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码成像设备、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及其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码成像设备、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及其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所述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包括激光发射单元、激光接收单元和数码成像单元,所述激光发射单元用于发射激光束至一目标,所述激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反射回的激光束,所述数码成像单元用于接收自然光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形成激光发射光路,所述激光接收单元形成激光接收光路,所述数码成像单元形成自然光观测光路,所述激光发射光路和所述自然光观测光路沿所述激光接收单元的中央轴线布置,使得所述激光发射光路的轴线、所述激光接收光路和所述自然光观测光路的轴线三者共轴线,且三者的轴线相互重叠。 公开号:CN214335222U 申请号:CN202020999289.3U 申请日:2020-06-03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付陆欣;邢志成 申请人:Raewo Opto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IPC主号:G01S17-89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电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具有该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的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和具有该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的数码成像设备。 [n0002] 常见的数码成像设备包括激光测距仪、激光瞄准器等,通常利用激光对目标进行测距和瞄准。现有的激光测距仪或激光瞄准器等可与数码成像设备相结合,通过数码成像设备的显示来对目标进行瞄准。目前数码瞄准设备结合后的装置往往是多光路系统,既有激光测距的发射、接收光路还有数码成像的光路,这三个光路相互独立存在,且由于器件放置问题使得三个光路很难在严格意义上做到共光轴,从而影响瞄准和测距效果,而且这种光路系统的设计使得整个数码瞄准设备的外观上出现三个光学镜头,产品整体感欠缺。 [n0003]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以解决或至少减轻上述问题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具有该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的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以及具有该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的数码成像设备。 [n0004]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包括激光发射单元、激光接收单元和数码成像单元,所述激光发射单元用于发射激光束至一目标,所述激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反射回的激光束,所述数码成像单元用于接收自然光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形成激光发射光路,所述激光接收单元形成激光接收光路,所述数码成像单元形成自然光观测光路,所述激光发射光路和所述自然光观测光路沿所述激光接收单元的中央轴线布置,使得所述激光发射光路的轴线、所述激光接收光路和所述自然光观测光路的轴线三者共轴线,且三者的轴线相互重叠。 [n000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包括用于发射激光束的激光发射器、用于准直发射的激光束的激光发射镜、用于反射准直后的激光束的激光反射镜,以及用于反射激光并允许自然光通过的二向色镜。 [n000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光发射镜位于所述激光发射器的前方,以构成激光发射组,所述激光反射镜与所述二向色镜相互平行并构成激光导向组,所述激光导向组布置在所述激光发射组的前方。 [n0007]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光接收单元包括用于汇聚自所述目标折返的激光束的激光接收镜,以及用于接收汇聚后的激光束的激光接收器,所述中央轴线穿过所述激光接收镜的中心。 [n000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向色镜布置在所述中央轴线上,所述激光接收器位于所述激光接收镜的后方,用于接收汇聚后的激光束 [n000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光接收镜的中央形成一通孔,所述激光接收镜的至少部分区域用于汇聚自所述目标折返的激光束。 [n00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码成像单元包括所述二向色镜、用于汇聚自然光的数码成像镜,以及用于接收汇聚后的自然光的传感器。 [n001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向色镜、数码成像镜和传感器依次布置于所述中央轴线上。 [n001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包括壳体和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和控制模组,还包括上述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 [n0013] 本实用新型也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上述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 [n00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将现有技术中的多轴系统简化为一轴,使得发射光路、接收光路和数码成像的光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轴,即三个光路的轴线相互重叠,提高了瞄准测距的精度并同时大大减小了装置的体积,使得产品的整体性得到了保证。 [n0015] 图1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的立体图,其中示意性示出了三个光路。 [n0016] 图1b示出了图1a所示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的等效光路图。 [n0017] 图2示出了具有图1a所示的共轴成像系统的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的立体图。 [n0018] 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的分解图。 [n0019] 图4示出了图2所示的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n0020] 图5a示出了图2所示的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的一方向上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壳体。 [n0021] 图5b示出了图5a所示的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的另一方向上的立体图。 [n0022] 图6示出了图5a所示的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的焦距调节件的立体图。 [n0023]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数码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n0024] 附图标记:100-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壳体;11-第一接合部;12-第二接合部;13-目镜模组;131-目镜;132-连接壳;14-安装座;140-连接槽;151-第一调节件;152-第二调节件; 16-焦距调节件;161-旋钮;162-第一连杆;163-第二连杆;631-第一连接端;632-第二连接端; 164-连接板;2-共光轴测距测距成像系统;21-定位壳体;211-锥形部;212-螺纹部;213-柱形部;214-凹口;215-球头;216-开口;217-球头座;218-球头面;22-激光发射单元;221-激光发射器;222-激光发射镜;223-激光反射镜;224-二向色镜;23-激光接收单元;231-激光接收镜;232-激光接收器;234-通孔;24-数码成像单元;241-数码成像镜;242-传感器;243-可动件;A-等效激光接收光路;B-等效自然光观测光路;C-等效激光发射光路;25-第一定位件; 26-第二定位件;27-定位台;28-弹性件;3-控制模组;31-电池;32-主板;33-显示器;34-接口板;341-保护盖;35-按键模组;351-按键;352-按键板;36-连接导线;4-目标;300-数码成像设备;302-射击装置。 [n0025] 以下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为清晰明了。可以理解,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附图中显示的尺寸仅仅是为了便于清晰描述,而并不限定比例关系。 [n0026] 如图1a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包括激光发射单元22、激光接收单元23和数码成像单元24。激光发射单元22用于发射所需的激光束,并将此激光束传输至目标4处。激光接收单元23用于接收自目标4反射回的激光束。数码成像单元24用于对自然光观测光路进行成像。 [n0027] 激光发射单元22包括用于发射激光束的激光发射器221、用于准直发射的激光束的激光发射镜222、用于反射准直后的激光束的激光反射镜223,以及用于反射激光并允许自然光通过的二向色镜224。在本实施例中,激光反射镜223能够全反射激光束。激光发射器221发出激光,经由激光发射镜222准直后,到达激光反射镜223,然后被激光反射镜223反射,到达二向色镜224,再次被反射后到达目标4。 [n0028] 在本文关于方位的描述中,定义邻近/朝向目标4的方向为前方,背离目标4的方向为后方。 [n0029] 具体地,激光发射单元22被配置为朝向目标4的方向发射激光束。激光发射镜222位于激光发射器221的前方,并大致沿竖直方向布置,使得由激光发射器221发出的激光束穿过激光发射镜222后准直为平行的激光束。激光反射镜223倾斜地布置在激光发射镜222的前方,本实施例中,激光反射镜223相对竖直方向大致呈45度角布置,其上端朝前(即相对更靠近目标4),下端朝后(即相对远离目标4)。如此布置,使得激光反射镜223能够将来自激光发射镜222的水平激光束转变为竖直方向的激光束向上射出。二向色镜224位于激光反射镜223 的正上方。本实施例中,二向色镜224与激光反射镜2223平行布置,即相对竖直方向呈45 度倾斜设置。如此布置使得二向色镜224能够将来自激光反射镜223的竖直激光束转换为水平激光束并射向目标4,到达目标4。 [n0030] 激光接收单元23包括用于汇聚自目标4折返的激光束的激光接收镜231,以及用于接收汇聚后的激光束的激光接收器232。本实施例中,激光接收器232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激光发射单元22发射的激光被目标4反射,经由激光接收镜231汇聚后到达激光接收器232。 [n0031] 具体地,激光接收镜231位于二向色镜224的前方。激光接收镜231呈圆盘形,沿竖直方向设置。激光接收镜为231凸透镜,用于接收从目标4反射回来的激光,并使这些激光在其后方(即远离目标4的一侧)汇聚。激光接收器232位于激光接收镜231的后方,其位于激光接收镜231的中央轴线M上,用于接收汇聚后的激光束。优选地,为了避免位置干扰,激光接收器232位于整个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的最后端。 [n0032] 由于激光接收镜231位于激光发射单元22的二向色镜224和目标4之间,为了避免激光接收镜231对从二向色镜224反射的发射激光的干扰,优选地,激光接收镜231的中央形成一通孔234,如此,发射的激光可自由穿过该通孔234而到达目标4。 [n0033] 本实施例中,激光接收镜231沿竖直方向的跨度大于二向色镜224和激光反射镜223在该方向上的跨度,也即,二向色镜224和激光反射镜223在竖直平面的投影位于激光接收镜231 在竖直平面的投影内。 [n0034] 数码成像单元24包括允许自然光通过并反射激光的二向色镜224、用于汇聚自然光的数码成像镜241,以及用于接收汇聚后的自然光的传感器242。优选地,数码成像镜241为凸透镜组。所述传感器242为图像传感器,用于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自然光通过所述二色向镜224,到达数码成像镜241,被数码成像镜241汇聚后到达传感器242。 [n0035] 具体地,所述二向色镜224、数码成像镜241和传感器242依次布置于激光接收镜231的后方。为了使自然光观测光路顺利通过激光接收镜231。所述数码成像单元24的二向色镜224、数码成像镜241和传感器242与激光接收镜231的通孔234正对布置。也即,数码成像单元 24的二向色镜224、数码成像镜241和传感器242也位于激光接收镜231的中央轴线M上,如此,自然光可顺利地穿过所述通孔234,到达二向色镜224,并穿过二向色镜224到达位于二向色镜224后方的数码成像镜241,经由数码成像镜241汇聚后到达位于数码成像镜241后方的传感器242。二向色镜224的布置可滤过激光而仅允许自然光透过,因此,可避免激光对自然光观测光路的影响。 [n0036]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数码成像单元24和激光发射单元22共用一个二向色镜224。且二向色镜224、数码成像镜241和传感器242位于激光接收器232的前方。 [n0037] 如上描述,激光发射单元22所形成的激光发射光路是从二向色镜224穿过激光接收镜231 的通孔234到达目标4。激光接收单元23形成的激光接收光路是经由激光接收镜231汇聚接收并汇聚至其后方激光接收器232,而激光接收器232位于激光接收镜231的中央轴线M上。数码成像单元24所形成的自然光观测光路由目标4射出,穿过激光接收镜231的通孔234而到达同样位于激光接收镜231的中央轴线M上的数码成像镜241和传感器242。因此,本实施例的激光发射光路、激光接收光路和自然光观测光路实现完全共轴,即该三个光路的轴心完全重叠。 [n0038] 在本实施例中,激光发射单元22的激光反射镜223与二向色镜224彼此平行。激光反射镜223和二向色镜224相对于激光接收单元23的激光接收镜231的倾斜角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234被设置为圆形。由激光发射单元22发射的激光和自然光均通过该通孔234,而环形的激光接收镜231接收自目标4反射的激光。上述配置使得激光接收光路与自然光观测光路以及激光发射光路实现了物理上的共光轴。图1b示意性地示出了激光发射光路、激光接收光路和自然光观测光路的等效光路示意图。从外到内依次为等效激光接收光路A、等效自然光观测光路B(等效自然光接收光路)和等效激光发射光路C。可选地,根据结构的需要,可选择环状的激光接收镜231的某一区域A1或多个区域A1、A2作为激光接收区域,由此依然可实现三个光路同轴。 [n0039] 具体地,激光发射器221发射出具有某一特定波段(例如,905nm波段)的激光束,穿过激光发射镜222后准直为平行的激光束,然后在激光反射镜223上发生全反射,被反射的激光束到达二向色镜224后再发生反射,通过激光接收镜231中心的通孔234射向指定目标4。激光达到指定目标4后发生反射,部分反射回来的激光再次回到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穿过激光接收镜231形成汇聚的激光,然后到达位于激光接收镜231后方的激光接收器232,该激光接收器232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其中,由于二向色镜224被设置为仅允许自然光通过,因此激光无法透过二向色镜224进入到二向色镜224的后方区域。关于目标4的自然光通过所述通孔234穿过所述二向色镜224,然后被数码成像镜241汇聚,汇聚后的自然光到达传感器242,传感器242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所观察到自然光成像的目标4即为激光实际上所指向的目标(不存在偏差),由此可以对目标进行更精确的瞄准。 [n0040] 图2示出了具有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的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 的立体组合图。同时参考图3和图4,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包括壳体1,收容于壳体1内的所述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和控制模组3。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与控制模组3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可单独使用。 [n0041] 壳体1用于将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的其他部件组装集成为一个整体。壳体1被设置为两轴向端开口的中空体。壳体1的两轴向端被分别设置为第一接合部11和第二接合部12。第一接合部11用于连接并固定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本实施例中,第二接合部12用于连接并固定目镜模组13。可选地,第二接合部12可用于将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连接至现有成像设备的目镜的前方。优选地,第一接合部11和第二接合部12均采用螺纹连接。此外,壳体1 的外侧底部设布置有安装座14,用于将所述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固定至成像设备上。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4设置有连接槽140,连接槽140与成像设备的相应部位接合从而将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安装在射击装置上。 [n0042] 壳体1上还布置有多个调节件,用于调节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内部的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调节件包括第一调节件151、第二调节件152和焦距调节件16。第一调节件 151用于距离修正,第二调节件152用于风偏修正,焦距调节件16用于调节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的焦距。可选地,布置在壳体1上的调节件的数量和位置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151为距离调节旋钮,第二调节件152为风向调节旋钮。第一调节件151和第二调节件152可采用现有的调节件(例如包括调节螺钉和调节弹簧的旋钮调节件),在此不对第一调节件151和第二调节件152的具体结构作详细说明。 [n0043] 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安装在壳体1的第一接合部11中。本实施例中,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通过一定位壳体21安装在所述第一接合部11中。优选地,定位壳体21和第一接合部 11通过螺纹连接彼此连接。定位壳体21包括具有大端和小端的锥形部211、沿壳体1的轴向设置在锥形部211两端的螺纹部212和柱形部213。本实施例中,螺纹部212设置在锥形部211 的大端处,柱形部213设置在锥形部211的小端处。优选地,螺纹部212设置有外螺纹,第一接合部11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接合的内螺纹。螺纹部212的轴向外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凹口214,通过所述凹口214,使用者可借助工具将定位壳体21安装在壳体1上。 [n0044]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壳体21与安装在壳体1上的第一调节件151和第二调节件152连接,且用户可通过第一调节件151和第二调节件152调节定位壳体21相对于壳体1的位置。为了便于调节定位壳体21相对于壳体1的位置,沿锥形部211径向向外延伸形成一球头215,球头215邻近螺纹部212。相应地,壳体1在对应该球头215的位置处设有球头座217,而且螺纹部212在邻近球头座217的内侧被设置为球头面218,所述球头座217和球头面218接合所述球头215。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装入壳体1后,通过螺纹部212阻止定位壳体21沿壳体1的轴向上的移动,而球头215可在球头座217和球头面218中绕球头215的中心点做任意方向的移动,从而在第一调节件151和第二调节件152的作用下调节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相对于壳体1的位置。 [n0045] 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与控制模组3电连接。控制模组3控制激光的发射,并接收来自传感器242的电信号和激光接收器232的电信号。控制模组3包括电池31、主板32和显示器33。在本实施例中,电池31安装在安装座14的上方,用于为其他部件供电。主板32通过连接导线36与激光发射器221、激光接收器232和传感器242,以及显示器33电连接。可选地,主板32上可设置有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方位传感器、角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大气压力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无线传输模块等。在可替代的方案中,无线传输模块可将激光数据和其他传感器的感测数据传输至终端设备,终端设备进行处理后可以在其显示屏上直接显示测量结果。此外,控制模组3还包括接口板34,通过该接口板34上的外接接口可与外部的成像设备电连接,以进行数据的传输。 [n0046] 此外,控制模组3还包括与主板32电连接的按键模组35。按键模组35包括布置在壳体1 上的按键板352和安装在按键板352上的按键351。在瞄准目标后,触发按键351以驱动主板 32产生信号,激光发射器221接收信号后发射激光束,激光束经过光学元件后形成测距激光射向目标并反射回来,激光接收器232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该电信号被传送至主板32。主板32将这些电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传送到显示器33中直接显示测量结果。可选地,来自于方位传感器、角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大气压力传感器和风速风向传感器的电信号也被传送至主板32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结果也可以在显示器33 中显示。可选地,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的激光测距数据和传感器242的测量数据也可以通过接口板34的外接接口或无线传输模块传输到后端的成像设备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测量结果可在成像设备的显示屏上直接显示。也就是说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既可以自己处理数据并显示测量结果,也可以将数据传输到后端的成像设备中进行处理并由成像设备来显示测量结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上还设置有一保护盖341,用于保护外接接口,从而防止杂质进入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内部。 [n0047] 回到图1a、图3和图4,激光接收单元23的激光接收镜231邻近定位壳体21的螺纹部212安装在定位壳体21内。在本实施例中,激光接收器232固定在锥形部211的小端内。可选地,激光接收器232可直接固定在定位壳体21的柱形部213内。用于固定数码成像单元24 的第一定位件25穿过所述通孔234固定在激光接收镜231上。第一定位件25大致为中空柱形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25的一轴向端接合在通孔234的周壁上。优选地,数码成像单元24的传感器242安装在第一定位件25远离所述激光接收镜231的另一轴向端处。数码成像单元24的其他部件布置在传感器242和激光接收镜231之间。数码成像单元24的数码成像镜241通过一可动件243布置在第一定位件25中。数码成像镜241布置在所述可动件243中,可动件243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定位件25沿第一定位件25的轴向移动。 [n0048] 用于固定激光发射单元22的第二定位件26固定在第一定位件25上。第二定位件26为一中空体。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件26固定在第一定位件25的侧壁上,并与第一定位件25连通。优选地,第一定位件25与第二定位件26平行。激光发射单元22的激光反射镜223邻近第二定位件26与第一定位件25的接合处布置,二向色镜224布置在激光反射镜223的上方。在第二定位件26内沿第二定位件26的轴向方向依次布置激光发射镜222、激光发射镜222和激光发射器221。 [n0049] 上述布置使得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的激光发射单元22、激光接收单元23和数码成像单元24相对于壳体1的位置可通过设置在壳体1上的第一调节件151和第二调节件152调节。同时参考图3、图5a和图5b,第一调节件151和第二调节件152通过调节定位壳体21的柱形部213相对于壳体1的位置实现上述调节。第一调节件151和第二调节件152各自的螺杆的作用力作用在所述柱形部213上,使得上述球头215绕其中心点的自由移动设置为可控制地移动。为了更精确地控制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相对于壳体1的位置调节,柱形部213的下方设置有一L型的定位台27。一弹性件28布置在柱形部213和定位台27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151在L型定位台27的上方安装在壳体1上,第二调节件152朝向L型定位台27安装在所述壳体1上。通过弹性件28和调节件的配合,实现更精确的位置调节。优选地,弹性件28被设置为弹片。 [n0050] 此外,数码成像单元24的焦距可通过设置在壳体1上的焦距调节件16调节。如图5b和图6所示,定位壳体21上设有布置在所述锥形部211上的开口216。焦距调节件16可穿过该开口216以调节数码成像单元24的焦距。所述开口216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所述焦距调节件16包括旋钮161、至少两个第一连杆162,以及第二连杆163。每一第一连杆162平行于旋钮161的轴向方向延伸。第二连杆163垂直所述第一连杆162。第二连杆16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端631和第二连接端632。第一连接端631和第二连接端632均垂直于第二连杆163延伸。第一连接端631布置在两个第一连杆162之间。第二连接端632插入至第一定位件25中的可动件243。当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所述旋钮161时,第一连杆162随之摆动,使得两个第一连杆162之间的第一连接端631沿第一连杆162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移动所述可动件243,实现布置在可动件243内的数码成像镜241的焦距的调节。此外,直接使用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的数据对数码成像镜241的焦距进行调整,充分利用激光测距的测距值作为数码成像镜241的焦距的调整的参数,使得测距数据得到充分的利用,速度快而且准确度更高,尤其在需要对倍率进行调整时,可以迅速相应地调整焦距,大大提高了装置的操作效率。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62通过一连接板164附接至旋钮161上,以增大第一连杆162的摆动幅度。 [n0051] 回到图1a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还包括正对显示器33的安装在壳体1上的目镜模组13,所述目镜模组13包括目镜131和安装目镜131的连接壳132。本实施例中,所述目镜模组13远离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设置。 [n0052] 图7所示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的数码成像设备300,所述数码成像设备300具有瞄准或测距功能。所述数码成像设备300可为激光瞄准器、激光测距仪、夜视仪等。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数码瞄准设备还包括射击装置302,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100安装在射击装置302上。 [n005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上列举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包括激光发射单元(22)、激光接收单元(23)和数码成像单元(24),所述激光发射单元(22)用于发射激光束至一目标(4),所述激光接收单元(23)用于接收反射回的激光束,所述数码成像单元(24)用于接收自然光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所述激光发射单元(22)形成激光发射光路,所述激光接收单元(23)形成激光接收光路,所述数码成像单元(24)形成自然光观测光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发射光路和所述自然光观测光路沿所述激光接收单元(23)的中央轴线(M)布置,使得所述激光发射光路的轴线、所述激光接收光路和所述自然光观测光路的轴线三者共轴线,且三者的轴线相互重叠。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发射单元(22)包括用于发射激光束的激光发射器(221)、用于准直发射的激光束的激光发射镜(222)、用于反射准直后的激光束的激光反射镜(223),以及用于反射激光并允许自然光通过的二向色镜(224)。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发射镜(222)位于所述激光发射器(221)的前方,以构成激光发射组,所述激光反射镜(223)与所述二向色镜(224)相互平行并构成激光导向组,所述激光导向组布置在所述激光发射组的前方。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接收单元(23)包括用于汇聚自所述目标(4)折返的激光束的激光接收镜(231),以及用于接收汇聚后的激光束的激光接收器(232),所述中央轴线(M)穿过所述激光接收镜(231)的中心。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向色镜(224)布置在所述中央轴线(M)上,所述激光接收器(232)位于所述激光接收镜(231)的后方,用于接收汇聚后的激光束。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接收镜(231)的中央形成一通孔(234),所述激光接收镜(231)的至少部分区域用于汇聚自所述目标(4)折返的激光束。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码成像单元(24)包括所述二向色镜(224)、用于汇聚自然光的数码成像镜(241),以及用于接收汇聚后的自然光的传感器(242)。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向色镜(224)、数码成像镜(241)和传感器(242)依次布置于所述中央轴线(M)上。 [0009] 9.一种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包括壳体(1)和收容于所述壳体(1)内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和控制模组(3),其特征在于,所述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2)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 [0010] 10.一种数码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5771623A|1998-06-30|Telescopic sight US8132353B2|2012-03-13|Laser sight US4024392A|1977-05-17|Gimballed active optical system US8256152B2|2012-09-04|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llimating and coaligning optical components US20110051117A1|2011-03-03|Observation device with range finder US20070014003A1|2007-01-18|Multifunctional observation device EP0977070B1|2005-06-01|Telescope with shared optical path for an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20210188436A1|2021-06-24|Photographing device, gimble camera,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KR101983688B1|2019-06-05|곡면 거울을 갖는 회전형 스캐닝 라이다 CN214335222U|2021-10-01|数码成像设备、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及其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 WO2020019262A1|2020-01-30|激光测距设备及其激光测距仪 US6717654B1|2004-04-06|Combined range-finding, sighting and scanning system and method CN213600889U|2021-07-02|成像设备、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及其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 KR102013165B1|2019-08-23|회전형 스캐닝 라이다 US9360680B1|2016-06-07|Electromagnetic beam or image stabilization system US8393900B2|2013-03-12|System for aligning a firing simulator and an aligning unit for the same CN213122292U|2021-05-04|成像设备、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及其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 CN108663670B|2021-06-01|激光雷达光机装置 WO2020019261A1|2020-01-30|共光路数码成像的激光测距仪 CN202393913U|2012-08-22|光信号接收装置和测距仪 US20210124019A1|2021-04-29|Lidar optical system with flat optics and rotating mirror enabling 360-degree field-of-view at high frame rate,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nd low power consumption US20200284551A1|2020-09-10|Integrated optical sighting system WO2021016801A1|2021-02-04|接收光学系统、激光接收模组、激光雷达和光调方法 CN213599935U|2021-07-02|射击设备、瞄准装置及其成像测距装置 US11002833B2|2021-05-11|Spotting scope with integrated laser rangefinder and related methods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0999289.3U|CN214335222U|2020-06-03|2020-06-03|数码成像设备、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及其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CN202020999289.3U| CN214335222U|2020-06-03|2020-06-03|数码成像设备、共光轴测距成像装置及其共光轴测距成像系统|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