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安装座和套壳,所述安装座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套壳,所述安装座的一侧通过定位板安装有负压风机;所述套壳的输出口通过连接套连接内筒体,所述内筒体内顶部和内底部均等距离布设有螺旋吸热铜管,所述内筒体的外侧套设有外套筒,所述外套筒内部等距离布设有吸热铜板。本实用新型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开启进水管上的电磁阀,利用进水管将水体加入到外套筒内,开启负压风机带动气体流动,使套壳产生负压状态,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燃气发电机组尾气进入到内筒体内,利用螺旋吸热铜管快速吸收尾气内热量,并且将热量传递到外套筒内的水体中,对水体进行加热。
公开号:CN214333481U
申请号:CN202022468283.6U
申请日:2020-10-30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石春霞
申请人:Shanghai Aij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F28D21-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利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
[n0002] 燃气发电机是利用天然气或有害气体作为燃料进行发电的一种发电机,是目前市场上较为倡导的一种环保发电机组,其从气源上分为天然气、沼气及煤层气等。燃气发电机的能量转换过程为:燃料化学能-蒸汽热能-机械能-电能;即利用燃料燃烧加热水,形成高温高压过热蒸汽,该蒸汽沿管道进入汽轮机中不断膨胀做功,冲击汽轮机转子高速旋转,带动发电机转子旋转,定子线圈切割磁力线,发出电能,再利用升压变压器,升到系统电压,与系统并网,向外输送电能。然而,这种通过水的热胀做功的过程,转化效率仅为35%-41%,因此,燃气发电机的多数能量通过尾气排出,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
[n0003] 专利号CN201920512793.3,公开了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紧凑,制作及安装成本低,对燃气发电机组的尾气进行连续两次的余热回收,可有效提高余热利用率。
[n0004] 该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现有的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余热回收效率低;2、现有的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隔热效果不明显。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
[n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开启进水管上的电磁阀,利用进水管将水体加入到外套筒内,开启负压风机带动气体流动,使套壳产生负压状态,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燃气发电机组尾气进入到内筒体内,利用螺旋吸热铜管快速吸收尾气内热量,并且将热量传递到外套筒内的水体中,对水体进行加热,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n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安装座和套壳,所述安装座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套壳,所述安装座的一侧通过定位板安装有负压风机;
[n0007] 所述套壳的输出口通过连接套连接内筒体,所述内筒体内顶部和内底部均等距离布设有螺旋吸热铜管,所述内筒体的外侧套设有外套筒,所述外套筒内部等距离布设有吸热铜板,所述外套筒的内表层设置有隔热层,所述内筒体的输出口通过螺钉安装有尾气输出管。
[n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负压风机位于套壳内,所述吸热铜板与螺旋吸热铜管焊接相连。
[n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套壳的顶部设置有检修盖,所述隔热层为陶瓷纤维材料制成。
[n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安装座的一侧焊接定位板,且定位板上设置有定位孔。
[n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套筒的顶部一端和底部一端分别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且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均设置有电磁阀。
[n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n0013] 1.本实用新型的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利用定位板固定在燃气发电机组尾气输出口上,并且利用定位孔快速安装定位螺栓,开启进水管上的电磁阀,利用进水管将水体加入到外套筒内,开启负压风机带动气体流动,使套壳产生负压状态,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燃气发电机组尾气进入到内筒体内,利用螺旋吸热铜管快速吸收尾气内热量,并且将热量传递到外套筒内的水体中,对水体进行加热。
[n0014] 2.本实用新型的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开启出水管上的电磁阀,便于将外套筒内的热水放出,隔热层为陶瓷纤维材料制成,隔热效果显著,避免水体热量散失过快。
[n0015]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n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n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的隔热层结构示意图。
[n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的负压风机结构示意图。
[n0019] 图中:1、出水管;2、电磁阀;3、尾气输出管;4、螺旋吸热铜管;5、吸热铜板;6、外套筒;7、进水管;8、套壳;9、安装座;10、定位孔;11、定位板;12、连接套;13、隔热层;14、负压风机;15、检修盖;16、内筒体。
[n0020]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n002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n002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用电器的型号仅供参考。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更换功能相同的不同型号用电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n0023]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安装座9和套壳8,所述安装座9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套壳8,所述安装座9的一侧通过定位板安装有负压风机14;
[n0024] 所述套壳8的输出口通过连接套12连接内筒体16,所述内筒体16内顶部和内底部均等距离布设有螺旋吸热铜管4,所述内筒体16的外侧套设有外套筒6,所述外套筒6内部等距离布设有吸热铜板5,所述外套筒6的内表层设置有隔热层13,所述内筒体16的输出口通过螺钉安装有尾气输出管3。
[n0025]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和3,开启进水管7上的电磁阀2,利用进水管7将水体加入到外套筒6内,开启负压风机14带动气体流动,使套壳8产生负压状态,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燃气发电机组尾气进入到内筒体16内,利用螺旋吸热铜管4快速吸收尾气内热量,并且将热量传递到外套筒6内的水体中,对水体进行加热。
[n0026] 其中,负压风机14位于套壳8内,所述吸热铜板5与螺旋吸热铜管4焊接相连。
[n0027]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利用螺旋吸热铜管4快速吸收尾气内热量,并且将热量传递到外套筒6内的水体中,对水体进行加热。
[n0028] 其中,套壳8的顶部设置有检修盖15,所述隔热层13为陶瓷纤维材料制成。
[n0029]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隔热层13为陶瓷纤维材料制成,隔热效果显著,避免水体热量散失过快。
[n0030] 其中,安装座9的一侧焊接定位板11,且定位板11上设置有定位孔10。
[n0031]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利用定位板11固定在燃气发电机组尾气输出口上,并且利用定位孔10快速安装定位螺栓。
[n0032] 其中,外套筒6的顶部一端和底部一端分别设置有进水管7和出水管1,且进水管7和出水管1上均设置有电磁阀2。
[n0033]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利用电磁阀2控制进水管7和出水管1的进出水。
[n003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出水管1、电磁阀2、尾气输出管3、螺旋吸热铜管4、吸热铜板5、外套筒6、进水管7、套壳8、安装座9、定位孔10、定位板11、连接套12、隔热层13、负压风机14、检修盖15、内筒体16,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在本装置空闲处,将上述中所有电器件,其指代动力元件、电器件以及适配的监控电脑和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具体连接手段,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器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在对电气控制做说明,工作时,利用定位板11固定在燃气发电机组尾气输出口上,并且利用定位孔10快速安装定位螺栓,开启进水管7上的电磁阀2,利用进水管7将水体加入到外套筒6内,开启负压风机14带动气体流动,使套壳8产生负压状态,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燃气发电机组尾气进入到内筒体16内,利用螺旋吸热铜管4快速吸收尾气内热量,并且将热量传递到外套筒6内的水体中,对水体进行加热,开启出水管1上的电磁阀2,便于将外套筒6内的热水放出,隔热层13为陶瓷纤维材料制成,隔热效果显著,避免水体热量散失过快。
[n0035]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n0036]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Claims (5)
[0001] 1.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安装座(9)和套壳(8),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9)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套壳(8),所述安装座(9)的一侧通过定位板安装有负压风机(14);
所述套壳(8)的输出口通过连接套(12)连接内筒体(16),所述内筒体(16)内顶部和内底部均等距离布设有螺旋吸热铜管(4),所述内筒体(16)的外侧套设有外套筒(6),所述外套筒(6)内部等距离布设有吸热铜板(5),所述外套筒(6)的内表层设置有隔热层(13),所述内筒体(16)的输出口通过螺钉安装有尾气输出管(3)。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风机(14)位于套壳(8)内,所述吸热铜板(5)与螺旋吸热铜管(4)焊接相连。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壳(8)的顶部设置有检修盖(15),所述隔热层(13)为陶瓷纤维材料制成。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9)的一侧焊接定位板(11),且定位板(11)上设置有定位孔(10)。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6)的顶部一端和底部一端分别设置有进水管(7)和出水管(1),且进水管(7)和出水管(1)上均设置有电磁阀(2)。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906462Y|2007-05-30|太阳能热发电装置
CN204513736U|2015-07-29|一种余热发电型燃气热水器
CN104279078B|2015-12-16|一种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
CN202325899U|2012-07-11|一种沼气发电机组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CN204140230U|2015-02-04|一种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
CN214333481U|2021-10-01|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
CN101561182B|2010-11-03|带发电装置的燃气壁挂炉
Takita et al.2011|Study of Methods to Enhanc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Micro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Generation Unit-Equipped with an Extended Expansion Linkage Engine and Reduction of Waste Energy
CN201416480Y|2010-03-03|一种高效发电机组
CN202361611U|2012-08-01|一种燃气采暖热水炉
CN201225205Y|2009-04-22|内燃机余热再利用装置
CN201321917Y|2009-10-07|丁烷-斯特林发电装置
RU2115868C1|1998-07-20|Геотерма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газовой турбиной
CN214045047U|2021-08-24|串联筒式励磁磁力制热系统
CN210462962U|2020-05-05|一种发电机余热利用生产蒸汽装置
CN210317517U|2020-04-14|用于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的设备
CN201196478Y|2009-02-18|带发电装置的燃气壁挂炉
CN213039365U|2021-04-23|一种低油耗预冷增压型柴油发电机组
CN207333019U|2018-05-08|一种热交换再利用的柴油发电机组
CN214406527U|2021-10-15|一种槽式太阳能导热油加热饱和水供蒸汽一体化系统
CN213392300U|2021-06-08|一种液化天然气冷能发电装置
CN212183328U|2020-12-18|一种水电站用发电机降温装置
CN213654932U|2021-07-09|一种基于天然气发电机的热电联供装置
CN213937769U|2021-08-10|一种冷却介质余热发电用循环装置
CN208605314U|2019-03-15|一种碟式光热耦合燃气斯特林发电系统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468283.6U|CN214333481U|2020-10-30|2020-10-30|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CN202022468283.6U| CN214333481U|2020-10-30|2020-10-30|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