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一种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涉及变色膜技术领域,其包括上基材层和下基材层,上基材层与下基材层之间设有电控发热层,电控发热层包括涂覆在上基材层下表面的第一导电层和涂覆在下基材层上表面的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涂覆有电阻发热层,第一导电层连接有正电极,第二导电层连接有负电极,正电极与负电极连接至电源,电阻发热层内设有用于检测器温度的温控探头,上基材层的上表面通过胶粘层覆有一层PET离型膜,下基材层的下表面涂覆有温致变色层,温致变色层的下表面还涂覆有光致变色层,所述光致变色层的下表面覆有一层保护膜。本实用新型在电源故障或停电状况发生时,仍然能够发挥一定的变色效果。
公开号:CN214335397U
申请号:CN202120689968.5U
申请日:2021-04-06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刘文亮;谢建新
申请人:Hengshan County Jiacheng New Material Co ltd;
IPC主号:G02F1-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色膜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
[n0002] 温致变色膜可在外界温度刺激的作用下发生颜色变化,其已被应用到当下的诸多领域中,例如车装改色、窗膜、广告图样设计、发光Logo等,温致变色膜都有不错的应用效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温致变色膜通常需要通过导电发热来实现变色,其变色动力来源单一,在面临电源故障或停电等状况时,变色膜就会直接失去效果,从而影响体验。
[n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在电源故障或停电状况发生时,仍然能够发挥一定的变色效果。
[n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包括上基材层和下基材层,所述上基材层与下基材层之间设有电控发热层,所述电控发热层包括涂覆在上基材层下表面的第一导电层和涂覆在下基材层上表面的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涂覆有电阻发热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连接有正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层连接有负电极,所述正电极与负电极连接至电源,所述电阻发热层内设有用于检测器温度的温控探头,所述上基材层的上表面通过胶粘层覆有一层PET离型膜,所述下基材层的下表面涂覆有温致变色层,所述温致变色层的下表面还涂覆有光致变色层,所述光致变色层的下表面覆有一层保护膜。
[n0005] 优选地,所述上基材层与下基材层的结构一致,均为PET基材或TPU基材。
[n0006] 更优选地,所述上基材层和下基材层均是通过PVC基膜或丙烯酸树脂基膜制成。
[n0007] 更优选地,所述电阻发热层采用半导体材质制成或所述电阻发热层为透明的电阻薄膜。
[n0008]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层为采用纳米银或ITO或PDOT制成的透明导电材质层;或者所述第一导电层为采用铜箔或银箔或铝箔制成的非透明导电材质层。
[n0009] 更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层为采用纳米银或ITO或PDOT制成的透明导电材质层。
[n0010] 更优选地,所述光致变色层采用自修复液或硬化液涂料涂覆形成。
[n00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对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通电,可使电阻热层发热,热量可传递给温致变色层从而使温致变色层实现变色,而温致变色层变色时所产生的亮度又能激发光致变色层进一步变色,另外,在电源故障或停电状况发生时,虽然导致温致变色层无法继续工作,但光致变色层仍能受到外界光刺激而发挥变色的作用。
[n0012]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n0013] 附图标记为:
[n0014] 1——上基材层 2——下基材层 3——第一导电层
[n0015] 3a——正电极4——第二导电层3b——负电极
[n0016] 5——电阻发热层 6——电源 7——PET离型膜
[n0017] 8——温致变色层 9——光致变色层10——保护膜
[n0018] 11——胶粘层。
[n0019]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n0020]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n0021] 如图1所示,一种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包括上基材层1和下基材层2,上基材层1与下基材层2之间设有电控发热层,电控发热层包括涂覆在上基材层1下表面的第一导电层3和涂覆在下基材层2上表面的第二导电层4,第一导电层3与第二导电层4之间涂覆有电阻发热层5,第一导电层3连接有正电极3a,第二导电层4连接有负电极3b,正电极3a与负电极3b连接至电源6,电阻发热层内设有用于检测器温度的温控探头(附图中未示出),上基材层1的上表面通过胶粘层11覆有一层PET离型膜7,下基材层2的下表面涂覆有温致变色层8,温致变色层8的下表面还涂覆有光致变色层9,光致变色层9的下表面覆有一层保护膜10。
[n0022] 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可通过撕去PET离型膜7,并将该膜的带胶粘层11的一面贴覆于车体或窗体等结构上即可。其中的电源6和温控探头都可连接至控制器,通过控制电源6对第一导电层3和第二导电层4通电,可使电源6、正电极3a、第一导电层3、电阻发热层5、第二导电层4以及负电极3b构成回路,再根据温控探头反馈的温度来调节电源6所需输出的电流大小,以控制电阻发热层5达到所需温度,从而使温致变色层8实现预设的颜色变化,而温致变色层8变色时所产生的亮度又能激发光致变色层9进一步变色,另外,在电源故障或停电状况发生时,虽然导致温致变色层8无法继续工作,但光致变色层9仍能受到外界光刺激而发挥变色的作用。
[n002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器可采用市面上常见的控制器,其通过控制电源6所需的控制程序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轻松获得的,由于本案的发明点不在于此,因此不进行赘述。
[n0024] 作为优选地,上基材层1与下基材层2的结构一致,均为PET基材或TPU基材。进一步,上基材层1和下基材层2均是通过PVC基膜或丙烯酸树脂基膜制成。
[n0025] 作为更优选地,电阻发热层5采用半导体材质制成或所述电阻发热层5为透明的电阻薄膜。
[n0026] 作为更优选地,第一导电层3为采用纳米银或ITO或PDOT制成的透明导电材质层;或者第一导电层3为采用铜箔或银箔或铝箔制成的非透明导电材质层。另外,第二导电层4为采用纳米银或ITO或PDOT制成的透明导电材质层。
[n0027] 在本实施例中,温致变色层8可包含15个基本色,然后根据不同颜色需求互配来进行变色。光致变色层9采用自修复液或硬化液涂料涂覆形成,自修复液或硬化液涂料中添加有光致变色材料,经UV或EB或热固化或UV+热固化形成涂层,从而除了具有光致变色功能外,还具有划痕自修复、抗刮、抗污功能。
[n0028] 另外,还可在胶粘层11中添加紫外吸收剂及红外吸收剂,用于车窗及建筑窗户装饰时起到防紫外线及隔热的作用。
[n0029]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n0030] 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申请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权利要求:
Claims (7)
[0001] 1.一种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基材层(1)和下基材层(2),所述上基材层(1)与下基材层(2)之间设有电控发热层,所述电控发热层包括涂覆在上基材层(1)下表面的第一导电层(3)和涂覆在下基材层(2)上表面的第二导电层(4),所述第一导电层(3)与第二导电层(4)之间涂覆有电阻发热层(5),所述第一导电层(3)连接有正电极(3a),所述第二导电层(4)连接有负电极(3b),所述正电极(3a)与负电极(3b)连接至电源(6),所述电阻发热层内设有用于检测器温度的温控探头,所述上基材层(1)的上表面通过胶粘层(11)覆有一层PET离型膜(7),所述下基材层(2)的下表面涂覆有温致变色层(8),所述温致变色层(8)的下表面还涂覆有光致变色层(9),所述光致变色层(9)的下表面覆有一层保护膜(10)。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基材层(1)与下基材层(2)的结构一致,均为PET基材或TPU基材。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基材层(1)和下基材层(2)均是通过PVC基膜或丙烯酸树脂基膜制成。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发热层(5)采用半导体材质制成或所述电阻发热层(5)为透明的电阻薄膜。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3)为采用纳米银或ITO或PDOT制成的透明导电材质层;或者所述第一导电层(3)为采用铜箔或银箔或铝箔制成的非透明导电材质层。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4)为采用纳米银或ITO或PDOT制成的透明导电材质层。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致变色层(9)采用自修复液或硬化液涂料涂覆形成。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105182569B|2018-08-07|可变透光率滤光片及其应用
CN105026146B|2018-05-01|具有作为导电层的低辐射|涂层的特性转换窗
JP6717956B2|2020-07-08|容量性スイッチ領域を有している電気的に加熱可能な複合ペイン
BRPI0710533A2|2011-08-16|vidraça laminada
TW200830596A|2008-07-16|Organic glowing means and lighting device
CN102549332A|2012-07-04|光输出粘贴物
US9806281B2|2017-10-31|Laminated electronic or optoelectronic organic device
CN104570472B|2017-08-25|液晶显示装置
CN106313794A|2017-01-11|一种复合隔热调光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67980A|2017-09-15|一种柔性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
CN214335397U|2021-10-01|一种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
JP2021527769A|2021-10-14|バスバーのためのカバー要素
JP5882457B2|2016-03-09|電気的な接続部材を備えた複層ガラス
CN205581464U|2016-09-14|透明光学装置
CN214571679U|2021-11-02|一种电致发光量子变色膜
KR101225900B1|2013-01-24|광열디스플레이
CN209343313U|2019-09-03|一种具有自动调光的柔性触控显示装置
CN206671713U|2017-11-24|一种隐藏布线的单电极调光玻璃
CN112920732A|2021-06-08|一种电致发光量子变色膜
JP2019525407A|2019-09-05|無接触で機能を制御するための容量性スイッチ領域を有しているウィンドウペイン
CN209232795U|2019-08-09|可控透明显示器件
CN212782512U|2021-03-23|一种可弯曲led显示模组
CN210270461U|2020-04-07|一种可低温使用的变色玻璃
CN204849625U|2015-12-09|交通应急警示牌
CN207603699U|2018-07-10|一种带装饰边框的手机显示屏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689968.5U|CN214335397U|2021-04-06|2021-04-06|一种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CN202120689968.5U| CN214335397U|2021-04-06|2021-04-06|一种可控温的温致变色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