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示元件及具有该显示元件的终端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元件,包括显示功能层和光控制元件,显示功能层包括用于透光的第一区域和用于设置驱动线路的第二区域,光控制元件设于显示功能层的一侧,光控制元件用于透射经第一区域的光线并阻挡经第二区域的光线。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利用光控制元件可用于透射经显示功能层的第一区域的光线并阻挡经显示功能层的第二区域的光线。这样,利用光控制元件可阻挡经第二区域的光线,从而可减少因光线经过显示功能层的第二区域(即驱动线路所在区域)导致的衍射现象的发生。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该显示元件的终端。 公开号:CN214336187U 申请号:CN202022911501.9U 申请日:2020-12-04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洪定洋 申请人: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IPC主号:G09F9-33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元件及具有该显示元件的终端。 [n0002] 为了提高终端(例如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的屏占比,市面上出现了将感光模组(例如摄像头或者指纹识别模块)设置在终端的显示屏的有效显示区的设计。但是,这种方式中,光线经过显示屏时,容易受到显示屏内部器件的干扰而造成光线衍射现象,进而影响摄像头的成像质量或影响指纹识别模块的识别精度。 [n000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元件及具有该显示元件的终端,能够提高摄像头的成像质量或提高指纹识别模块的识别精度。 [n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元件,所述显示元件包括 [n0005] 显示功能层,所述显示功能层包括用于透光的第一区域和用于设置驱动线路的第二区域;以及 [n0006] 光控制元件,所述光控制元件用于透射经所述第一区域透射的光线并阻挡经所述第二区域的光线。 [n0007]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感光模组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元件,所述感光模组设置于所述光控制元件远离所述显示功能层的一侧。 [n000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n000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元件及具有该显示元件的终端中,通过设置显示功能层包括用于透光的第一区域和用于设置驱动线路的第二区域,然后将光控制元件设置在显示功能层的一侧,利用光控制元件可用于透射经显示功能层的第一区域的光线并阻挡经显示功能层的第二区域的光线。这样,利用光控制元件可阻挡经第二区域的光线,从而可减少因光线经过显示功能层的第二区域(即驱动线路所在区域)导致的衍射现象的发生。 [n0010] 此外,当将显示元件应用于终端时,由于光控制元件可透射经第一区域的光线,因此,当将感光模组(例如摄像头或指纹识别模块)设置在终端的显示屏有效区中时,感光模组能够识别到光线,同时还可阻挡经驱动线路的光线产生的衍射光发射至感光模组,有效确保感光模组的正常感光,同时能够提高感光模组的成像质量或对光线的识别精度。 [n001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n0012] 图1是相关技术中将感光模组(以摄像头为例)设置在显示屏有效显示区的示意图; [n0013] 图2是采用图1的方式产生的光栅衍射效应图; [n0014] 图3是采用图1的方式最终形成的成像示意图; [n0015]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n0016] 图5是沿图4的A-A方向的剖视图; [n0017]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n0018]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功能件为双折射材料的一种设置示意图; [n0019]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功能件为三维纳米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n0020]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功能件为双折射材料的再一种设置示意图; [n0021]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元件的一种结构原理图; [n0022] 图11是图10中的第一功能件采用双折射材料的一种结构原理图; [n0023]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元件的另一种结构原理图; [n0024]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元件的又一种结构原理图; [n0025]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元件的再一种结构原理图; [n0026]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n0027]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n0028]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及操作。 [n0029]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n0030]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n0031]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及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及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n0032] 发明人经研究发现,一种相关技术中,当将感光模组(例如摄像头、指纹识别模块)设置在显示屏的有效显示区时,从显示屏进入的光线在经过显示屏时容易发生衍射现象。例如,如图1所示,以感光模组为摄像头为例,图1示出了将摄像头1设置在显示屏2的有效显示区,图1中,摄像头1设置在显示屏2下方,电子感光芯片3设置在摄像头1的成像侧(如图1中的摄像头1的下方),入射光(例如从外部射入的自然光,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从显示屏2射入至摄像头1。由于显示屏2电路的金属走线2a以及像素单元2b的设置,摄像头1容易受到金属走线2a以及像素单元2b的干扰,影响拍摄成像效果。例如,如图2所示,图2中(a)表示显示屏2电路的金属走线2a以及像素单元2b的排布,图2中(b)表示显示屏2电路的金属走线2a以及像素单元2b对摄像头1造成的多方向的衍射现象,例如,图2(b)中,示出了多个线束经过显示屏2后产生的多角度光线L0到摄像头3时,发生光线衍射的情况,从而导致入射光经过显示屏2时,容易由于衍射造成成像模糊的问题(如图3所示),图3中示出了采用摄像头1拍摄后的图像,图像中框出了模糊的位置,由此可见,成像后的图像出现边缘模糊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当该感光模组为指纹识别模组时,同样容易由于衍射现象的存在而导致指纹识别精度不高的问题。 [n0033] 为改善上述衍射现象造成摄像头成像模糊或指纹识别精度不高的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元件。参见图4至图6所示,该显示元件100包括显示功能层10和设置在显示功能层10的一侧的光控制元件20。显示功能层10具有用于透光的第一区域101和位于该第一区域101的外围的第二区域102,第二区域102用于设置驱动线路11。光控制元件20用于透射经第一区域101的光线并阻挡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 [n0034] 可以理解的是,该经显示功能层10的第一区域101的光线和经显示功能层10的第二区域102的光线可至少包括自显示功能层10的外部射入的光线,例如,从显示功能层10外部射入的自然光。当然,该光线还可包括由显示功能层10产生的光线,例如,通过显示功能层10的第一区域101发出的光线。 [n0035]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元件100中,利用光控制元件20透射经显示功能层10的第一区域101的光线,并阻挡经显示功能层10的第二区域102的光线,这样,可减少因光线经过显示功能层10的第二区域102(例如经过第二区域102时由于该驱动线路11的阻挡)而产生不同角度子波,进而导致衍射现象发生的情况。这样,既使得摄像头可接收到光线进行正常成像,同时也能够减少衍射现象的发生,减少摄像头拍摄时的成像模糊情况,提高摄像头的成像清晰度。 [n0036]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元件100可为显示面板,即,该显示面板可包括上述的显示功能层10以及光控制元件20,该光控制元件20可设置在显示功能层10的靠近感光模组的一侧,从而可对经显示功能层10射过来的光线进行处理。换言之,当显示元件100为显示面板时,光控制元件20可与显示功能层10集成为一体,例如可通过涂覆方式,将光控制元件20涂覆在显示功能层10的靠近感光模组的一侧。 [n0037]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元件100也可包括上述的光控制元件20以及具有该显示功能层10的显示面板,即,显示面板包括上述的显示功能层10,而光控制元件20可与显示面板分体设置,并设置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功能层10的靠近感光模组的一侧。举例来说,光控制元件20可形成为片状,通过粘接剂贴附在显示功能层10的靠近感光模组的一侧。 [n0038]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显示面板可以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电致发光单元)显示面板。当然,上述的显示面板也可以为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面板,此时,该显示面板还可包括液晶层。 [n0039] 如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功能层10还可包括多条驱动线路11和多个像素单元12,则该第一区域101为多个,每一个第一区域101还可用于设置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12。该多条驱动线路11可用于形成上述的第二区域102,每一条驱动线路11均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并驱动每一个像素单元12进行显示。考虑到光线通过显示功能层10时,会产生多个不同角度的子波,由于驱动线路11多为金属线,因此,这些在第二区域102产生的子波发生的衍射情况更明显,如果这些经过第二区域102的子波进入摄像头的话,可能会导致摄像头拍摄时出现成像模糊,影响成像质量的情况。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光控制元件20设置在显示功能层10的靠近摄像头的一侧,利用光控制元件20阻挡经该第二区域102过来的光线,从而可避免这些经第二区域102发生衍射的子波进入摄像头,提高摄像头的成像清晰度。 [n0040] 进一步地,显示功能层10主要用于实现显示功能,其上的驱动线路11可包括扫描驱动线路110和数据驱动线路111,其上的像素单元12可包括若干开关元件和与开关元件电连接的像素电极。其中,扫描驱动线路110可用于驱动像素单元12的开关元件的开启,进而使得控制像素电极的开启。而数据驱动线路111则可经由开关元件控制像素电极的电压强度,从而有效控制像素单元的发光强度。具体来说,为了实现数据驱动线路111可控制通过像素电极的电压强度,该像素单元12可包括第一开关元件和第二开关元件,数据驱动线路111可通过数据驱动信号经由第一开关元件控制第二开关元件的开启程度,从而控制通过像素电极的电压强度。例如,数据驱动信号的电压越大,第二开关元件的开启程度越大,导通电流也越大,从而像素单元的发光强度越大;而当数据驱动信号的电压越小,则导通电流也越小,从而像素单元的发光强度越小。 [n0041]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功能层10的结构示意图。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多个像素单元12可以成矩阵排列,则多个第一区域101同样也可以成矩阵排列,从而每一个第一区域101分别可设置一个像素单元12。可以理解的是,也可在一个第一区域101中设置多个像素单元12。本实施例主要以每一个第一区域101分别设置一个像素单元12进行示例性说明。 [n0042] 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像素单元12设置在第一区域101中,第一区域101用于透光,而像素单元12为非透光单元,因此,光线在经过像素单元12时,也会由于像素单元12的遮挡而发生衍射现象,因此,该光控制元件20还可用于阻挡经像素单元12的光线,这样,光控制元件20透射的光线为经第一区域101的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位置透射的光线,而经像素单元12和第二区域102的光线都被光控制元件20阻挡了,从而可避免经像素单元12和第二区域102发生衍射的子波进入摄像头,提高摄像头的成像清晰度。 [n0043]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第一区域101设置了像素单元12,但第一区域101依然具有可以透光的区域(例如图6中的像素单元12周边的空白区域所示),因此,光线可以通过第一区域101的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位置透射过去。 [n0044] 换言之,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光控制元件20用于透射经第一区域101的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位置的光线,同时还利用光控制元件20阻挡经像素单元12的光线以及阻挡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这样,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经像素单元12以及第二区域102的光线发生的衍射现象,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摄像头的成像效果,同时尽可能保障光线透过显示屏到达摄像头的光透过率。 [n0045] 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元件100还包括第一偏振元件30,第一偏振元件30与光控制元件20设置在显示功能层10相背的两侧。具体地,第一偏振元件30设置在驱动线路11的背离光控制元件20的一侧,即,从上到下,该显示元件100包括第一偏振元件30、显示功能层10以及光控制元件20,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线路11和像素单元12位于同一层。第一偏振元件30可用于通过与其偏振化方向平行的光线以及用于阻挡垂直于其偏振化方向的光线。例如,以入射至显示功能层10的外部自然光为例,从外部射入的自然光往往可包括多类光线,该多类光线通过第一偏振元件30后,可透射其中一类与第一偏振元件30的偏振态(或者是偏振化方向)相同的光线。例如,以第一偏振元件30为第一类偏振元件,则该第一偏振元件30可用于透射第一类偏振光。而如果第一偏振元件30为第二类偏振元件,则该第一偏振元件30则可用于透射第二类偏振光。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提及的第二类偏振光为偏振化方向不同于第一类偏振光的偏振化方向的光线,第一类偏振光和第二类偏振光均可为圆偏振光、线偏振光或椭圆偏振光。 [n0046] 进一步地,第一偏振元件30在显示功能层10上的投影覆盖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这样,第一偏振元件30可对在射入显示功能层10之前的第一类偏振光进行透射,从而经第一偏振元件30透射的第一类偏振光可进入显示功能层10的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 [n0047] 总之,当外部自然光经第一偏振元件30后,会透射与其偏振态相同的光线(例如第一类偏振光),该第一类偏振光可经显示功能层10,例如这些第一类偏振光可经显示功能层10的第一区域101、像素单元12以及第二区域102,经第一区域101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位置的光线透射至光控制元件20,而经像素单元12、第二区域102的光线则形成具有不同角度的子波,从而这些光线可通过光控制元件20进行阻挡。 [n0048] 关于光控制元件20如何阻挡经像素单元12、第二区域102的光线,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n0049] 如图5所示,光控制元件20可包括第一功能件21和第二功能件22,第一功能件21位于第二功能件22和显示功能层10之间,即第一偏振元件30、第二功能件22分别位于显示功能层10的两侧,换言之,该显示元件100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偏振元件30、显示功能层10、第一功能件21以及第二功能件22。 [n0050] 考虑到第一功能件21用于对光线进行偏振化方向转换,因此,该第一功能件21可为相位转换元件。可选地,当第一功能件21为相位转换元件时,其可采用双折射材料(例如液晶材料)或者是三维纳米结构,例如metasurface(具有三维纳米结构的超颖表面)。 [n0051]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该第一功能件21可用于对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进行转换,第二功能件22则用于透射经第一区域101的光线并阻挡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该光线为已经由第一功能件21转换过偏振化方向的光线)。 [n0052] 如图7所示,图7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功能件21为双折射材料的一种设置示意图。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功能件21采用双折射材料的相位转换元件时,第一功能件21可沿垂直于显示元件100的显示平面的方向与该第二区域102对应设置,以覆盖第二区域102,从而能够对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进行转换。以第一偏振元件30用于透射第一类偏振光为例,则,第一功能件21用于将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转换成第二类偏振光。这样,未设置第一功能件21的其他区域,例如经第一区域101的第一类偏振光可透射至第二功能件22。 [n0053] 进一步地,考虑到由于第一区域101还用于设置像素单元12,因此,该第一功能件21还可用于对经像素单元12的光线进行转换,使其转换成第二类偏振光,这样,第一功能件21在设置时,不仅设置在第二区域102的外周,还可设置在像素单元12的外周。换言之,第一功能件21沿垂直于显示元件100的显示平面的方向与第二区域102和像素单元12的外周区域都对应设置,从而,经像素单元12的光线、以及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都可以被第一功能件21转换成第二类偏振光。 [n0054] 在实际设置中,第一功能件21可采用涂覆的方式涂覆在第二区域的外周,以完全覆盖驱动线路。同样地,第一功能件21可采用涂覆的方式涂覆在像素单元12的外周区域(例如直接涂覆在像素单元12的外边缘),确保第一功能件21能够完全覆盖该像素单元12的外边缘,从而可以避免经像素单元12的边缘的光线直接经第一区域101的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位置透射。 [n0055] 可以理解的,第一功能件21采用双折射材料的相位转换元件,从而能够对经像素单元12的光线以及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进行相位转换,从而使得经像素单元12的光线、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与经第一区域101的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位置的光线的相位不同,从而能够利用第二功能件22对这些光线分别进行透射和阻挡。 [n0056] 如图8所示,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功能件21为纳米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另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功能件21采用三维纳米结构,例如metasurface(具有三维纳米结构的超颖表面)时,该第一功能件21可包括第一功能部211和第二功能部212,第一功能部211可对应第一区域101设置,第二功能部212可对应第二区域102设置,这样,第一功能部211可用于透射经第一区域101的光线,第二功能部212可用于对经第二区域102以及经该像素单元12的光线进行转换。具体设置中,对应第一区域101的位置,第一功能部211可至少覆盖该第一区域101,即第一功能部211可采用0相位的纳米天线。而对应第二区域102、像素单元12的外周区域,第二功能部212可至少覆盖该第二区域102、像素单元12的外周区域,该第二功能部212可根据想要转换的相位设置,例如,第二功能部212可采用具有1π/4的V形纳米天线,或者,第二功能部212可采用具有1π/2的L形纳米天线等。 [n0057] 如图8所示,图中仅以对应第一区域101的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位置设置具有0相位的第一功能部211和对应第二区域102、像素单元12的所在区域设置的具有1π/4的第二功能部212为例。当然,图中所示的排列方式仅为便于说明和理解,不限定本实施例的范围,例如,第一功能部211、第二功能部212的摆放方式可以调整,如第一功能部211还可朝向右倾斜,第二功能部212的V形开口可朝向左侧等。此外,该第一功能部211、第二功能部212的排列数量可根据对应的区域大小设置,图中仅作为示例,不限定其实际的设置数量。可以理解的是,图8中只示出第一功能件21的第一功能部211、第二功能部212的大致结构,并未示出其对应第一区域101、第二区域102的设置方式,对于第一功能部211、第二功能部212对应第一区域101、第二区域102的设置方式,可参见前述相关说明。 [n0058] 另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该第一功能件21还可用于对经第一区域101的光线进行转换,第二功能件22用于透射经第一区域101转换后的光线并阻挡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这样,未设置第一功能件21的其他区域,例如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可透射至第二功能件22,并通过第二功能件22实现阻挡。 [n0059] 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同样以第一偏振元件30用于透射第一类偏振光,同时第一功能件21采用双折射材料的相位转换元件为例进行说明。则在设置时,第一功能件21可对应第一区域101设置,从而可对经第一区域101的光线进行相位转换。 [n0060] 请参见图9所示,图9是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功能件为双折射材料的再一种设置示意图。进一步地,考虑到由于第一区域101还用于设置像素单元12,因此,在对应第一区域101设置第一功能件21时,应考虑避开第一区域101中的像素单元12设置,例如,在设置时,第一功能件21可涂覆在第一区域101内部但至像素单元12的外边缘应具有间距(如图9所示),即,第一功能件21未覆盖至像素单元12的外边缘,从而经像素单元12的光线可以通过第一区域101的未涂覆该第一功能件21的位置透射至第二功能件22,同样地,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可透射至第二功能件22。这样,使得经第一区域101的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光线被转换成第二类偏振光,其偏振化方向与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以及经像素单元12的外边缘的光线为第一类偏振光的偏振化方向不同,从而第二功能件22能够透射经第一区域101的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光线,同时阻挡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以及经像素单元12的外边缘的光线。 [n0061] 再次参见图8,另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同样以第一偏振元件30用于透射第一类偏振光为例。则,当第一功能件21采用三维纳米结构,例如metasurface(具有三维纳米结构的超颖表面)时,第一功能部211可用于对经第一区域101的光线进行相位转换,使其由第一类偏振光转换成第二类偏振光,第二功能部212可用于透射经第二区域102以及经该像素单元12的第一类偏振光。具体设置中,对应第一区域101的位置,第一功能部211可至少覆盖该第一区域101的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位置,即第一功能部211可采用具有1π/4的V形纳米天线,或者,可采用具有1π/2的L形纳米天线等。而对应第二区域102、像素单元12的区域,第一功能部211可至少覆盖该第二区域102、像素单元12的所在区域,该第二功能部212可采用具有0相位的纳米天线。 [n0062] 如图8所示,图中仅以对应第一区域101的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位置设置具有1π/4相位的第一功能部211和对应第二区域102、像素单元12的所在区域设置的具有0相位的第二功能部212为例。当然,图中所示的排列方式仅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不限定本实施例的范围,例如,第一功能部211、第二功能部212的摆放方式可以调整,如第二功能部212还可朝向右倾斜,第一功能部211的V形开口可朝向左侧等。此外,该第一功能部211、第二功能部212的排列数量可根据对应的区域大小设置,图中仅作为示例,不限定其实际的设置数量。可以理解的是,图8中只示出第一功能件21的第一功能部211、第二功能部212的大致结构,并未示出其对应第一区域101、第二区域102的设置方式,对于第一功能部211、第二功能部212对应第一区域101、第二区域102的设置方式,可参见前述相关说明。 [n0063]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功能件22在显示功能层10上的投影可覆盖该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从而可对经第一区域101的光线进行透射,同时对经第二区域102、经像素单元12的光线进行阻挡。具体地,该第二功能件22可为第二偏振元件,第二偏振元件与第一偏振元件30可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一偏振元件30、第二偏振元件可同为圆偏振片或线偏振片,此时,第一偏振元件和第二偏振元件可用于透射同一类偏振光,例如均可用于透射第一类偏振光,或者均可用于透射第二类偏振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偏振元件30和第二偏振元件也可不同,例如,第一偏振元件30可为线偏振片或圆偏振片中的一种,而第二偏振元件可为圆偏振片或线偏振片的另一种,此时,第一偏振元件和第二偏振元件可用于透射不同类偏振光,例如第一偏振元件可用于透射第一类偏振光,而第二偏振元件可用于透射第二类偏振光。 [n0064] 关于第一偏振元件30、显示功能层10、第一功能件21、第二功能件22如何对经第一区域101的光线进行透射、对经第二区域102、像素单元12的光线进行阻挡的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n0065] 可以理解的是,以下的说明主要以第一功能件21采用三维纳米结构,例如metasurface(具有三维纳米结构的超颖表面)为例进行说明,即第一功能件21可包括第一功能部211和第二功能部212,第一功能部211可对应第一区域101设置,第二功能部212可对应第二区域102设置。 [n0066] 此外,第一偏振元件30、显示功能层10、第一功能件21以及第二功能件22沿着显示屏往感光模组的方向依次设置。 [n0067] 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元件100的一种结构原理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振元件30和第二功能件22为用于透射同一种偏振光的偏振片,例如第一偏振元件30和第二功能件22均可用于透射第一类偏振光或者是第二类偏振光。具体地,自然光可以包括第一类偏振光和第二类偏振光,第二类偏振光是偏振化方向不同于第一类偏振光的光。第一偏振元件30用于透射第一类偏振光,并能够阻挡第二类偏振光通过,从而使得只有第一类偏振光通过第一偏振元件30,经过该第一偏振元件30的第一类偏振光通过显示功能层10的第一区域101(如图10中的相邻两个第二区域102之间限定的空白区域所示)和第二区域102后产生不同角度子波,其中,透过第一区域101的光线为第一光线,经过第一区域101的器件(例如像素单元12)、材料或其他构件或折射的光线为第二光线,透过第二区域102或经过驱动线路反射或折射的光线同样为第二光线(图10中未示出经第一区域101的光线和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可以理解地,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均为第一类偏振光分别经过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后形成的具有不同角度的子波。此处不限制该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为单一光束,也可以是沿多个方向传播的多个光束的集合。 [n0068]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功能件21的第一功能部211能够直接透射光线且第一功能部211对应于第一区域101(主要指第一区域101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位置)设置;从而,经第一区域101的第一光线L10能够大部分地或全部地传输至第一功能部211,由于第一功能部211能够直接透射光线,故经过第一功能部211的光线依然为第一光线L10,即经过第一功能部211的光线依然为第一类偏振光。而第一功能件21的第二功能部212能够转换光线的偏振化方向且第二功能部212对应于第二区域102以及像素单元12设置;从而,经过第二区域102、像素单元12的第二光线能够大部分地或全部地传输至第二功能部212,故经过第二功能部212的第二光线被转换偏振化方向成第三光线L30,即经过第二功能部212的第三光线L30为不同于第一类偏振光的第二类偏振光。然后该第一光线L10和第三光线L30均传输至第二功能件22(即第二偏振元件),由于能够透过第二功能件22与第一偏振元件30的光线的偏振化方向相同,即,只有第一类偏振光能够通过,故仅有第一光线L10能够透过第二功能件22,也即,透过第二区域102或经过驱动线路11反射或折射的第三光线L30、经像素单元12反射或折射的第三光线L30绝大部分地或完全地被第二功能件22阻挡,从而大幅减小了驱动线路11、像素单元12带来的衍射影响。当感光模组为摄像头时,能够有效提高摄像头的成像效果,并且尽可能地保障了光线透过显示屏到达摄像头的光透过率。 [n0069]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功能件21采用双折射材料时,则对应第一区域101的位置可不设置上述第一功能部211,只在第二区域102以及对应像素单元12的外周区域设置上述的第二功能部212,具体也可参见图11所示。此时,在图11中,在设置第一功能件21时,可将第一功能件21涂覆在显示功能层10上,然后再将对应显示功能层10的第一区域101位置的第一功能部211去除,只保留对应第二区域102和像素单元12的外周区域的第二功能部212。图11中,短粗横线表示该第二功能部212,其对应显示功能层10的第二区域102和像素单元12的外周区域设置。而相邻的两条短粗横线之间的空白区域则表示去除该第一功能部211,换言之,图11示出的方案为仅在对应第二区域102、像素单元12的外周区域设置该第一功能件21的方式。 [n0070] 另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元件100的另一种结构原理图。图12中,第一偏振元件30和第二功能件22为用于透射不同偏振光的偏振片,比如第一偏振元件30用于透射第一类偏振光,而第二功能件22则用于透射第二类偏振光。具体地,自然光可以包括第一类偏振光和第二类偏振光,第二类偏振光是偏振化方向不同于第一类偏振光的光。第一偏振元件30用于透射第一类偏振光,并能够阻挡第二类偏振光通过,从而使得只有第一类偏振光通过第一偏振元件30,经过该第一偏振元件30的第一类偏振光通过显示功能层10的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后产生不同角度子波,其中,透过第一区域101的光线为第一光线,经过第一区域101的器件(例如像素单元12)、材料或其他构件或折射的光线为第二光线,透过第二区域102或经过驱动线路11反射或折射的光线同样为第二光线(图12中未示出经第一区域101的光线和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可以理解地,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均为第一类偏振光分别经过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后形成的具有不同角度的子波。此处不限制该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为单一光束,也可以是沿多个方向传播的多个光束的集合。 [n007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功能件21的第一功能部211能够转换光线的偏振化方向且第一功能部211对应于第一区域101(主要指第一区域101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位置)设置;从而,经第一区域101的第一光线能够大部分地或全部地被第一功能部211进行偏振化方向转换,使得经第一功能部211的光线由第一光线转换成第三光线L30,即经过第一功能部211的光线经过偏振化方向转换后形成为第二类偏振光。而第一功能件21的第二功能部212能够直接透射光线且第二功能部212对应于第二区域102以及像素单元12设置;从而,经过第二区域102、像素单元12的第二光线L20能够大部分地或全部地传输至第二功能部212,并且经过第二功能部212的光线依然为第二光线L20,即经过第二功能部212的光线为不同于第二类偏振光的第一类偏振光。然后该第三光线L30和第二光线L20均传输至第二功能件22(即第二偏振元件),由于能够透过第二功能件22与第一偏振元件的光线的偏振化方向不同,即第二功能件22用于透射第二类偏振光,并能够阻挡第一类偏振光通过,故仅有第三光线L30能够透过第二功能件22,也即,透过第二区域102或经过驱动线路11反射或折射的光线、经像素单元12反射或折射的光线绝大部分地或完全地被第二功能件22阻挡,从而大幅减小了驱动线路11、像素单元12带来的衍射影响。当感光模组为摄像头时,能够有效提高摄像头的成像效果,并且尽可能地保障了光线透过显示屏到达摄像头的光透过率。 [n0072] 又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元件100的又一种结构原理图。图13中,第一偏振元件30和第二功能件22为用于透射不同偏振光的偏振片。具体地,自然光可以包括第一类偏振光和第二类偏振光,第二类偏振光是偏振化方向不同于第一类偏振光的光。第一偏振元件30用于透射第二类偏振光,并能够阻挡第一类偏振光通过,从而使得只有第二类偏振光通过第一偏振元件30,经过该第一偏振元件30的第二类偏振光通过显示功能层10的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后产生不同角度子波,其中,透过第一区域101的光线为第一光线,经过第一区域101的器件(例如像素单元12)、材料或其他构件或折射的光线为第二光线,透过第二区域102或经过驱动线路11反射或折射的光线同样为第二光线(图13中未示出经第一区域101的光线和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可以理解地,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均为第二类偏振光分别经过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后形成的具有不同角度的子波。此处不限制该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为单一光束,也可以是沿多个方向传播的多个光束的集合。 [n007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功能件21的第一功能部211能够转换光线的偏振化方向且第一功能部211对应于第一区域101(主要指第一区域101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位置)设置;从而,经第一区域101的第一光线能够大部分地或全部地经第一功能部211进行偏振化方向转换,从而利用第一功能部211将第一光线进行偏振化方向转换成第三光线L30,即经过第一功能部211的光线经过相位转换后形成为第一类偏振光。而第一功能件21的第二功能部212能够直接透射光线且第二功能部212对应于第二区域102以及像素单元12设置;从而,经过第二区域102、像素单元12的第二光线能够大部分地或全部地传播至第二功能部212,由于第二功能部212能够直接透射光线,故经过第二功能部212的光线依然为第二光线L20,即经过第二功能部212的光线为不同于第一类偏振光的第二类偏振光。然后该第三光线L30和第二光线L20均传播至第二功能件22(即第二偏振元件),由于能够透过第二功能件22与第一偏振元件的光线的偏振化方向不同,即第二功能件22用于透射第一类偏振光,并能够阻挡第二类偏振光通过,故仅有第三光线L30能够透过第二功能件22,也即,透过第二区域102或经过驱动线路11反射或折射的光线、经像素单元12反射或折射的光线绝大部分地或完全地被第二功能件22阻挡,即,第二光线L20被第二功能件22阻挡,从而大幅减小了驱动线路11、像素单元12带来的衍射影响。当感光模组为摄像头时,能够有效提高摄像头的成像效果,并且尽可能地保障了光线透过显示屏到达摄像头的光透过率。 [n0074] 在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元件100的再一种结构原理图。图14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振元件30和第二功能件22为用于透射同一种偏振光的偏振片。具体地,自然光可以包括第一类偏振光和第二类偏振光,第二类偏振光是偏振化方向不同于第一类偏振光的光。第一偏振元件30用于透射第二类偏振光,并能够阻挡第一类偏振光通过,从而使得只有第二类偏振光通过第一偏振元件30,经过该第一偏振元件30的第二类偏振光通过显示功能层10的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后产生不同角度子波,其中,透过第一区域101的光线为第一光线,经过第一区域101的器件(例如像素单元12)、材料或其他构件或折射的光线为第二光线,透过第二区域102或经过驱动线路11反射或折射的光线同样为第二光线(图14中未示出经第一区域101的光线和经第二区域102的光线)。可以理解地,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均为第二类偏振光分别经过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后形成的具有不同角度的子波。此处不限制该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为单一光束,也可以是沿多个方向传播的多个光束的集合。 [n007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功能件21的第一功能部211能够直接透射光线且第一功能部211对应于第一区域101(主要指第一区域101未设置像素单元12的位置)设置;从而,经第一区域101的第一光线L10能够大部分地或全部地传播至第一功能部211,由于第一功能部211能够直接透射光线,故经过第一功能部211的光线依然为第一光线L10,即经过第一功能部211的光线依然为第二类偏振光。而第一功能件21的第二功能部212能够转换光线的偏振化角度且第二功能部212对应于第二区域102以及像素单元12设置;从而,经过第二区域102、像素单元12的第二光线能够大部分地或全部地传播至第二功能部212,由于第二功能部212能够转换光线的偏振化方向,故经过第二功能部212的第二光线被转换成第三光线L30,即经过第二功能部212转换后的光线为不同于第二类偏振光的第一类偏振光。然后该第一光线L10和第三光线L30均传播至第二功能件22(即第二偏振元件),由于能够透过第二功能件22与第一偏振元件的光线的偏振化方向相同,即第二功能件22用于透射第一类偏振光,故仅有第一光线L10能够透过第二功能件22,也即,透过第二区域102或经过驱动线路11反射或折射的第三光线L30、经像素单元12反射或折射的第三光线L30绝大部分地或完全地被第二功能件22阻挡,从而大幅减小了驱动线路、像素单元12带来的衍射影响。当感光模组为摄像头时,能够有效提高摄像头的成像效果,并且尽可能地保障了光线透过显示屏到达摄像头的光透过率。 [n0076]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图10、图12、图13和图14中,对于第一功能件21的第一功能部211和第二功能部212的示意图,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该第一功能部211和第二功能部212分别对应第一区域101、第二区域102的位置设置,同时只是为了说明其能够实现的功能,例如用于转换光线的相位或者是透射光线,不限定本实施例的范围。 [n0077] 例如,在图10中,第一功能部211采用三条短竖线标识表示第一功能部211能够直接透射光线,并不对光线的相位进行转换,而第二功能部212采用短粗横线表示第二功能部212能够对光线的相位进行转换而不是直接透射光线。 [n0078] 同理,在图12中,第一功能部211采用短粗横线标识可表示其能够对光线的相位进行转换而不是直接透射光线,而第二功能部212采用三条短竖线标识可表示其能够直接透射光线而不对光线的相位进行转换。 [n0079] 同理,在图13和图14中,第一功能部211、第二功能部212的情况分别与图10和图12的一样,此处不再赘述。 [n0080] 换言之,上述对第一功能部211、第二功能部212的标识只是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本实施例做的描述,并不限定本实施例的范围。例如,也可采用如上述图11的方式,采用短粗横线表示第二功能部212能够对光线的偏振化方向进行转换而不是直接透射光线,同时采用相邻的两条短粗横线之间为空白区域表示第一功能部211,该第一功能部211为空白可表示其可直接透射光线,而不对光线的偏振化方向进行转换。或者,反过来,采用短粗横线表示第一功能部211能够对光线的偏振化方向进行转换而不是直接透射光线,同时采用相邻的两条短粗横线之间为空白区域表示第二功能部212,该第二功能部212为空白表示其可直接透射光线,而不对光线的偏振化方向进行转换。 [n0081] 另外,在图10至图14中,关于第一类偏振光、第二类偏振光采用直线、或者是弧线表示,并不代表其对应为线偏振光或者是圆偏振光,只是为了便于进行区分,不限定本实施例的第一类偏振光、第二类偏振光的范围。 [n0082] 由此可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元件100,通过光控制元件20(即第一功能件21和第二功能件22)的设置,能够有效阻挡经第二区域102、像素单元12的光线,从而在确保摄像头能够接收到光线的同时,还可减少衍射情况的发生,进而有利于提高当感光模组为摄像头时,摄像头的成像清晰度,提高图像拍摄质量。 [n0083] 请参阅图15,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终端1000,该终端1000包括感光模组(以摄像头1001为例)以及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元件100,该摄像头1001可设置在光控制元件20远离显示功能层10的一侧,即,摄像头1001可朝向该光控制元件20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感光模组也可为指纹识别模块。 [n0084] 可以理解的是,该终端1000可包括但不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终端。以手机为例,该摄像头1001可为屏下摄像头1001,即,安装在手机的显示屏的有效显示区的摄像头,从而减少摄像头1001对手机屏幕的占用体积,提高屏占比。另外,采用屏下摄像头1001的设计,通过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元件100的设置,能够减少显示元件100的驱动线路11以及像素单元12产生的光导致的衍射效应,从而提高摄像头1001的成像清晰度和成像质量。 [n0085]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终端1000除了前面所述的显示元件100、摄像头1001之外,还包括终端1000所必备的其他结构或部件,例如还可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玻璃盖板、设置在壳体中的触控模组、电池、音频模组等必备的结构或部件。 [n0086] 此外,可以理解,由于摄像头1001只对应显示元件100的部分区域,因此,为改善因经像素单元12、驱动线路11的光线导致的衍射效应,一般在摄像头1001对应的显示元件100的部分区域设置光控制元件20、或光控制元件20和第一偏振元件30即可,然而,可以理解,在其他变更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显示元件100的全部区域均设置有光控制元件20、或光控制元件20和第一偏振元件30。另外,当显示元件100为液晶显示面板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偏振元件30及第二功能件22可以与液晶显示面板为实现显示功能从而在上下表面分别设置的偏振元件共用,只需要进一步设置第一功能件21即可。 [n0087]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元件及具有该显示元件的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元件及具有该显示元件的终端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
Claims (17) [0001] 1.一种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元件包括 显示功能层,所述显示功能层包括第一区域和用于设置驱动线路的第二区域;以及 光控制元件,所述光控制元件设于所述显示功能层的一侧,所述光控制元件用于透射经所述第一区域的光线并阻挡经所述第二区域的光线。 [00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功能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像素单元,所述光控制元件还用于阻挡经所述像素单元的光线。 [00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元件还包括用于透射第一类偏振光的第一偏振元件,所述第一偏振元件与所述光控制元件设置在所述显示功能层相背的两侧。 [000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振元件在所述显示功能层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 [0005]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制元件包括第一功能件和第二功能件,所述第一功能件位于所述第二功能件与所述显示功能层之间,所述第一功能件用于将经所述第二区域的光线转换为第二类偏振光,所述第二功能件用于阻挡所述第二类偏振光并透射所述第一类偏振光; 其中,所述第一类偏振光的偏振化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类偏振光的偏振化方向。 [0006]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件包括第一功能部,所述第一功能部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功能部用于将经所述第二区域的光线转换成所述第二类偏振光。 [0007]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件包括第一功能部,所述第一功能部沿垂直于所述显示元件的显示平面的方向与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像素单元的外周区域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功能部用于将经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像素单元的光线转换成所述第二类偏振光。 [0008]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件还包括第二功能部,所述第二功能部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功能部用于透射经所述第一区域的光线。 [0009]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制元件包括第一功能件和第二功能件,所述第一功能件位于所述第二功能件与所述显示功能层之间,所述第一功能件用于将经所述第一区域的光线转换为第二类偏振光,所述第二功能件用于阻挡所述第一类偏振光并透射所述第二类偏振光; 其中,所述第一类偏振光的偏振化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类偏振光的偏振化方向。 [0010]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件包括第一功能部,所述第一功能部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功能部用于将经所述第一区域的光线转换成所述第二类偏振光。 [0011]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件还包括第二功能部,所述第二功能部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设置,并用于透射经所述第二区域的光线。 [0012] 12.如权利要求5-7任一项或9-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件为相位转换元件。 [0013] 13.如权利要求5-7任一项或9-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件为第二偏振元件。 [0014] 14.如权利要求5-7任一项或9-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件在所述显示功能层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 [0015] 15.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元件为显示面板。 [0016] 16.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元件包括所述光控制元件和具有所述显示功能层的显示面板。 [0017] 17.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感光模组以及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元件,所述感光模组设置于所述光控制元件远离所述显示功能层的一侧。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EP3396505B1|2020-04-22|Display screen, display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US9880414B2|2018-01-30|Array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3669682B2|2005-07-13|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携帯電子機器 US20180129852A1|2018-05-10|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254984B|2021-06-04|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681042B|2021-01-26|触控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8183110B|2020-04-14|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116636B|2021-08-24|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10064837A1|2021-03-04|Display device and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method CN111599270A|2020-08-28|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JP5109520B2|2012-12-26|光学素子、液晶装置、液晶装置用マザー基板、及び電子機器、並びにワイヤグリッド偏光素子 CN111599271A|2020-08-28|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0258262A1|2020-12-30|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0088410A1|2020-05-07|终端设备的显示屏以及终端设备 CN214336187U|2021-10-01|显示元件及具有该显示元件的终端 KR20190098313A|2019-08-22|표시 장치 CN112382211A|2021-02-19|显示元件及具有该显示元件的终端 JP2006302247A|2006-11-02|タブレット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292525A|2008-12-04|透過率制御用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10276312B|2021-08-1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00343325A1|2020-10-29|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4175341B2|2008-11-05|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4106382A|2014-06-09|画像表示装置 JP2006349789A|2006-12-28|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CN210575027U|2020-05-19|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911501.9U|CN214336187U|2020-12-04|2020-12-04|显示元件及具有该显示元件的终端|CN202022911501.9U| CN214336187U|2020-12-04|2020-12-04|显示元件及具有该显示元件的终端|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