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温度控制限温器结构,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外杯,所述外杯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内杯,所述内杯的内部插接有托盘;通过第一温控器为主电路控制,第二温控器为保温电路控制,当温度升至高温度时,第一温控器断开,即断开主电路,当温度降温至第二温控器时,此时因为达到低温度的复位温度,此时接通保温系统电路,使电饭煲处于保温的状态,保温系统安装在底盘,不需要安装保温带,保温效果良好,从而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通过第一温控器使导热盖进行加热,通过第二温控器使电饭煲直接处于保温电路控制,使电饭煲一直保温,解决了限温器具有加热功能又有保护功能的目的,确保电饭煲能够进行正常工作和保温工作。
公开号:CN214336649U
申请号:CN202120521837.6U
申请日:2021-03-12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雷克和;颜天宝
申请人:Chuandong Magnetic Electronic Co Ltd;
IPC主号:H01H37-72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温度控制限温器结构。
[n0002] 目前市场上电饭煲使用的磁钢限温器,作温度控制的作用,磁钢限温器的结构主要包括铝盖(感温面)、软磁(感温磁钢)、内弹簧、硬磁(永久磁铁)、硬磁压片、软托、拉杆、外弹簧组成,它是机械式电饭煲、牛奶煲、迷你煲、燃气煲的核心部件,工作原理:在温度逐渐上升的过程中,当温度到达居里点时,软磁由导磁变为非导磁,此时内弹簧将软磁,硬磁分开,从而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
[n0003] 但是这种机械式的电饭煲没有保温的温度控制,保温时间不长,目前市场上的电饭煲,保温系统在电饭煲的侧面安装一条保温带,在保温带上安装一个温控器作温度控制用,这种方式在750W功率以下,效果还可以,但在大功率1000-3000W的电饭煲上保温效果就不好了,因为大功率电饭煲圈一条保温带不好安装,且保温效果差。
[n0004] 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温度控制限温器结构,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n0005]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n0006] 一种双温度控制限温器结构,包括外杯,所述外杯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内杯,所述内杯的内部插接有托盘,所述托盘的内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分别插接有第一温控器与第二温控器,所述第一温控器与第二温控器的上端贴合连接有同一导热盖。
[n000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托盘可以固定第一温控器与第二温控器的位置,通过第一温控器为主电路控制,第二温控器为保温电路控制,使得电饭煲不采用发热带,第一温控器通过主电路控制使导热盖进行加热,加热煮饭完成后,通过第二温控器使电饭煲直接处于保温电路控制,使电饭煲一直保温,不影响电饭煲正常工作,解决了限温器具有加热功能又有保护功能的目的,确保电饭煲能够进行正常工作和保温工作。
[n0008] 较佳的,所述外杯的内壁贴合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内壁与内杯的外壁贴合连接。
[n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内杯插入外杯的内部固定后,通过弹簧的弹力可以使外杯与内杯连接处连接的更加紧密。
[n0010] 较佳的,所述内杯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卡板,所述外杯的下端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板的下端插接在卡槽的内部。
[n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板的下端插接在卡槽的内部,可以稳固内壁的位置,避免内杯转动。
[n0012] 较佳的,所述卡板的下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定位片,所述定位片的上端与外杯的下端贴合连接。
[n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凹槽内壁转动连接的定位片可以稳固内杯在外杯内部的位置,通过定位片的上端与外杯的下端贴合连接,从而将卡板稳固在卡槽的内部,使得内杯的位置更加稳固。
[n0014] 较佳的,所述第一温控器与第二温控器的下端均转动连接有金属片,所述金属片的正面开设有通孔。
[n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金属片可以起到断开电路的作用,金属片是随着温度变化而发生翻转,在使用过程中经过动作杆推开银触点,即可断开电路。
[n0016] 较佳的,所述第一温控器为高温突跳式温控器,所述第二温控器为低温突跳式温控器。
[n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温控器为高温突跳式温控器,第二温控器为低温突跳式温控器,使得电饭煲拥有双温度控制结构限温器,有两种温度控制的功能。
[n0018]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n0019] 第一、第一温控器为主电路控制,第二温控器为保温电路控制,当温度升至高温度时,第一温控器断开,即断开主电路,当温度降温至第二温控器时,此时因为达到低温度的复位温度,此时接通保温系统电路,使电饭煲处于保温的状态,保温系统安装在底盘,不需要安装保温带,保温效果良好,从而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
[n0020] 第二、通过托盘可以固定第一温控器与第二温控器的位置,通过第一温控器为主电路控制,第二温控器为保温电路控制,使得电饭煲不采用发热带,第一温控器通过主电路控制使导热盖进行加热,加热煮饭完成后,通过第二温控器使电饭煲直接处于保温电路控制,使电饭煲一直保温,不影响电饭煲正常工作,解决了限温器具有加热功能又有保护功能的目的,确保电饭煲能够进行正常工作和保温工作。
[n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n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托盘结构示意图;
[n0023]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n0024]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外杯结构示意图。
[n0025] 附图标记:1、外杯;2、弹簧;3、内杯;4、托盘;5、安装孔;6、第一温控器;7、第二温控器;8、导热盖;9、金属片;10、通孔;11、卡板;12、凹槽;121、定位片;13、卡槽。
[n0026]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n0027] 实施例
[n0028] 参考图1-4,一种双温度控制限温器结构,包括外杯1,所述外杯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内杯3,所述内杯3的内部插接有托盘4,所述托盘4的内部开设有安装孔5,所述安装孔5的内部分别插接有第一温控器6与第二温控器7,所述第一温控器6与第二温控器7的上端贴合连接有同一导热盖8;所述第一温控器6为高温突跳式温控器,所述第二温控器7为低温突跳式温控器;通过托盘4可以固定第一温控器6与第二温控器7的位置,通过第一温控器6为主电路控制,第二温控器7为保温电路控制,使得电饭煲不采用发热带,第一温控器6通过主电路控制使导热盖8进行加热,加热煮饭完成后,通过第二温控器7使电饭煲直接处于保温电路控制,使电饭煲一直保温,不影响电饭煲正常工作,解决了限温器具有加热功能又有保护功能的目的,确保电饭煲能够进行正常工作和保温工作,通过第一温控器6为高温突跳式温控器,第二温控器7为低温突跳式温控器,使得电饭煲拥有双温度控制结构限温器,有两种温度控制的功能。
[n0029] 参考图1,为了使内杯3与外杯1连接的更加紧密的目的;所述外杯1的内壁贴合连接有弹簧2,所述弹簧2的内壁与内杯3的外壁贴合连接;在将内杯3插入外杯1的内部固定后,通过弹簧2的弹力可以使外杯1与内杯3连接处连接的更加紧密。
[n0030] 参考图1-4,为了对内杯3进行定位的目的;所述内杯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卡板11,所述外杯1的下端开设有卡槽13,所述卡板11的下端插接在卡槽13的内部;所述卡板11的下端开设有凹槽12,所述凹槽12的内壁转动连接有定位片121,所述定位片121的上端与外杯1的下端贴合连接;通过卡板11的下端插接在卡槽13的内部,可以稳固内壁的位置,避免内杯3转动,通过凹槽12内壁转动连接的定位片121可以稳固内杯3在外杯1内部的位置,通过定位片121的上端与外杯1的下端贴合连接,从而将卡板11稳固在卡槽13的内部,使得内杯3的位置更加稳固。
[n0031] 参考图2,为了方便电路控制的目的;所述第一温控器6与第二温控器7的下端均转动连接有金属片9,所述金属片9的正面开设有通孔10;通过金属片9可以起到断开电路的作用,金属片9是随着温度变化而发生翻转,在使用过程中经过动作杆推开银触点,即可断开电路。
[n0032] 使用原理及优点:通过外杯1可以固定内壁的位置,通过卡板11的下端插接在卡槽13的内部,可以稳固内壁的位置,避免内杯3转动,通过凹槽12内壁转动连接的定位片121可以稳固内杯3在外杯1内部的位置,通过定位片121的上端与外杯1的下端贴合连接,从而将卡板11稳固在卡槽13的内部,使得内杯3的位置更加稳固,在将内杯3插入外杯1的内部固定后,通过弹簧2的弹力可以使外杯1与内杯3连接处连接的更加紧密,内杯3可以固定托盘4的位置,通过托盘4内部开设的安装孔5可以固定第一温控器6与第二温控器7的位置,通过第一温控器6为主电路控制,第二温控器7为保温电路控制,使得电饭煲不采用发热带,第一温控器6通过主电路控制使导热盖8进行加热,加热煮饭完成后,通过通孔10可以使金属片9与外部进行连接,通过金属片9可以起到断开电路的作用,金属片9是随着温度变化而发生翻转,在使用过程中经过动作杆推开银触点,即可断开电路,通过第二温控器7使电饭煲直接处于保温电路控制,使电饭煲一直保温,不影响电饭煲正常工作,解决了限温器具有加热功能又有保护功能的目的,确保电饭煲能够进行正常工作和保温工作,通过第一温控器6为高温突跳式温控器,第二温控器7为低温突跳式温控器,使得电饭煲拥有双温度控制结构限温器,有两种温度控制的功能,高温的温控器设计温度时,其复位温度必须要低于低温的温控器的复位温度,因为要确保低温的温控器有效接通电路进行保温,比如:高温突跳式温控器设计温度为OFF:165±5℃,ON:60±5℃;低温突跳式温控器设计温度为:OFF:95±5℃,ON:80±5℃。
[n0033]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Claims (6)
[0001] 1.一种双温度控制限温器结构,包括外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杯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内杯,所述内杯的内部插接有托盘,所述托盘的内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分别插接有第一温控器与第二温控器,所述第一温控器与第二温控器的上端贴合连接有同一导热盖。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温度控制限温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杯的内壁贴合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内壁与内杯的外壁贴合连接。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温度控制限温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杯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卡板,所述外杯的下端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板的下端插接在卡槽的内部。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温度控制限温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的下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定位片,所述定位片的上端与外杯的下端贴合连接。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温度控制限温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控器与第二温控器的下端均转动连接有金属片,所述金属片的正面开设有通孔。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温度控制限温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控器为高温突跳式温控器,所述第二温控器为低温突跳式温控器。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14336649U|2021-10-01|一种双温度控制限温器结构
CN101849767B|2011-10-26|电热水壶
CN201274981Y|2009-07-22|一种可预约煮食的电饭煲
CN107374328A|2017-11-24|一种可自动播放按键功能的电饭煲
CN203776648U|2014-08-20|一种微型电饭煲
CN201510106U|2010-06-23|一种电饭煲
CN201955689U|2011-08-31|一种电压力锅的温度控制装置
CN201064376Y|2008-05-28|双温控器电饭煲
CN108392085A|2018-08-14|电饭煲改进装置
CN208738072U|2019-04-12|一种延时开关
CN210222578U|2020-03-31|一种静音保温水壶的控制电路
CN214043531U|2021-08-24|一种加强型热保护器
CN201026108Y|2008-02-27|可调温、保温的电水壶
CN212368780U|2021-01-19|一种电饭煲
CN208463675U|2019-02-05|电水壶
CN210568621U|2020-05-19|一种高效节能电炉
CN213605834U|2021-07-06|锅具和烹饪器具
CN211559765U|2020-09-25|带ptc模块的耦合器及其电热水壶、电饭煲
CN201243929Y|2009-05-27|一种双火力电饭煲
CN210871069U|2020-06-30|一种应用于电热壶的组合式温控开关
CN208463599U|2019-02-05|电热炊具控制器组件、电热炊具壳体组件及电热炊具
CN207302976U|2018-05-01|一种改进的温控器
CN214341648U|2021-10-08|一种物理限温锅具
CN210832109U|2020-06-23|电陶炉
CN213940465U|2021-08-13|双功能烹饪电器腔体及烹饪电器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521837.6U|CN214336649U|2021-03-12|2021-03-12|一种双温度控制限温器结构|CN202120521837.6U| CN214336649U|2021-03-12|2021-03-12|一种双温度控制限温器结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