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空气导管,包括内层管,所述内层管一端连接有第一环形凸台,所述内层管另一端依次连接有锥形管和内套管;所述内层管外侧壁连接有外层管,所述外层管其中一端连接有外套管,所述外层管另一端依次连接有圆台管、连接管和第二环形凸台;所述外层管外侧壁连接有多组弧形凸块群。本实用新型,通过内层管、外层管、内套管、外套管、半球形凹陷和内弧形凸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利用内层管和外层管的套设形成双层结构,可有效减少噪声的产生,而内弧形凸块的设置,既可保证内层管和外层管之间相互接触支撑,不易变形,同时也能有效减小接触面积,保证了本装置整体的强度。
公开号:CN214333490U
申请号:CN202120118378.7U
申请日:2021-01-18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柴晓明;鞠晓
申请人:Weifang Zhongjia Silicon Carbide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F28F1-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化硅制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空气导管。
[n0002] 碳化硅俗称金刚砂,是硅与碳相键结而成的陶瓷状化合物,碳化硅在大自然以莫桑石这种罕见的矿物的形式存在,自然界中的莫桑石仅微量分布于某几种陨石、刚玉矿床和金伯利岩中,因而现有的碳化硅大多由人工合成,工业制备碳化硅是采用优质石英砂和石油焦在电阻炉内炼制,炼得的碳化硅块,经破碎、酸碱洗、磁选和筛分或水选而制成各种粒度的产品。
[n0003] 目前,碳化硅也常用作制备换热器的空气导管,因其良好的稳定性和耐磨性,保证了制备后空气导管较长的使用寿命,然而,现有的碳化硅空气导管,大多为单层结构,在空气流通过程中,有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了不好的体验,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空气导管来解决上述问题。
[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碳化硅空气导管,大多为单层结构,在空气流通过程中,会产生较大噪声,不利于人们使用的问题而提出的空气导管。
[n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空气导管,包括内层管,所述内层管一端连接有第一环形凸台,所述内层管另一端依次连接有锥形管和内套管;所述内层管外侧壁连接有外层管,所述外层管其中一端连接有外套管,所述外层管另一端依次连接有圆台管、连接管和第二环形凸台;所述外层管外侧壁连接有多组弧形凸块群,每组所述弧形凸块群均由多个沿着所述外层管周向呈环形阵列排布的半球形凸块组成,所述外层管外侧壁设有多组弧形凹陷群,每组所述弧形凹陷群由多个半球形凹陷组成。
[n0006]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n0007] 所述内层管、第一环形凸台、锥形管和内套管一体成型且均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
[n000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n0009] 所述外层管、外套管、圆台管、连接管和第二环形凸台一体成型且均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
[n001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n0011] 所述内层管靠近第一环形凸台一端开设有多个呈环形阵列排布的贯穿孔,所述内套管外侧壁设有多个弧形长条,所述弧形长条与内套管一体成型。
[n0012]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n0013] 多组所述弧形凸块群和多组所述弧形凹陷群沿着外层管轴向等距交错设置。
[n0014]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n0015] 所述外层管内侧设有与半球形凸块相对应的内弧形口,所述外层管内侧设有与半球形凹陷相对应的内弧形凸块。
[n0016]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n0017] 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空气导管,通过内层管、外层管、内套管、外套管、半球形凹陷和内弧形凸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利用内层管和外层管的套设形成双层结构,可有效减少噪声的产生,而内弧形凸块的设置,既可保证内层管和外层管之间相互接触支撑,不易变形,同时也能有效减小接触面积,保证了本装置整体的强度。
[n0018] 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空气导管,通过外层管、半球形凸块和内弧形口之间的相互配合,半球形凸块和内弧形口的设置,使得内层管和外层管之间空隙增大,增大内部空间,便于气体的流通,隔热和隔音效果更理想。
[n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n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导管中内层管的剖视图;
[n0021] 图3为图2中A-A的向视图;
[n0022]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导管中内套管与弧形长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n0023]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导管中外层管的正视图;
[n0024] 图6为图5中B-B的向视图;
[n0025] 图7为图5中C-C的向视图。
[n0026] 图例说明:
[n0027] 1、内层管;2、第一环形凸台;3、锥形管;4、内套管;5、外层管;6、圆台管;7、连接管;8、第二环形凸台;9、半球形凸块;10、半球形凹陷;11、贯穿孔;12、弧形长条;13、内弧形口;14、内弧形凸块;15、外套管。
[n002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n002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n0030] 参照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导管:包括内层管1,内层管1一端连接有第一环形凸台2,内层管1另一端依次连接有锥形管3和内套管4;内层管1、第一环形凸台2、锥形管3和内套管4一体成型且均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
[n0031] 内层管1靠近第一环形凸台2一端开设有多个呈环形阵列排布的贯穿孔11,这样便于在安装时利用夹具等夹持固定内层管1,内套管4外侧壁设有多个弧形长条12,弧形长条12与内套管4一体成型,在内套管4插设至外套管15内时,弧形长条12与外套管15内侧壁接触且相抵,起到支撑作用,保证了内套管4和外套管15连接处的强度。
[n0032] 其中,内层管1外侧壁连接有外层管5,外层管5其中一端连接有外套管15,外层管5另一端依次连接有圆台管6、连接管7和第二环形凸台8;外层管5、外套管15、圆台管6、连接管7和第二环形凸台8一体成型且均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
[n0033] 其中,外层管5外侧壁连接有多组弧形凸块群,每组弧形凸块群均由多个沿着外层管5周向呈环形阵列排布的半球形凸块9组成,外层管5外侧壁设有多组弧形凹陷群,每组弧形凹陷群由多个半球形凹陷10组成。
[n0034] 进一步的,多组弧形凸块群和多组弧形凹陷群沿着外层管5轴向等距交错设置,外层管5内侧设有与半球形凸块9相对应的内弧形口13,外层管5内侧设有与半球形凹陷10相对应的内弧形凸块14,内弧形凸块14的设置,既可保证内层管1和外层管5之间相互接触支撑,不易变形,同时也能有效减小接触面积,保证了本装置整体的强度,半球形凸块9和内弧形口13的设置,使得内层管1和外层管5之间空隙增大,增大内部空间,便于气体的流通,隔热和隔音效果更理想。
[n0035]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以下操作方式阐述其功能原理:
[n0036] 将内层管1上的内套管4沿着第二环形凸台8、连接管7和圆台管6插入外层管5内,并持续移动,直至内套管4端部移动至外套管15内且与外套管15开口齐平,此时弧形长条12与外套管15内侧壁接触相抵,而内弧形凸块14则对应的与内层管1外侧壁接触相抵,弧形长条12与内弧形凸块14配合起到稳定支撑作用,保证了内层管1与外层管5连接后的稳定性。
[n0037]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Claims (6)
[0001] 1.空气导管,包括内层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管(1)一端连接有第一环形凸台(2),所述内层管(1)另一端依次连接有锥形管(3)和内套管(4);
所述内层管(1)外侧壁连接有外层管(5),所述外层管(5)其中一端连接有外套管(15),所述外层管(5)另一端依次连接有圆台管(6)、连接管(7)和第二环形凸台(8);
所述外层管(5)外侧壁连接有多组弧形凸块群,每组所述弧形凸块群均由多个沿着所述外层管(5)周向呈环形阵列排布的半球形凸块(9)组成,所述外层管(5)外侧壁设有多组弧形凹陷群,每组所述弧形凹陷群由多个半球形凹陷(10)组成。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管(1)、第一环形凸台(2)、锥形管(3)和内套管(4)一体成型且均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管(5)、外套管(15)、圆台管(6)、连接管(7)和第二环形凸台(8)一体成型且均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管(1)靠近第一环形凸台(2)一端开设有多个呈环形阵列排布的贯穿孔(11),所述内套管(4)外侧壁设有多个弧形长条(12),所述弧形长条(12)与内套管(4)一体成型。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导管,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弧形凸块群和多组所述弧形凹陷群沿着外层管(5)轴向等距交错设置。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管(5)内侧设有与半球形凸块(9)相对应的内弧形口(13),所述外层管(5)内侧设有与半球形凹陷(10)相对应的内弧形凸块(14)。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14333490U|2021-10-01|空气导管
CN101613781B|2011-02-16|一种顶底复吹转炉底吹透气砖及其安装结构
CN108006644A|2018-05-08|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01771438U|2011-03-23|矿用分体式弧面三角钻杆
CN108006619A|2018-05-08|一种高效燃烧器
CN206803754U|2017-12-26|一种新型的黄磷电炉炉顶装置
CN207094617U|2018-03-13|一种高效燃烧器
CN206034315U|2017-03-22|一种非金属声屏障结构
CN205422774U|2016-08-03|一种组合式双重均衡锚杆受力托盘
CN108680029B|2019-08-02|一种改进的振动预混型精矿喷嘴
CN207958415U|2018-10-12|一种热风炉用格子砖
CN214400603U|2021-10-15|一种化铁转炉用高强度镁碳砖
CN213537702U|2021-06-25|一种新型耳池的碹砖结构
CN212800230U|2021-03-26|一种焦炉用拼接式异形砖
CN210070590U|2020-02-14|一种多孔耐火材料砌筑砖
CN103590748B|2016-10-05|多功能水射流喷头的使用方法
CN213573917U|2021-06-29|一种矿山潜孔钻头装置
CN206160733U|2017-05-10|变斜率一体式镁碳砖
CN209812737U|2019-12-20|一种混凝土高效加工搅拌连接头
CN206596945U|2017-10-31|一种锅盖采用侧悬浮支撑的电压力锅
CN212482127U|2021-02-05|一种电弧炉用石墨电极
CN207362273U|2018-05-15|热风炉锥形支撑装置
CN210796249U|2020-06-19|一种石灰竖窑供风装置
CN214842398U|2021-11-23|一种回转窑耐磨窑尾装置
CN210740381U|2020-06-12|一种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防漏渣新型进渣管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118378.7U|CN214333490U|2021-01-18|2021-01-18|空气导管|CN202120118378.7U| CN214333490U|2021-01-18|2021-01-18|空气导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