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焙烧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包括炉体,炉体内设有上封板,上封板将炉体分隔为上焙烧层和下焙烧层,上封板上设有多个纵向分布的连通道;炉体上设有与上焙烧层连通的燃烧机;炉体的底部连通有进风单元;炉体的顶部上连通有竖向的进砂塔,进砂塔中设有多个竖向分布的分砂组,分砂组包括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第二倾斜面位于第一倾斜面的下方,同一分砂组中的第一倾斜面的底部朝向第二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的底部朝向下方的分砂组的第一倾斜面。本方案提高了废砂焙烧的效率。
公开号:CN214333384U
申请号:CN202023346282.0U
申请日:2020-12-31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熊帆;熊鹰;王德春;陈方旭;周高胜
申请人:Chongqing Changjiang River Moulding Material Group Co ltd;
IPC主号:F27B17-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焙烧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
[n0002] 焙烧炉是铸造废砂热法再生技术的主要设备,通过对废砂进行高温焙烧,使废砂表面的覆膜层脱落,实现废砂的再生回用。
[n0003] 现目前的焙烧炉上连接有进砂塔,进砂塔中通有热风,炽热空气对从进砂塔落下的废砂进行干燥、预热,使废砂落入炉体后即有较高的温度,废砂在炉体内被燃烧机加热时能使废砂温度快速升高至需要的温度,减少加热时间,有利于节省能源,提高焙烧的效率。
[n0004] 但是,进入到进砂塔中的废砂有可能聚集在一起,这样热风只能对聚集的废砂的表面进行加热、干燥,而聚集的内部的废砂不容易与热空气接触,从而不利于废砂的充分干燥预热,焙烧的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n0005]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以提高焙烧的效率。
[n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包括炉体,炉体内设有上封板,上封板将炉体分隔为上焙烧层和下焙烧层,上封板上设有多个纵向分布的连通道;炉体上设有与上焙烧层连通的燃烧机;炉体的底部连通有进风单元;炉体的顶部上连通有竖向的进砂塔,进砂塔中设有多个竖向分布的分砂组,分砂组包括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第二倾斜面位于第一倾斜面的下方,同一分砂组中的第一倾斜面的底部朝向第二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的底部朝向下方的分砂组的第一倾斜面。
[n0007] 采用本方案,大大提高了焙烧的效率,使得焙烧更加的高效,原因在于:
[n0008] 1、燃烧机对炉体内的上封板上的废砂直接进行加热,废砂的加热方式更加直接,从而使得废砂升温较快,焙烧效率较高。
[n0009] 2、炉体内的空气经过燃烧后变热,热空气从进砂塔中排出。同时废砂通过进砂塔进入到炉体内,热空气对从进砂塔中进入到炉体内的废砂提前进行预热,从而能够使得进入到炉体内的废砂具有较高的温度。另外,本方案中的废砂进入到进砂塔中,废砂在第一倾斜面上流动到第二倾斜面上,再从第二倾斜面上流入到下方的第一倾斜面上。废砂在从第一倾斜面流入到第二倾斜面上或者从第二倾斜面流入到第一倾斜面中时,会对废砂产生撞击,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聚集的废砂撞击分散开,有利于废砂充分与热气接触,使废砂受热均匀。另外,废砂在倾斜的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上流动,相比竖直掉落,延长了废砂的流动路径,从而大大地延缓了废砂落入炉体内的时长,有利于使废砂与热气长时间接触,使得废砂能够被充分的干燥预热。
[n0010] 由此,进砂塔进入到炉体内的废砂具有一定的温度,废砂在炉体内被燃烧机加热时能使废砂温度快速升高至需要的温度,减少加热时间,从而提高了焙烧的效率。
[n0011] 3、炉体内分为上焙烧层和下焙烧层两层,废砂分布在上焙烧层和下焙烧层上,相比只是堆积在单层上,能够减少每层的废砂的高度,从而使得废砂焙烧的效率较高。
[n0012] 4、进风单元用于从炉体的底部通入空气,通入的空气能够为燃烧机的燃烧提供氧气,保证燃烧机燃烧效果,从而保证了焙烧的效率。
[n0013] 5、上焙烧层中的废砂经过加热后会流向下焙烧层,下焙烧层中的废砂具有较高的温度,进风单元通入的空气先在下焙烧层与高温废砂进行接触、换热,空气的温度迅速升高,该炽热空气流向上焙烧层,能对上焙烧层的废砂进行预热,使废砂的温度升高,能够达到节能的效果,从而提高了焙烧的效率。
[n0014]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炉体的一侧设有上送砂装置,另一侧设有下送砂装置,上送砂装置和下送砂装置均包括封闭箱以及与封闭箱下端连通的送砂管;上送砂装置的封闭箱的上端与上焙烧层连通,上送砂装置的送砂管与下焙烧层连通;下送砂装置的封闭箱的上端与下焙烧层连通;上封板和炉体的底部均倾斜设置,上封板靠近上送砂装置的一端为低端,炉体的底部靠近下送砂装置的一端为低端。
[n0015] 由于上封板和炉体的底部均倾斜设置,这样上封板上的废砂和炉体底部的废砂也是具有一定的倾斜的角度,从而能够使得废砂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倾斜的方向自动流动。
[n0016] 上送砂装置用于将上焙烧层和下焙烧层连通,使得上焙烧层中的废砂通过上送砂装置向下焙烧层中流动,下送砂装置用于将下焙烧层和外界连通,使得下焙烧层中的废砂能够通过下送砂装置排出炉体。废砂在流动过程中需要经过上送砂装置和下送砂装置,因此上送砂装置和下送砂装置中均含有一定的废砂,废砂将封闭箱封堵,这样空气无法通过封闭箱流动,下焙烧层的空气流动时只能通过上封板向上焙烧层流动,从而限制了空气流动的路径,保证了有足够压力的空气流向上封板,使上焙烧层内的废砂能充分沸腾,沸腾的上焙烧层中的废砂之间的空隙较大,能够跟热空气充分接触,从而保证了焙烧的效率。
[n0017]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进砂塔的侧面上设有多个竖向分布的观察孔。由此,通过观察孔能够观察进砂塔中的进砂情况。
[n0018]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分砂组包括圆锥和两个斜板,圆锥位于两个斜板的上方,圆锥的尖端朝上,两个斜板成倒“八”字。由此,圆锥的斜面构成第一倾斜面,斜板的斜面形成第二倾斜面。
[n0019]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进砂塔的顶部上固定设有进料管和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竖直设置,最上方的圆锥固定连接在转轴的底部上,转轴的外侧壁上固定设有多个倾斜设置的冲击叶片,圆锥的外侧壁上设有砂腔,圆锥上设有多个撒砂通道,撒砂通道的两端分别位于砂腔和圆锥的底部上,多个撒砂通道围绕圆锥的轴线圆周分布;进料管的底部朝向冲击叶片和砂腔。由此,从进料管中流出的废砂对冲击叶片进行冲击,冲击叶片受到废砂的冲击带动转轴转动,同时废砂向下掉落到圆锥的砂腔中,砂腔中的废砂通过撒砂通道从圆锥的底部撒出。由于转轴处于转动的过程,因此转轴带动圆锥一同转动,这样转动的圆锥使得从圆锥底部撒出的废砂围绕圆锥的轴线转动,从而将废砂分散开,使得废砂撒到斜板上比较均匀、分散,废砂不会堆积,进一步能够使得进砂塔中的废砂受热均匀,保证焙烧的效率。
[n0020]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进砂塔的顶部上连接有出气管,进砂塔的顶部的上方转动连接有横轴,横轴的端部上固定连接有扇叶,扇叶位于出气管的顶部上,转轴的顶部上固定设有环形的齿条,横轴上固定设有齿轮,齿轮与齿条啮合,进料管上连通有敲击室,敲击室上滑动连接有敲击杆,敲击杆的一端位于敲击室内,敲击杆的另一端位于敲击室的外侧,敲击杆位于敲击室外侧的部位上固定设有从动杆,从动杆和横轴构成圆柱凸轮机构。由此,转轴转动时,转轴通过环形的齿条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横轴转动,同时从出气管中流出的气体吹动扇叶转动,扇叶带动横轴转动,这样横轴在转轴以及扇叶的双重驱动下发生转动,横轴更容易发生转动,横轴的转动速度较大。横轴转动时,横轴通过圆柱凸轮机构带动从动杆往复移动,从动杆带动敲击杆往复移动,敲击杆对敲击室内经过的废砂进行撞击,从而能够将粘连在一起的废砂撞击开,避免了废砂粘连在一起而体积较大,有利于废砂均匀受热,同时也能够避免废砂粘连在一起将撒砂通道堵住。另外,由于横轴的转动速度较快,故敲击杆的往复移动频率较快,从而能够对废砂进行有效的撞击,保证了撞击的效果。
[n0021]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炉体的侧面上设有多个检修门。检修门的设置,可将炉体打开,便于进入到炉体内进行检修。
[n0022] 图1为实施例1中进砂塔的正向剖视图。
[n0023] 图2为炉体的正向剖视图。
[n0024] 图3为实施例2中进砂塔的正向剖视图。
[n0025] 图4为挡板的俯视图。
[n0026] 图5为第一圆锥的立体图。
[n0027]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n0028]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支撑脚1、进砂塔2、第一斜板3、第二圆锥4、第二斜板5、进料管6、封板7、第一圆锥8、出气管9、连接杆10、扇叶11、横轴12、固定块13、从动杆14、敲击杆15、敲击室16、敲击腔17、转轴18、冲击叶片19、齿轮20、挡板21、砂腔22、撒砂通道23、炉体24、上封板25、进砂口27、上焙烧层28、下封板29、下焙烧层30、燃烧机31、上送砂装置32、下送砂装置33、送砂管34、检修门51。
[n0029] 实施例1
[n0030] 基本如附图1-图2所示: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包括炉体24,炉体24内设有将炉体24分隔为上焙烧层28和下焙烧层30的上封板25,炉体24的底部为下封板29,上封板25上设有多个纵向分布的连通道;炉体24上设有与上焙烧层28连通的燃烧机31;炉体24的左侧设有上送砂装置32,右侧设有下送砂装置33,上送砂装置32和下送砂装置33均包括封闭箱以及与封闭箱下端连通的送砂管34;上送砂装置32的封闭箱的上端与上焙烧层28连通,上送砂装置32的送砂管34与下焙烧层30连通;下送砂装置33的封闭箱的上端与下焙烧层30连通,下送砂装置33的送砂管34位于炉体24的外侧;送砂管34的底部设有气室,气室的上壁设有若干连通机构,连通机构包括罩盖和连通送砂管34与气室的内管,罩盖固定在气室的上壁并罩设在内管上,罩盖的侧壁上开有远离封闭箱一侧的出风口。炉体24的底部连通有进风单元。上封板25和炉体24的底部均倾斜设置,上封板25的左端为低端,炉体24的底部的右端为低端,从而使得上封板25上的废砂能够从右向左流动,下封板29上的废砂能够从左向右流动。炉体24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检修门51,检修门51铰接在炉体24的侧壁上,通过设置检修门51,便于对炉体24打开对其内部进行检修。
[n0031] 对于炉体24及其内部的具体结构及其连接方式、炉体24焙烧的具体原理在此均不再赘述,其均属于现有技术,具体可参见授权公告号为CN209124820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废砂焙烧系统。
[n0032] 本实施例中的炉体24的顶部上设有进砂口27,进砂口27上连接有如图1所述的进砂塔2,进砂塔2的右侧面上设有两个观察孔,进砂塔2的底部上焊接有支撑脚1,进砂塔2的顶部连通有进料管6,进料管6的内部设有封板7,封板7通过铰链转动连接在进料管6上,由此通过转动封板7,能够控制进料管6是否进料以及对进料量进行控制。封板7的转动可以为人工转动或者通过电机驱动。
[n0033] 进砂塔2中设有多个竖向分布的分砂组,分砂组包括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第二倾斜面位于第一倾斜面的下方,同一分砂组中的第一倾斜面的底部朝向第二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的底部朝向下方的分砂组的第一倾斜面。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分砂组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上方的分砂组包括第一圆锥8和两个第一斜板3,第一圆锥8位于两个第一斜板3的上方,下方的分砂组包括第二圆锥4和两个第二斜板5,第二圆锥4位于第二斜板5的上方,第一圆锥8和第二圆锥4的尖端均朝上,两个第一斜板3成倒“八”字,两个第二斜板5也成倒“八”字。其中第一圆锥8通过连接杆10固定在第一斜板3上,第一斜板3通过连接杆10固定在进砂塔2的内壁上,第二斜板5构成进砂塔2的底部,第二圆锥4通过连接杆10固定在第二斜板5上。进砂塔2的底部连接有进气管,进砂塔2的顶部上连接有两个出气管9。
[n0034]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参见授权公告号为CN209124820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废砂焙烧系统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对于相同之处,具体实施过程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区别在于:
[n0035] 启动燃烧机31,进风单元产生的空气经过下封板29向上流动到下焙烧层30中,并经过上封板25流动到上焙烧层28中,燃烧机31的火焰对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从进砂塔2向上排出。转动封板7,使进料管6打开,本方案中的废砂通过进料管6进入到进砂塔2中,废砂从第一圆锥8的侧面上流过,然后流到第一斜板3上,并沿第一斜板3流到第二圆锥4的侧面上,最终从第二圆锥4留到第二斜板5上,并从进砂塔2的底部流出。废砂在流动过程中,第一斜板3、第二圆锥4以及第二斜板5会对废砂产生撞击,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聚集的废砂撞击分散开,有利于废砂充分与热气接触,使废砂受热均匀,从而提高了焙烧的效率。另外,废砂的流动路径为倾斜的,相比竖直掉落,延长了废砂的流动路径,从而大大地延缓了废砂落入炉体内的时长,有利于使废砂与热气长时间接触,使得废砂能够被充分的干燥预热,从而提高了焙烧的效率。
[n0036] 实施例2
[n0037] 结合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进砂塔2的顶部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轴18,转轴18竖直设置,第一圆锥8和第一斜板3之间不通过连接杆10连接,第一圆锥8的顶端焊接固定连接在转轴18的底部上,转轴18的外侧壁上固定设有多个倾斜设置的冲击叶片19,结合图5所示,第一圆锥8的外侧壁上设有砂腔22,第一圆锥8上设有多个撒砂通道23,多个撒砂通道23围绕圆锥的轴线均匀圆周分布,撒砂通道23和第一圆锥8的斜面平行,撒砂通道23的两端分别位于砂腔22和第一圆锥8的底部上。进料管6的底部朝向冲击叶片19和砂腔22,这样从进料管6底部流出的废砂能够对冲击叶片19进行冲击和进入到第一圆锥8的砂腔22中。进砂塔2的顶部的上方焊接有固定块13,固定块13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横轴12,横轴12的端部上焊接固定连接有扇叶11,扇叶11位于出气管9的顶部上,转轴18的顶部上焊接固定设有环形的齿条,横轴12上通过平键固定设有齿轮20,齿轮20与齿条啮合,进料管6上连通有敲击室16,敲击室16的内部设有敲击腔17,敲击室16上横向滑动连接有敲击杆15,敲击杆15的右端位于敲击室16内,敲击杆15的左端位于敲击室16的外侧,敲击杆15的左端上焊接固定设有从动杆14,从动杆14和横轴12构成圆柱凸轮机构,具体的,横轴12上设有弯曲的滑槽,从动杆14的顶端焊接有位于滑槽内的凸块。结合图4所示,进砂塔2的内壁上焊接固定设有弧形的挡板21,挡板21位于第一圆锥8的底部并与第一圆锥8的底部相抵,挡板21的竖直方向的投影和第一斜板3的竖直方向的投影交错设置,本实施例中两个挡板21为前、后分布,两个第一斜板3为左、右分布。
[n0038] 使用时,通过进料管6向进砂塔2中加入废砂,废砂对冲击叶片19进行冲击而使转轴18转动,转轴18带动第一圆锥8转动,向下掉落的废砂进入到砂腔22中,废砂通过撒砂通道23从转动的第一圆锥8的底部撒出到第一斜板3上,从而将废砂分散开,使得废砂撒到第一斜板3上比较均匀、分散,进一步能够使得废砂受热均匀,有利于提高焙烧的效率。另外,从出气管9中流出的气体吹动扇叶11转动,扇叶11带动横轴12转动,同时转轴18转动时,转动通过环形的齿条和齿轮20的啮合带动横轴12转动,从而使得横轴12的转速加快,横轴12转动时,从动杆14的凸块在滑槽内滑动,从动杆14带动敲击杆15往复移动,敲击杆15对敲击室16内经过的废砂进行撞击,从而能够将粘连在一起的废砂撞击开,避免了废砂粘连在一起,有利于废砂均匀受热,提高焙烧的效率。容易理解,通过控制出气管9的出气量以及落入到冲击叶片19上的砂量,从而能够对转轴18的转速进行控制。
[n0039]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权利要求:
Claims (7)
[0001] 1.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包括炉体,炉体内设有上封板,所述上封板将炉体分隔为上焙烧层和下焙烧层,上封板上设有多个纵向分布的连通道;炉体上设有与上焙烧层连通的燃烧机;炉体的底部连通有进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顶部上连通有竖向的进砂塔,所述进砂塔中设有多个竖向分布的分砂组,所述分砂组包括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位于第一倾斜面的下方,同一分砂组中的第一倾斜面的底部朝向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底部朝向下方的分砂组的第一倾斜面。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一侧设有上送砂装置,另一侧设有下送砂装置,上送砂装置和下送砂装置均包括封闭箱以及与封闭箱下端连通的送砂管;上送砂装置的封闭箱的上端与上焙烧层连通,上送砂装置的送砂管与下焙烧层连通;下送砂装置的封闭箱的上端与下焙烧层连通;所述上封板和炉体的底部均倾斜设置,所述上封板靠近上送砂装置的一端为低端,所述炉体的底部靠近下送砂装置的一端为低端。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砂塔的侧面上设有多个竖向分布的观察孔。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砂组包括圆锥和两个斜板,所述圆锥位于两个斜板的上方,圆锥的尖端朝上,两个斜板成倒“八”字。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砂塔的顶部上固定设有进料管和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竖直设置,最上方的圆锥固定连接在转轴的底部上,转轴的外侧壁上固定设有多个倾斜设置的冲击叶片,所述圆锥的外侧壁上设有砂腔,圆锥上设有多个撒砂通道,撒砂通道的两端分别位于砂腔和圆锥的底部上,多个撒砂通道围绕圆锥的轴线圆周分布;所述进料管的底部朝向冲击叶片和砂腔。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砂塔的顶部上连接有出气管,所述进砂塔的顶部的上方转动连接有横轴,横轴的端部上固定连接有扇叶,扇叶位于出气管的顶部上,所述转轴的顶部上固定设有环形的齿条,所述横轴上固定设有齿轮,齿轮与齿条啮合,所述进料管上连通有敲击室,所述敲击室上滑动连接有敲击杆,敲击杆的一端位于敲击室内,敲击杆的另一端位于敲击室的外侧,所述敲击杆位于敲击室外侧的部位上固定设有从动杆,从动杆和横轴构成圆柱凸轮机构。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侧面上设有多个检修门。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06518140U|2017-09-26|生物质燃料烤烟专用炉
CN214333384U|2021-10-01|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
CN106678778B|2018-08-10|一种高效旋风环保锅炉
CN209131396U|2019-07-19|一种焙烧炉
CN103062893B|2016-02-17|煤粉燃烧热水炉
CN112857048A|2021-05-28|一种炉窑加料方法与机构
CN206069712U|2017-04-05|活性石灰套筒竖窑
CN206207429U|2017-05-31|一种垃圾的进料烘干搅碎分散式燃烧装置
CN207210270U|2018-04-10|新型环保节能型珍珠岩膨胀设备
CN207418612U|2018-05-29|带有可调节喷火装置的新型珍珠岩膨胀炉
CN208635562U|2019-03-22|卧式双螺带滚筒式电阻炉
CN207298914U|2018-05-01|一种涡流旋燃式生物质燃料锅炉
CN205576025U|2016-09-14|一种沥青两用加热设备
CN205957195U|2017-02-15|一种具有水冷与自动清灰装置的新型卧式气化炉
CN207313444U|2018-05-04|新型珍珠岩膨胀设备
CN206989219U|2018-02-09|污泥中温热解炉装置
CN207062731U|2018-03-02|热风循环加热装置
CN105234339B|2017-09-05|一种环保型生物质颗粒锻造炉
CN109489030B|2020-05-19|一种烟草调制生物质颗粒燃烧机
CN206709109U|2017-12-05|设有阻燃器的酵母生产用节能加热锅炉装置
CN207203747U|2018-04-10|用于珍珠岩膨胀加工的新型微尘颗粒废料回收设备
CN207831327U|2018-09-07|一种蒸汽锅炉
CN203163227U|2013-08-28|煤粉燃烧热水炉
CN206207486U|2017-05-31|燃烧炉
CN112815696A|2021-05-18|卧式炉强制供风系统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3346282.0U|CN214333384U|2020-12-31|2020-12-31|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CN202023346282.0U| CN214333384U|2020-12-31|2020-12-31|一种卧式焙烧炉的高效焙烧系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