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底座和载料组件;底座:表面一侧设有烟囱,所述烟囱的侧面底部连接有排烟管;载料组件:包括支板、安装轴、载筒和进料口,所述支板固定连接在底座的表面一侧,所述安装轴贯穿支板的侧面,所述载筒的一端中部固定连接在安装轴的一端,所述进料口设于载筒的另一端,且载筒上设有传送组件,支板上设有转动组件,还包括控制开关组,所述控制开关组设于底座的表面,控制开关组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本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可实现高温烟气的回收再利用,实现对燃料的干燥和预热,减少了热能的损失,提高了锅炉效率,实用性较强。
公开号:CN214333260U
申请号:CN202022708756.5U
申请日:2020-11-21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马潇涵
申请人:Shaanxi Jinghe Thermal Power Co ltd;
IPC主号:F26B11-04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n0002] 火电厂是利用可燃物(例如煤)作为燃料生产电能的工厂,它的基本生产过程是:燃料在燃烧时加热水生成蒸汽,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成热能,蒸汽压力推动汽轮机旋转,热能转换成机械能,然后汽轮机带动发电机旋转,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现有的大多企业一般是将高温烟气经过一定程度的净化和冷却后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热能的大量损失,继而导致锅炉效率降低。
[n0003]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可实现高温烟气的回收再利用,实现对燃料的干燥和预热,减少了热能的损失,提高了锅炉效率,实用性较强,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n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底座和载料组件;
[n0005] 底座:表面一侧设有烟囱,所述烟囱的侧面底部连接有排烟管;
[n0006] 载料组件:包括支板、安装轴、载筒和进料口,所述支板固定连接在底座的表面一侧,所述安装轴贯穿支板的侧面,所述载筒的一端中部固定连接在安装轴的一端,所述进料口设于载筒的另一端,且载筒上设有传送组件,支板上设有转动组件;
[n0007] 其中:还包括控制开关组,所述控制开关组设于底座的表面,控制开关组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
[n0008] 进一步的,还包括除尘器、脱硫装置、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除尘器和脱硫装置依次设于底座的表面上,且烟囱的顶部与除尘器的底部之间通过第一管道连通,除尘器的顶部和脱硫装置的顶部之间通过第二管道连通,除尘器和脱硫装置可实现对高温烟气的除尘和脱硫,降低烟气中含有的有害污染物质。
[n0009] 进一步的,还包括排气组件,所述排气组件包括导气管、分气槽、安装框和导流板,所述导气管的一端与脱硫装置的底部连通,所述分气槽的底部与导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安装框设于分气槽的表面,所述导流板均匀设竖直于安装框的内侧,且分气槽与载筒对应,排气组件可在对烟气进行脱硫后,通过导气管进入分气槽内,通过导流板可排出,实现对载筒内的燃料进行预热干燥。
[n0010]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侧板、第一电机、主齿轮和副齿轮,所述侧板设于支板的侧面,所述第一电机设于侧板的表面,所述主齿轮固定套接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副齿轮固定套接在安装轴的一端且与主齿轮啮合,第一电机的输入端与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电连接,转动组件可利用第一电机的转动带动主齿轮转动,主齿轮通过与副齿轮的啮合,可实现安装轴的转动,继而带动载筒转动,实现载筒内燃料的翻转,使燃料均匀受热。
[n0011] 进一步的,所述传送组件包括转轴、螺旋片、架板和第二电机,所述转轴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载筒的一端侧面,所述螺旋片设于转轴上,所述架板设于载筒的侧面,所述第二电机设于架板上,且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转轴上位于载筒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入端与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电连接,传送组件可利用第二电机的转动带动转轴转动,继而带动螺旋片转动,可在对燃料进行预热和干燥后,利用螺旋片的转动,将燃料排出。
[n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具有以下好处:
[n0013] 1、本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的排气组件可在对烟气进行脱硫后,通过导气管进入分气槽内,通过导流板可排出,实现对载筒内的燃料进行预热干燥,导流板可为气体的流动提供导向,避免高温气体四散。
[n0014] 2、本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的转动组件可利用第一电机的转动带动主齿轮转动,主齿轮通过与副齿轮的啮合,可实现安装轴的转动,继而带动载筒转动,实现载筒内燃料的翻转,使燃料均匀受热。
[n0015] 3、本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的传送组件可利用第二电机的转动带动转轴转动,继而带动螺旋片转动,可在对燃料进行预热和干燥后,利用螺旋片的转动,将燃料排出。
[n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n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n0018] 图中:1底座、11控制开关组、2烟囱、21排烟管、22除尘器、 23脱硫装置、24第一管道、25第二管道、3排气组件、31导气管、 32分气槽、33安装框、34导流板、4载料组件、41支板、42安装轴、 43载筒、44进料口、5转动组件、51侧板、52第一电机、53主齿轮、 54副齿轮、6传送组件、61转轴、62螺旋片、63架板、64第二电机。
[n0019]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n0020]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底座1和载料组件4;
[n0021] 底座1:表面一侧设有烟囱2,烟囱2的侧面底部连接有排烟管 21;
[n0022] 载料组件4:包括支板41、安装轴42、载筒43和进料口44,支板41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表面一侧,安装轴42贯穿支板41的侧面,载筒43的一端中部固定连接在安装轴42的一端,进料口44设于载筒43的另一端,且载筒43上设有传送组件6,传送组件6包括转轴 61、螺旋片62、架板63和第二电机64,转轴6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载筒43的一端侧面,螺旋片62设于转轴61上,架板63设于载筒 43的侧面,第二电机64设于架板63上,且第二电机64的输出轴与转轴61上位于载筒43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电机64的输入端与控制开关组11的输出端电连接,支板41上设有转动组件5,转动组件5包括侧板51、第一电机52、主齿轮53和副齿轮54,侧板51 设于支板41的侧面,第一电机52设于侧板51的表面,主齿轮53固定套接在第一电机52的输出轴上,副齿轮54固定套接在安装轴42 的一端且与主齿轮53啮合,第一电机52的输入端与控制开关组11 的输出端电连接;
[n0023] 其中:还包括控制开关组11,控制开关组11设于底座1的表面,控制开关组11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
[n0024] 其中:还包括除尘器22、脱硫装置23、第一管道24和第二管道 25,除尘器22和脱硫装置23依次设于底座1的表面上,且烟囱2的顶部与除尘器22的底部之间通过第一管道24连通,除尘器22的顶部和脱硫装置23的顶部之间通过第二管道25连通;还包括排气组件 3,排气组件3包括导气管31、分气槽32、安装框33和导流板34,导气管31的一端与脱硫装置23的底部连通,分气槽32的底部与导气管31的另一端连接,安装框33设于分气槽32的表面,导流板34 均匀竖直设于安装框33的内侧,且分气槽32与载筒43对应。
[n0025] 转动组件5可利用第一电机52的转动带动主齿轮53转动,主齿轮53通过与副齿轮54的啮合,可实现安装轴42的转动,继而带动载筒43转动,实现载筒43内燃料的翻转,使燃料均匀受热。
[n0026] 在使用时:
[n0027] 首先,高温烟气经过排烟管21进入烟囱2内,经过第一管道24 进入除尘器22内,在经过第二管道25进入脱硫装置23内,其次,通过导气管31进入分气槽32内,通过导流板34可排出,同时,利用第一电机52的转动带动主齿轮53转动,主齿轮53通过与副齿轮 54的啮合,可实现安装轴42的转动,继而带动载筒43转动,实现载筒43内燃料的翻转,使燃料均匀受热,在燃料预热干燥完毕后,可利用第二电机64的转动带动转轴61转动,继而带动螺旋片62转动,可在对燃料进行预热和干燥后,利用螺旋片62的转动,将燃料排出载筒43。
[n0028]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控制开关组11上设有与第一电机52和第二电机64对应的控制按钮,第一电机52和第二电机 64则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自由配置。控制开关组控制第一电机52和第二电机64工作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方法。
[n0029]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Claims (5)
[0001] 1.一种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和载料组件(4);
底座(1):表面一侧设有烟囱(2),所述烟囱(2)的侧面底部连接有排烟管(21);
载料组件(4):包括支板(41)、安装轴(42)、载筒(43)和进料口(44),所述支板(41)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表面一侧,所述安装轴(42)贯穿支板(41)的侧面,所述载筒(43)的一端中部固定连接在安装轴(42)的一端,所述进料口(44)设于载筒(43)的另一端,且载筒(43)上设有传送组件(6),支板(41)上设有转动组件(5);
其中:还包括控制开关组(11),所述控制开关组(11)设于底座(1)的表面,控制开关组(11)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除尘器(22)、脱硫装置(23)、第一管道(24)和第二管道(25),所述除尘器(22)和脱硫装置(23)依次设于底座(1)的表面上,且烟囱(2)的顶部与除尘器(22)的底部之间通过第一管道(24)连通,除尘器(22)的顶部和脱硫装置(23)的顶部之间通过第二管道(25)连通。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组件(3),所述排气组件(3)包括导气管(31)、分气槽(32)、安装框(33)和导流板(34),所述导气管(31)的一端与脱硫装置(23)的底部连通,所述分气槽(32)的底部与导气管(3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安装框(33)设于分气槽(32)的表面,所述导流板(34)均匀竖直设于安装框(33)的内侧,且分气槽(32)与载筒(43)对应。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5)包括侧板(51)、第一电机(52)、主齿轮(53)和副齿轮(54),所述侧板(51)设于支板(41)的侧面,所述第一电机(52)设于侧板(51)的表面,所述主齿轮(53)固定套接在第一电机(52)的输出轴上,所述副齿轮(54)固定套接在安装轴(42)的一端且与主齿轮(53)啮合,第一电机(52)的输入端与控制开关组(11)的输出端电连接。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组件(6)包括转轴(61)、螺旋片(62)、架板(63)和第二电机(64),所述转轴(6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载筒(43)的一端侧面,所述螺旋片(62)设于转轴(61)上,所述架板(63)设于载筒(43)的侧面,所述第二电机(64)设于架板(63)上,且第二电机(64)的输出轴与转轴(61)上位于载筒(43)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电机(64)的输入端与控制开关组(11)的输出端电连接。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102656406A|2012-09-05|气化系统
CN203011206U|2013-06-19|一种采用锅炉尾气预加热水的装置
CN105888822A|2016-08-24|一种太阳能驱动生物质气化分布式能源系统
CN214333260U|2021-10-01|一种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AU2021101515A4|2021-05-13|Thermophtovoltatic cell system for waste heat utilization
CN203784910U|2014-08-20|一种节能生物质锅炉
CN202928202U|2013-05-08|余热回收式分布式能源与城市干渠污水源热泵耦合系统
CN103344036B|2015-11-25|沼气锅炉燃烧系统
CN211339405U|2020-08-25|一种火电厂等离子热解气化系统
CN209706022U|2019-11-29|一种节能环保锅炉
CN106540499A|2017-03-29|一种锅炉烟气多级过滤系统
CN209735332U|2019-12-06|一种环保型生物质发电设备
CN202927940U|2013-05-08|余热回收式分布式能源与海水源热泵耦合系统
CN206131722U|2017-04-26|一种带有发电装置的工业炉
CN202201784U|2012-04-25|环保资源化污泥处理系统
CN209885558U|2020-01-03|一种生物质锅炉脱硝装置
CN102997316A|2013-03-27|余热回收式分布式能源与海水源热泵耦合系统
CN213872756U|2021-08-03|一种火电厂裕电和高温炉烟双热源干燥褐煤综合系统
CN213834529U|2021-07-30|一种水制氢锅炉辅助燃烧节能设备
CN213569550U|2021-06-29|一种用于生产活性炭和蒸汽的炭化活化双功能同体炉
CN214119984U|2021-09-03|一种环形加热炉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发电装置
CN213928480U|2021-08-10|一种环形加热炉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发电装置
CN202769638U|2013-03-06|一种锅炉尾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14223791U|2021-09-17|一种新型在大型窑炉上的节能装置
CN202928196U|2013-05-08|余热回收式分布式能源与污水源热泵耦合系统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708756.5U|CN214333260U|2020-11-21|2020-11-21|一种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CN202022708756.5U| CN214333260U|2020-11-21|2020-11-21|一种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