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导光件及背光模组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显示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导光件及背光模组,导光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入光部和导光部。该入光部将该光线导入至导光部内。导光部具有导光面和出光面,导光面上设有用于将入光部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的导光微结构。出光面与导光面相对设置,该出光面供导光微结构反射的光线射出,出光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以及第二凸面部。第一凸面部与导光面的一侧边连接,第二凸面部与导光面的另一侧边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件,利用光的折射原理,使得光线经过对应的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以及第二凸面部时,均可以发生相应的发散,从而能够改变光线的照射宽度的同时能够实现光斑的均匀化,结构简单。 公开号:CN214335282U 申请号:CN202023285306.6U 申请日:2020-12-29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周良;何孟彪;姜君城 申请人:Zhejiang Bicom Optics Co ltd; IPC主号:G02B6-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导光件及背光模组。 [n0002] 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装置,主要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液晶面板及设置于壳体内的背光模组。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借由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来正常显示影像,因此,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部件。其中,侧入式背光模组是将背光源的LED灯条设置于导光板的侧面,LED灯条发出的光线经过导光板一侧的入光面入射至导光板内,经过反射或扩散之后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 [n0003] 但是现有的背光模组的导光件的照射区域一般为长条状,使得照射区域较窄,当需要较大的照射区域时,需要将多个导光件进行组合使用,但是多个导光件组合后,部分光线比较杂散,无法形成一定面积的均匀发光。 [n000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件及背光模组,以解决现有的背光模组多个导光件组合难以形成均匀发光的技术问题。 [n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导光件,包括: [n0006] 包括相互连接的入光部和导光部,所述入光部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线导入至所述导光部内,所述导光部具有: [n0007] 导光面,所述导光面上设有导光微结构,所述导光微结构用于将所述入光部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以及 [n0008] 出光面,与所述导光面相对设置,所述出光面供所述导光微结构反射的光线射出,所述出光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以及第二凸面部,所述第一凸面部与所述导光面的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二凸面部与所述导光面的另一侧边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凸面部和所述第二凸面部的结构相同且为镜面对称结构。 [n0009]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面部为镜面对称结构,且所述第一凹面部的中轴线与所述导光部的中轴线重合,以使所述第一凹面部的最低点位于所述第一凹面部的中间部位。 [n0010] 可选地,所述导光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面部、第二凹面部以及第二平面部,所述第一平面部与所述第一凸面部连接,所述第二平面部与所述第二凸面部连接,所述第二凹面部自所述导光面的中部朝向所述导光部的内部凹陷的曲面,所述导光微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凹面部上。 [n0011] 可选地,所述导光部为长条状结构,所述导光微结构包括多个沿所述导光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齿状微结构。 [n0012] 可选地,所述齿状微结构为弧形槽、半椭圆形槽、方形槽或者锥形槽。 [n0013] 可选地,所述入光部与所述出光部一体成型。 [n0014] 可选地,所述入光部的横截面面积由靠近所述导光部的一侧向远离所述导光部的一侧逐渐递减。 [n0015] 可选地,所述入光部具有: [n0016] 入光面,所述入光部的端面为所述入光面; [n0017] 第一反光面,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第一反光面为曲面;以及 [n0018] 第二反光面,与所述导光面和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第二反光面为曲面。 [n0019]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和上述所述的导光件,所述光源对应所述入光部设置。 [n002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件及背光模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导光件,光线在导光件中传播时,遇到导光微结构便会反射出去,通过改变出光面的形状,使得光线在出光面上可以自由分配,利用光的折射原理,使得光线经过对应的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以及第二凸面部时,均可以发生相应的发散,从而能够改变光线的照射宽度的同时能够实现光斑的均匀化,解决了现有的多个导光件组合形成杂散光的技术问题,结构简单。 [n00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n0022]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n0023]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n0024] 图3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n0025]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二; [n0026] 图5为图4中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n0027] 图6为图4中沿B-B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n0028] 图7为图6中的光路图。 [n0029]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n0030] 1-入光部;11-入光面;12-第一反光面;121-第三凸面部;122-第三凹面部; 123-第四凸面部;13-第二反光面;131-第三平面部;132-第四凹面部;133-第四平面部;2-导光部;21-导光面;211-第一平面部;212-第二凹面部;2121-导光微结构;213-第二平面部;22-出光面;221-第一凸面部;222-第一凹面部; 223-第二凸面部。 [n0031]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n0032]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n0033]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n0034]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n0035]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件进行说明。导光件,主要用于背光模组中,用于给背光模组提供光源来正常显示影像。当然,该导光件可以用于其他需要照明的设备中,如汽车中的氛围灯等。 [n0036] 具体地,进一步结合图5至图7,该导光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入光部1和导光部2。其中,入光部1的端部与导光部2的端部连接,该入光部1的端部供光源发出的光线射入,并将该光线导入至导光部2内。导光部2具有导光面21 和出光面22,入光部1导入的光线一部分直接经过出光面22射出,一部分光线导入至导光面21处,导光面21上设有导光微结构2121,该导光微结构2121 用于将入光部1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并反射向出光面22。出光面22与导光面21相对设置,该出光面22供导光微结构2121反射的光线射出,出光面22 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凸面部221、第一凹面部222以及第二凸面部223。第一凸面部221与导光面21的一侧边连接,第二凸面部223与导光面21的另一侧边连接。第一凹面部222朝向导光面21的方向凹陷,其用于发散到达该第一凹面部222的正向光线,第一凸面部221和第二凸面部223均朝背离导光面21的方向向外凸起,其用于发散到达该第一凸面部221和第二凸面部223的侧向光线,第一凸面部221、第一凹面部222以及第二凸面部223之间平滑连接。 [n003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件,与现有技术相比,光线在导光件中传播时,遇到导光微结构2121便会反射出去,通过改变出光面22的形状,使得光线在出光面22上可以自由分配,利用光的折射原理,使得光线经过对应的第一凸面部 221、第一凹面部222以及第二凸面部223时,均可以发生相应的发散,从而能够改变光线的照射宽度的同时能够实现光斑的均匀化,解决了现有的多个导光件组合形成杂散光的技术问题,结构简单。 [n0038]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出光面22的面型一般为圆弧状,其能够形成的照射宽度仅仅与导光部2一样大的照射宽度。本实施例中的导光部2形成的照射宽度大于4倍的导光部2的横截面的宽度。通过将出光面22的面型设置为第一凸面部221、第一凹面部222以及第二凸面部223,如本实施例中的光导截面宽度为20mm、照射宽度大于80mm。 [n0039]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及图7,第一凸面部221和第二凸面部223的结构相同且为镜面对称结构,其中,第一凸面部221和第二凸面部223的曲率均匀变化,从而使得经过第一凸面部221的光线和经过第二凸面部223的光线均匀地照射到目标面上。 [n0040] 进一步地,第一凹面部222为镜面对称结构,且该第一凹面部222的中轴线与导光部2的中轴线重合,从而使得第一凹面部222的最低点位于第一凹面部222的中间部位,在导光部2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凹面部222的中间部位与导光面21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凹面部222的两侧与导光面21之间的间距,从而使得经过第一凹面部222的光线均匀地照射到目标面上。 [n0041]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6,导光面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面部211、第二凹面部212以及第二平面部213,第一平面部211与第一凸面部221连接,第二平面部213与第二凸面部223连接,第二凹面部212 为自导光面21的中部朝向导光部2的内部凹陷的曲面,导光微结构2121设置于第二凹面部212上。通过将导光微结构2121设置于第二凹面部212上,使得光线可以通过该第二凹面部212上的导光微结构2121反射至出光面22上,可以将光线向四周发散,以便经过出光面22的光线均匀地照射到目标面上。 [n0042] 进一步地,导光部2为长条状结构,导光微结构2121包括多个沿导光部2 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齿状微结构。其中,第二凹面部212的形状影响着齿状微结构的形状。 [n0043]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3、图5及图6,齿状微结构的形状为弧形槽,具体地,该齿状微结构为半圆弧形槽,采用半弧形槽使得光线均匀地向四周发散。 [n0044]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该齿状微结构的形状为半椭圆形槽,其短轴位于导光面21所在的平面上,长轴与导光面21所在的平面垂直,采用半椭圆形槽,也可以使得光线均匀地向四周发散。 [n0045]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该齿状微结构为方形槽,采用方形槽,便于加工成型。 [n0046]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该齿状微结构为锥形槽,采用锥形槽,其中,锥形的底面位于导光面21所在的平面上。 [n0047]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入光部1和导光部2一体成型,便于一次成型,节约成本。具体地,入光部1和导光部2采用同种材料一体成型。入光部1为厚度不一的楔形体,该入光部1的横截面面积由靠近导光部2的一侧向远离导光部2的一侧逐渐递减,从而使得光线经过入光部1 可以入射至导光部2处,即使得光线所走的距离较远。且使得入光部1整体的厚度得以减薄,进而有利于导光部2的薄型化,便于该导光部2与其他部件的装配。 [n0048]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入光部1具有入光面11、第一反光面12和第二反光面13。其中,入光部1的端面为入光面11,第一反光面12与出光面22和入光面11连接,该第一反光面12为曲面,第二反光面 13与导光面21和入光面11连接,第二反光面13也为曲面。第一反光面12用于将光线反射至导光面21处,第二反光面13用于将光线反射至出光面22处,由于入光部1的厚度不一,从而使得经过第一反光面12反射的光线所走的距离较远,以及经过第二反光面13反射的光线所走的距离较远,进而可以实现光斑的均匀化。 [n0049] 具体地,第一反光面12与出光面22的圆滑连接,该第一反光面12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凸面部121、第三凹面部122以及第四凸面部123,其中第三凸面部121对应第一凸面部221设置,第三凹面部122对应第一凹面部222设置,第四凸面部123对应第二凸面部223设置。第二反光面13的中心向入光部1 的内部凹陷,形成曲面,从而可以改变光线反射的角度。第二反光面13包括第三平面部131、第四凹面部132以及第四平面部133。其中,第三平面部131 对应第一平面部211设置,第四凹面部132对应第二凹面部212设置,第四平面部133对应第二平面部213设置。 [n005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和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导光件,光源对应入光部1设置。 [n005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采用了上述的导光件,使得光线在导光件中传播时,遇到导光微结构2121便会反射出去,通过改变出光面22的形状,使得光线在出光面22上可以自由分配,利用光的折射原理,使得光线经过对应的第一凸面部221、第一凹面部222以及第二凸面部223时,均可以发生相应的发散,从而能够改变光线的照射宽度的同时能够实现光斑的均匀化,解决了现有的多个导光件组合形成杂散光的技术问题,结构简单。 [n005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导光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入光部和导光部,所述入光部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线导入至所述导光部内,所述导光部具有: 导光面,所述导光面上设有导光微结构,所述导光微结构用于将所述入光部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以及 出光面,与所述导光面相对设置,所述出光面供所述导光微结构反射的光线射出,所述出光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以及第二凸面部,所述第一凸面部与所述导光面的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二凸面部与所述导光面的另一侧边连接。 [00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面部和所述第二凸面部的结构相同且为镜面对称结构。 [00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面部为镜面对称结构,且所述第一凹面部的中轴线与所述导光部的中轴线重合,以使所述第一凹面部的最低点位于所述第一凹面部的中间部位。 [0004]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面部、第二凹面部以及第二平面部,所述第一平面部与所述第一凸面部连接,所述第二平面部与所述第二凸面部连接,所述第二凹面部为自所述导光面的中部朝向所述导光部的内部凹陷的曲面,所述导光微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凹面部上。 [000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部为长条状结构,所述导光微结构包括多个沿所述导光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齿状微结构。 [0006]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齿状微结构为弧形槽、半椭圆形槽、方形槽或者锥形槽。 [0007] 7.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部与所述出光部一体成型。 [0008]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部的横截面面积由靠近所述导光部的一侧向远离所述导光部的一侧逐渐递减。 [0009]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部具有: 入光面,所述入光部的端面为所述入光面; 第一反光面,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第一反光面为曲面;以及 第二反光面,与所述导光面和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第二反光面为曲面。 [0010] 10.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和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导光件,所述光源与所述入光部相对设置。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KR100428829B1|2004-04-29|광학유닛, 도광판 및 액정표시장치 JP4264013B2|2009-05-13|導光板、これ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310002A|2004-11-04|導光板 KR100231016B1|1999-11-15|액정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US7309154B2|2007-12-18|Light guide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JP2005085671A|2005-03-31|導光板及び面光源装置 JPH11250713A|1999-09-17|導光板および平面照明装置 US7815359B2|2010-10-19|Sprea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WO2006051809A1|2006-05-18|導光板、これ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274239B2|2009-06-03|面状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面状照明方法 TW571127B|2004-01-11|Guide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H11231320A|1999-08-27|サイドライト型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07029858A1|2007-03-15|面状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源ユニット TW201007233A|2010-02-16|Light guide plate and edge-lighting type backlight module CN214335282U|2021-10-01|一种导光件及背光模组 US8403550B2|2013-03-26|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JP5375845B2|2013-12-25|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3875362B2|2007-01-31|導光板および平面照明装置 JP4363758B2|2009-11-11|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3985911B2|2007-10-03|面状光源ユニット TWM315842U|2007-07-21|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H09258029A|1997-10-03|照明装置 JPH11305698A|1999-11-05|表示灯 JP4044324B2|2008-02-06|面状発光体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214011566U|2021-08-20|一种导光结构及灯具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3285306.6U|CN214335282U|2020-12-29|2020-12-29|一种导光件及背光模组|CN202023285306.6U| CN214335282U|2020-12-29|2020-12-29|一种导光件及背光模组|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