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却板安装结构和电池包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冷却板安装结构和电池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包括冷却板组件和壳板,所述冷却板组件包括冷却流道板和冷却支撑板,所述冷却支撑板与所述壳板形成为一体,所述冷却支撑板背向所述壳板的一侧与所述冷却流道板粘连,所述冷却流道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冷却液流道。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包,设置有上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和电芯,所述电芯位于所述壳板背向所述冷却流道板的一侧。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板安装结构能够降低电池包的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便于对冷却板进行返修。 公开号:CN214336788U 申请号:CN202120634564.6U 申请日:2021-03-29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修书董;张海建;杨振宇;贾鹏 申请人:Fengcha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H01M10-613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冷却板安装结构。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该冷却板安装结构的电池包。 [n0002] 众所周知,动力电池从生产到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需要经过核心的环节——PACK成组。一般新能源汽车上搭载的电池包,由电芯(Cell)组装成为模组(Module),再把模组安装电池包(Pack)里,形成了“电芯-模组-电池包”的三级装配模式。无论哪种类型的动力电池单体,都需经过PACK成组、检验合格之后,才能使用于新能源汽车上。 [n0003]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电池包的能量密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无模组(Cell toPACK)方案应运而生,相比于其他PACK方案,无模组是最有效的提升能量密度的手段之一。无模组方案是以电芯为基本单位直接装进电池包,而省去模组这一中间环节。 [n0004] 现有的无模组电池包中,由于电池壳体的下壳板与冷却板集成,冷却板需要通过螺栓或其他紧固件固定到下壳板上,因此,其存在安装工艺比较复杂、泄漏风险高、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控制装配精度、不良率高等问题,对于无模组电池包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n0005]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冷却板安装结构,以降低电池包的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便于对冷却板进行返修。 [n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n0007] 一种冷却板安装结构包括冷却板组件和壳板,所述冷却板组件包括冷却流道板和冷却支撑板,所述冷却支撑板与所述壳板形成为一体,所述冷却支撑板背向所述壳板的一侧与所述冷却流道板粘连,所述冷却流道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冷却液流道。 [n0008]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支撑板与所述冷却流道板通过结构胶粘连。 [n0009]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支撑板与所述壳板焊接。 [n0010]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支撑板与所述壳板一体成型。 [n0011]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支撑板为铝合金板。 [n0012]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支撑板上设置有管路接口,所述壳板背向所述冷却流道板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管路接口连接的接头连接管路。 [n0013] 进一步的,所述接头连接管路与所述管路接口焊接。 [n0014]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液流道设置为位于所述冷却流道板背向所述冷却支撑板的一侧的凹槽。 [n0015]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液流道设置为沿所述冷却流道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凹槽。 [n0016]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n0017]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将冷却板组件分成冷却流道板和冷却支撑板两部分,冷却支撑板与壳板集成为一体,通过冷却支撑板对冷却流道板进行安装,以能够确保冷却板组件的密封性,提高整体结构强度,进而提升电池包的安全性;冷却支撑板与冷却流道板粘连,能够简化冷却板装配工艺,降低电池包的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还能够实现对冷却板进行返修,降低返修操作的难度,进而降低整包不良率。 [n0018]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将冷却支撑板采用铝合金板,以能够作为强度提升件,进一步提升电池包整体的结构强度;冷却支撑板与壳板一体成型,能够提高冷却流道板的装配精度。 [n0019]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便于对冷却板进行返修。 [n0020]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n0021] 一种电池包,设置有上述任意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和电芯,所述电芯位于所述壳板背向所述冷却流道板的一侧。 [n0022] 所述电池包与上述冷却板安装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n0023]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n0024]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n0025]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n0026]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壳板与冷却支撑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n0027]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壳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n0028] 附图标记说明: [n0029] 1壳板 11接头连接管路 [n0030] 12壳体接口 2冷却流道板 [n0031] 21冷却液流道3冷却支撑板 [n0032] 31管路接口 [n0033]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n0034]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术语“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基于电池包,“上”指的是电池包的顶部,相应地,“下”指的是电池包的底部,“内”指的是电池包的内部,“外”指的是电池包的外部。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n0035]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安装”、“接触”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是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或者是两个零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零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n0036]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参见图1和图2,包括冷却板组件和壳板1,冷却板组件包括冷却流道板2和冷却支撑板3,冷却支撑板3与壳板1形成为一体,冷却支撑板3背向壳板1的一侧与冷却流道板2粘连,冷却流道板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冷却液流道21。 [n0037] 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支撑板3可以是一个侧面与壳板1的外侧侧面连接以形成为一体,也可以是冷却支撑板3的一个侧面与壳板1的外侧侧面连接、冷却支撑板3的四周侧壁与壳板1的边框连接,以使得两者形成为一体;壳板1可以是电池包的上壳板,也可以是电池包的下壳板,又或者是电池包的侧面壳板,优选情况下,壳板1为电池包的下壳板。 [n0038] 上述基础方案提供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将冷却板组件分成冷却流道板2和冷却支撑板3两部分,冷却支撑板3与壳板1集成为一体,通过冷却支撑板3对冷却流道板2进行安装固定,以能够确保冷却板组件的密封性,提高整体结构强度,进而提升电池包的安全性;冷却支撑板3与冷却流道板2粘连固定,能够简化冷却板装配工艺,降低电池包的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还能够实现对冷却板进行返修,进而降低整包不良率;冷却流道板2与冷却支撑板3组装后,在电池包的使用过程中,冷却液经冷却液流道21进行流动,以能够与壳板1发生热交换,实现散热效果。 [n0039] 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支撑板3与冷却流道板2可以采用任意一种粘连的方式进行安装固定,以使得两者具备一定的连接强度。优选情况下,冷却支撑板3与冷却流道板2通过结构胶粘连,以使得冷却流道板2与冷却支撑板3之间相对两个侧面的有效接触面积增大,不仅连接结构稳定,而且能够增加冷却流道板2与冷却支撑板3的热传递面积,进而提高冷却组件的散热效果。 [n0040] 进一步优选地,冷却支撑板3与冷却流道板2通过导热结构胶粘连,以使得电池包内产生的热量经壳板1传输至冷却支撑板3后,能快速经结构胶传输至冷却流道板2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n0041] 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支撑板3与壳板1形成为一体的方式可以是将冷却支撑板3与壳板1焊接,或者其他连接为一体的方式。优选情况下,冷却支撑板3与壳板1一体挤压成型,不仅便于生产加工,减少电池包的装配工序,而且使得冷却组件的冷却支撑板3与电池包的壳体固定连接,以能够在冷却流道板2与冷却支撑板3安装后提升冷却组件的强度,提高冷却流道板2的装配精度。 [n0042]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支撑板3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冷却支撑板3为铝合金板,以能够提高冷却组件的结构强度。优选情况下,冷却支撑板3采用高强度的铝合金板,例如6系铝或者7系铝的材质制成的铝合金板,以能够作为强度提升件,进一步提升电池包整体的结构强度。 [n0043]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板安装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参见图3,冷却支撑板3上设置有管路接口31,壳板1背向冷却流道板2的一侧设置有与管路接口31连接的接头连接管路11。此时,管路接口31贯穿冷却支撑板3,接头连接管路11位于电池包的壳体内侧,与管路接口31连接固定,相应地,壳板1的侧壁上或者壳体的侧壁上可以设置有用于接头连接管路11外接的壳体接口12,以便于接头连接管路11的固定与外接。接头连接管路11可以是阳接头连接管路,也可以是阴接头连接管路,一般情况下,管路接口31位于冷却支撑板3上靠近侧边的区域。 [n0044] 本实用新型中,接头连接管路11与管路接口31可以通过焊接、紧固件连接等多种方式进行连接。优选情况下,接头连接管路11与管路接口31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以提高两者连接的稳固性。 [n0045] 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液流道21可以是设置在冷却流道板2上的凹槽,也可以是设置在冷却流道板2内部的通道,以使得冷却液能够流经冷却流道板2,对冷却流道板2进行冷却散热,进而对电池包进行散热作用。参见图1,优选情况下,冷却液流道21设置为位于冷却流道板2背向冷却支撑板3的一侧的凹槽。此时,冷却流道板2背向冷却支撑板3的一侧可以与电池包的其它结构件进行连接,例如电池包的极板,以使得冷却液能够在冷却液流道21内流动并散热。 [n0046] 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液流道21的凹槽结构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曲线型的,冷却液流道21为多个时,其相互之间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相互连通的。进一步优选地,冷却液流道21设置为沿冷却流道板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凹槽。 [n0047]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电池包,设置有上述任意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和电芯,电芯位于壳板1背向冷却流道板2的一侧。电芯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经壳板1传输至冷却支撑板3,再经冷却支撑板3传输至冷却流道板2,并经冷却液流道21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传递,从而实现对电池包内的电芯进行散热冷却的作用。 [n0048]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包的一种相对优选的具体实施例,包括冷却板安装结构和电芯,冷却板安装结构包括冷却板组件和壳板1,壳板1为位于电芯下方的下壳板,冷却板组件包括冷却流道板2和与壳板1一体成型的冷却支撑板3,冷却支撑板3的一个侧面与壳板1的下侧面连接,另一个侧面与冷却流道板2通过导热结构胶粘连,冷却支撑板3的四周侧壁与壳板1的边框连接,冷却支撑板3采用6系铝制成的铝合金板;冷却支撑板3的边缘处设置有管路接口31,壳板1背向冷却流道板2的一侧设置有与管路接口31焊接的接头连接管路11,壳板1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接头连接管路11外接的壳体接口12,接头连接管路11为阳接头连接管路;冷却流道板2上设置有多个冷却液流道21,冷却液流道21位于冷却流道板2背向冷却支撑板3的一侧,且设置为沿冷却流道板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凹槽,冷却流道板2背向冷却支撑板3的一侧设置有极板。 [n0049] 上述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在装配冷却板时,仅需要将冷却流道板2通过导热结构胶固定安装在冷却支撑板3上即可,装配难度降低,安装精度高,若冷却流道板2需要调整、维修或者更换,可取下结构胶以对冷却流道板2进行相应的返修操作,便于进行售后维修、降低制造成本; [n0050] 在使用过程中,冷却液流道21内通入冷却液进行流动,电芯产生的热量会经下壳板传输至冷却支撑板3,再经冷却支撑板3传输至冷却流道板2,并经冷却液流道21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传递,从而实现对电池包内的电芯进行散热冷却的作用。 [n0051] 由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将冷却板组件分成冷却流道板2和冷却支撑板3两部分,冷却支撑板3与壳板1集成为一体,通过冷却支撑板3对冷却流道板2进行安装,以能够确保冷却板组件的密封性,提高整体结构强度,进而提升电池包的安全性;冷却支撑板3与冷却流道板2粘连,能够简化冷却板装配工艺,降低电池包的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还能够实现对冷却板进行返修,降低返修操作的难度,进而降低整包不良率。 [n0052]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冷却支撑板3采用铝合金板,以能够作为强度提升件,进一步提升电池包整体的结构强度;冷却支撑板3与壳板1一体成型,能够提高冷却流道板2的装配精度。 [n005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冷却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板组件和壳板(1),所述冷却板组件包括冷却流道板(2)和冷却支撑板(3),所述冷却支撑板(3)与所述壳板(1)形成为一体,所述冷却支撑板(3)背向所述壳板(1)的一侧与所述冷却流道板(2)粘连,所述冷却流道板(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冷却液流道(21)。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支撑板(3)与所述冷却流道板(2)通过结构胶粘连。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支撑板(3)与所述壳板(1)焊接。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支撑板(3)与所述壳板(1)一体成型。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支撑板(3)为铝合金板。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支撑板(3)上设置有管路接口(31),所述壳板(1)背向所述冷却流道板(2)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管路接口(31)连接的接头连接管路(11)。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连接管路(11)与所述管路接口(31)焊接。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流道(21)设置为位于所述冷却流道板(2)背向所述冷却支撑板(3)的一侧的凹槽。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流道(21)设置为沿所述冷却流道板(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凹槽。 [0010]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板安装结构和电芯,所述电芯位于所述壳板(1)背向所述冷却流道板(2)的一侧。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8861202B2|2014-10-14|Integrated thermal and structural management solution for Rechargeable Energy Storage System assembly WO2019034097A1|2019-02-21|具有换热功能的电池包壳体和电池包 CN105789733A|2016-07-20|一种热管理装置及电源装置 CN207690852U|2018-08-03|一种动力电池水冷结构 US9331368B2|2016-05-03|Battery module CN214336788U|2021-10-01|冷却板安装结构和电池包 CN210956799U|2020-07-07|一种动力电池包箱体结构 CN210015934U|2020-02-04|锂离子电池包结构 CN106025142A|2016-10-12|一种基于导热硅胶的动力电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8655840U|2019-03-26|一种液冷板 CN106058370B|2018-11-09|一种基于导热硅胶的双水冷动力电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0006861U|2020-01-31|蓄电池模块冷却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13184389U|2021-05-11|一种快速散热的锂电池结构 CN211957764U|2020-11-17|一种自带侧面冷却模组功能的电池包箱体 CN208315709U|2019-01-01|兼顾风冷和液冷的动力电池冷却板 CN213816253U|2021-07-27|一种电池模组及车辆 CN212676355U|2021-03-09|散热结构、电池模组以及散热系统 CN106602170A|2017-04-26|一种可变接触式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2967876U|2021-04-13|一种电池包 CN210008144U|2020-01-31|一种电动车辅助散热装置及安装有该装置的电动汽车 CN210040431U|2020-02-07|极耳冷却装置及具有其的汽车动力电池模组 CN212721010U|2021-03-16|一种高效表冷器 CN211062828U|2020-07-21|动力电池液冷结构及液冷电池模组 CN210257908U|2020-04-07|一种新能源汽车空调冬天聚热能水冷板 CN213278181U|2021-05-25|一种集成液冷电池箱体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634564.6U|CN214336788U|2021-03-29|2021-03-29|冷却板安装结构和电池包|CN202120634564.6U| CN214336788U|2021-03-29|2021-03-29|冷却板安装结构和电池包|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