为更长一些,以保证电芯105能顺利地装配入壳,并与正极部分和负极部分均可靠连接,以保证动力电池100的性能。
[n0057] 请再次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正极柱盖组件111还包括第二绝缘件,第二绝缘件设置于正极柱盖板129靠近电芯105的一侧,且绕正极柱盖板129的周向边缘设置。通过第二绝缘件的设置,能阻断电芯105与正极柱盖板129之间的接触,防止出现短路的现象。
[n0058] 详细地,与第一绝缘件的结构类似,第二绝缘件具有第三绝缘凸起169和第四绝缘凸起171,第三绝缘凸起169和第四绝缘凸起171分别位于正极柱盖板129的两端,且二者之间共同形成用于容置正极转接片137的第二容置槽173。也即,通过第三绝缘凸起169和第四绝缘凸起171的设置可预留安装正极转接片137的折叠空间,从而保证正极转接片137能有效地与电芯105连接,以保证动力电池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n0059]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限定了负极转接片127的长度长于正极转接片137的长度,因而为了保护连接片的安全性,也可以对应地将第三绝缘凸起169和第四绝缘凸起171的凸起高度设置为大于第一绝缘凸起157和第二绝缘凸起159的凸起高度,以更进一步地保证动力电池100的稳定地和安全性。
[n0060] 作为可选的方案,在本实施例中,动力电池100还包括防爆阀175;防爆阀175设置于壳体103,且具体可设置于壳体103的靠近正极柱盖组件111的一端,以使得注液孔163和防爆阀175均安装于壳体103上而不设置于盖板上,以充分地化简整个动力电池100的结构,保证动力电池100的安全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防爆阀175也可以设置于靠近负极柱盖组件113的一端,保证动力电池100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即可,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n0061]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100的装配过程、工作原理以及有益效果进行详细地介绍:
[n0062] 在进行动力电池100装配时,可将负极电阻片123设置于负极柱121与负极柱盖板119之间,并将负极连接块125的一端与负极柱121连接,另一端与负极转接片127连接后得到负极柱盖组件113;将正极电阻片133设置于正极柱131与正极柱盖板129之间,并将正极连接块135的一端与正极柱131连接,另一端与正极转接片137连接后得到正极柱盖组件111;然后将正极柱盖组件111与电芯105连接,并正极侧的开口115入壳,然后,将负极柱盖组件113从负极侧的开口115入壳与电芯105进行连接即可。在上述动力电池100进行工作时,可通过负极柱121上连接设置的检测组件117检测电芯105的温度和电压数据,以保证动力电池100的安全性。
[n0063] 也即,在上述过程中,该动力电池100通过将正极柱盖组件111和负极柱盖组件113分别设置于壳体103的两端,并将注液孔163和防爆阀175均设置于壳体103,可有效地简化动力电池100的结构,且保证其安全性能。同时,该动力电池100通过检测组件117的设置,还能有效地方便检测电芯105的状态,从而能进一步地保证动力电池100的安全性能。
[n0064]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本体,所述电池本体包括两端具有开口的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芯;
双极柱盖组件,包括正极柱盖组件和负极柱盖组件,所述正极柱盖组件和所述负极柱盖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两端的所述开口处,用于封闭对应位置的所述开口,且通过对应位置的所述开口与所述电芯连接;
检测组件,设置于负极柱盖组件,用于检测所述电芯的电压和温度状态。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柱盖组件包括负极柱盖板、负极柱、负极电阻片、负极连接块以及负极转接片;所述负极柱盖板用于封闭对应位置的所述开口,所述负极柱设置于所述负极柱盖板,且贯穿所述负极柱盖板设置;所述负极电阻片位于所述负极柱与所述负极柱盖板之间,所述负极连接块一端与负极柱连接,所述负极连接块的另一端与所述负极转接片连接,所述负极转接片与所述电芯连接以连通所述负极柱与所述电芯;所述检测组件与所述负极柱连接,以检测所述电芯的电压和温度状态。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柱上开设有凹槽,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引出件和检测件,所述引出件与所述凹槽的槽壁连接,所述检测件与所述引出件连接,且所述检测件的一侧用于进行电压采集,所述检测件的另一侧用于进行温度采集。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柱包括极柱本体和凸设于所述极柱本体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间隔设置于所述极柱本体,以与所述极柱本体共同形成所述凹槽;
或者,
所述负极柱包括极柱本体和凸设于所述极柱本体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置于所述负极柱的端部,以与所述负极柱之间形成所述凹槽。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柱的侧部设置有接口,所述检测组件与接口焊接配合,以检测所述电芯的电压和温度状态。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柱盖组件还包括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设置于所述负极柱盖板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且绕所述负极柱盖板的周向边缘设置;
所述第一绝缘件具有第一绝缘凸起和第二绝缘凸起,所述第一绝缘凸起和所述第二绝缘凸起分别位于所述负极柱盖板的两端,且二者之间共同形成用于容置所述负极转接片的第一容置槽。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电池还包括注液孔,所述注液孔开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负极柱盖组件的一端,且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绝缘凸起上开设有避让槽,用于避让所述注液孔伸入所述壳体的部分。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柱盖组件包括正极柱盖板、正极柱、正极电阻片、正极连接块以及正极转接片;所述正极柱盖板用于封闭对应位置的所述开口,所述正极柱设置于所述正极柱盖板,且贯穿所述正极柱盖板设置;所述正极电阻片位于所述正极柱与所述正极柱盖板之间,所述正极连接块一端与正极柱连接,所述正极连接块的另一端与所述正极转接片连接,所述正极转接片与所述电芯连接,以连通所述正极柱与所述电芯;
沿两个所述开口的连线方向,所述正极转接片的长度小于所述负极转接片的长度。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柱盖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设置于所述正极柱盖板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且绕所述正极柱盖板的周向边缘设置;
所述第二绝缘件具有第三绝缘凸起和第四绝缘凸起,所述第三绝缘凸起和所述第四绝缘凸起分别位于所述正极柱盖板的两端,且二者之间共同形成用于容置所述正极转接片的第二容置槽。
[001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电池还包括防爆阀;所述防爆阀设置于所述壳体。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102738522B|2015-12-02|二次电池
JP5526090B2|2014-06-18|二次電池
EP2421065B1|2013-11-06|Rechargeable battery
JP5269018B2|2013-08-21|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バスバーホルダー
CN103718345B|2016-10-26|锂离子二次电池
KR100723668B1|2007-05-30|리튬 이온 배터리
KR100807029B1|2008-02-25|이차전지
KR100824885B1|2008-04-23|이차전지
KR20090047779A|2009-05-13|캡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차 전지
KR101222301B1|2013-01-15|이차 전지
JP3540650B2|2004-07-07|電源装置
CN214336844U|2021-10-01|一种动力电池
CN104716277A|2015-06-17|具有绝缘壳的可再充电电池
KR101970838B1|2019-04-19|축전 소자
CN211605327U|2020-09-29|一种锂电池新型封装结构
CN210379130U|2020-04-21|纽扣电池
KR100788559B1|2007-12-26|이차전지
CN110880563A|2020-03-13|电池壳体组件及具有所述电池壳体组件的电池
KR100553739B1|2006-02-20|밀폐전지
CN214153032U|2021-09-07|圆柱形电池负极端盖及其圆柱形电池
KR101296937B1|2013-08-14|이차전지
CN211629148U|2020-10-02|一种锂电池的盖板结构
JP2000223166A|2000-08-11|電源装置
CN102447090A|2012-05-09|组合电池
CN214898606U|2021-11-26|单体电池和电池模组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2-02-08|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4 Address after: 215500 room 808, No. 1, Southeast Avenue, Changshu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Changshu,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after: Jiangsu Zhengli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1100 Lantian Road 249, Airport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TAFEL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Tafel Power System Co.,Ltd. Patentee before: DONGGUAN TAFEL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
2022-02-08|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512069.8U|CN214336844U|2021-03-10|2021-03-10|一种动力电池|CN202120512069.8U| CN214336844U|2021-03-10|2021-03-10|一种动力电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