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涉及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包括蓄能装置、冷热源设备、循环泵、回水端、出水端和阀门;回水端从二次网回水后设有两个第一支管路,一个第一支管路上设有第三阀门,另一个通过第二阀门与蓄能装置连接,然后一起连接到循环泵上,从循环泵流出后设有两个第二支管路,一个第二支管路通过第五阀门连接到冷热源设备上,然后连接到出水管路上,另一个通过第四阀门连接到出水管路上,出水管路上设两个第三支管路,一个第三支管路通过第一阀门连接到蓄能装置上,另一个连接出水端。本实用新型的四套系统用一套水泵即可完成,节省了循环水泵和管路的数量,布置上合理美观,大大地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投资和综合能效。
公开号:CN214332909U
申请号:CN202120196012.1U
申请日:2021-01-25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丁士娜;马智强;张伟伟;张龙;刘伟杰;曹广真
申请人:Shandong Lichong Energy Co ltd;
IPC主号:F24F5-00
专利说明:
[n0001] 技术领域
[n0002]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
[n000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电能的需求不断的增长,使电网容量不断扩大,用电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得各大电网的峰谷差日趋增大。总体来说,各大电网的峰谷差日趋增大,电网的调峰能力和客观上的调峰需要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电网调峰需求对于应对日趋严重的调峰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n0004] 电蓄能技术是转移高峰电力、开发低谷用电,优化资源配置,保持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电蓄能系统就是将晚间用电低谷时的电能蓄积起来,留到白天再用。电蓄能技术冬、夏季均可使用--在夏季,电蓄能主机可利用晚间电能制冰或制冷水,白天可利用冰升温和熔化时吸热给室内制冷;而在冬季,电蓄能主机可利用晚间电能制热水,使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起来,白天通过热水的管网循环为每个房间供暖。
[n0005] 目前现有的蓄能+直供+放能系统为两套循环水泵或是两套完全分开的系统,这种结构的系统增加了机房内的管道数量,增加了系统的初投资及运行成本,机房整体的美观程度降低,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综合能效,不利于低谷电蓄能的推广使用。
[n0006]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用一套循环水泵可完成,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初期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n0007]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包括蓄能装置、冷热源设备、循环泵、回水端、出水端和电动阀门;所述回水端从二次网回水后设有两个第一支管路,一个第一支管路通过第二阀门与蓄能装置连接,另一个第一支管路上设有第三阀门,从所述第三阀门流出后和从所述蓄能装置流出后的所述第一支管路均连接到所述循环泵上,从所述循环泵流出后设有两个第二支管路,其中一个第二支管路通过第五阀门连接到所述冷热源设备上,从所述冷热源设备流出后连接到出水管路上,另一个第二支管路通过第四阀门连接到出水管路上,所述出水管路上设两个第三支管路,其中一个第三支管路连接到出水端,另一个第三支管路通过第一阀门连接到所述蓄能装置上。
[n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支管路的水从所述冷热源设备流出后通过第六阀门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支管路汇合到所述出水管路上。
[n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开启,同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四阀门关闭的工况组成冷热源直供系统,冷热源直供系统依次连接回水端、循环泵、冷热源设备和出水端,出水端再通过二次网与回水端循环,实现冷热源设备对二次网供能。
[n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开启,同时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关闭的工况组成蓄能系统,蓄能系统依次连接蓄能装置、循环泵和冷热源设备,从冷热源设备出来后连接到蓄能装置上进行循环,实现对蓄能装置的蓄能作用。
[n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阀门、第三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开启,同时第二阀门和第四阀门关闭的工况组成边蓄边供系统,边蓄边供系统依次连接回水端、循环泵、冷热源设备和出水端,同时冷热源设备与蓄能装置连通,蓄能装置又通过循环泵连通到冷热源设备上,同时实现边蓄边供。
[n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阀门和第四阀门开启,同时第一阀门、第三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关闭的工况组成蓄能体放能系统,蓄能体放能系统依次连接回水端、蓄能装置、循环泵和出水端,出水端再通过二次网与回水端循环,实现蓄能装置对二次网供能。
[n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包括直供、放能、边蓄边供和蓄能这四套系统,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布局和对阀门的控制,四套系统用一套水泵即可完成,节省了循环水泵,降低了管路的数量,布置上合理美观,大大地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投资和综合能效。
[n0014]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n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n0016] 图中:1.回水端,2.出水端,3.第一支管路,4.第二支管路,5.第三支管路,6.冷热源设备,7.蓄能装置,8.循环泵,9.出水管路,V1.第一阀门,V2,第二阀门,V3第三阀门,V4.第四阀门,V5.第五阀门,V6.第六阀门。
[n0017]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n001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n0019] 为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n0020]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共包括冷热源直供系统、蓄能系统、蓄能体放能系统和边蓄边供系统这四种工况,硬件设备包括蓄能装置7、冷热源设备6、循环泵8、回水端1、出水端2和6个电动阀门,回水端1和出水端2通过用户端的二次网连通循环起来;
[n0021] 回水端1从二次网回水后设有两个第一支管路3,一个第一支管路3通过第二阀门V2与蓄能装置7连接,另一个第一支管路3上设有第三阀门V3,从第三阀门V3流出后和从蓄能装置7流出后的第一支管路3均连接到循环泵8上,从循环泵8流出后设有两个第二支管路4,其中一个第二支管路4通过第五阀门V5连接到冷热源设备6上,从冷热源设备6流出后连接到出水管路9上,另一个第二支管路4通过第四阀门V4连接到出水管路9上,出水管路9上设两个第三支管路5,其中一个第三支管路5连接到出水2端,另一个第三支管路5通过第一阀门V1连接到蓄能装置7上。
[n0022] 第二支管路4的水从冷热源设备6流出后通过第六阀门V6与另一个第二支管路4汇合到出水管路9上,在蓄能装置7进行蓄能和放能时用以防止从蓄能装置7倒回到冷热源设备6。
[n0023] 冷源设备有冷水机组、风冷模块、地缘热泵等;
[n0024] 热源设备有热泵机组、电锅炉等;
[n0025] 蓄能装置包括蓄冷装置、蓄热装置;蓄冷装置包括水蓄冷、冰蓄冷、冰水化合物等;蓄热包括、高温蓄、低温蓄。
[n0026] 冷热源设备6能够提供恒温、恒流、恒压的冷冻水及高温水,在冷热源设备6的运行过程中,可以先将一定量的水注入机器的内部水箱,通过冷热源设备将水冷却或提温后,再由系统的循环水泵将冷冻水及高温水注入需要用能方进行冷热交换,将交换后的水再送至冷热源设备进行冷却或升温,再次送到用能方进行冷热交换,如此循环换热,完成对用能方的供冷或供热。
[n0027] 以下表1为系统各工况状态与阀门开启关闭情况对比。
[n0028] 表1
[n0029]
[n0030] 如表1所示,当第三阀门V3、第五阀门V5和第六阀门V6开启,同时第一阀门V1、第二阀门V2和第四阀门V4关闭的工况时组成冷热源直供系统,冷热源直供系统依次连接回水端1、循环泵8、冷热源设备6和出水端2,出水端2再通过二次网与回水端1循环,实现冷热源设备6对二次网供能。
[n0031] 当第一阀门V1、第五阀门V5和第六阀门V6开启,同时第二阀门V2、第三阀门V3和第四阀门V4关闭的工况时组成蓄能系统,蓄能系统依次连接蓄能装置7、循环泵8和冷热源设备6,从冷热源设备6出来后连接到蓄能装置7上进行循环,实现对蓄能装置7的蓄能作用。
[n0032] 当第一阀门V1、第三阀门V3、第五阀门V5和第六阀门V6开启,同时第二阀门V2和第四阀门V4关闭的工况时组成边蓄边供系统,边蓄边供系统依次连接回水端1、循环泵8、冷热源设备6和出水端2,同时冷热源设备6与蓄能装置7连通,蓄能装置7又通过循环泵8连通到冷热源设备6上,同时实现边蓄边供。
[n0033] 当第二阀门V2和第四阀门V4开启,同时第一阀门V1、第三阀门V3、第五阀门V5和第六阀门V6关闭的工况时组成蓄能体放能系统,蓄能体放能系统依次连接回水端1、蓄能装置7、循环泵8和出水端2,出水端2再通过二次网与回水端1循环,实现蓄能装置7对二次网供能。
[n0034] 第一阀门V1、第二阀门V2、第三阀门V3、第四阀门V4、第五阀门V5和第六阀门V6均是电动阀门,第一阀门V1、第二阀门V2和第三阀门V3为流量型电动阀门,第四阀门V4、第五阀门V5和第六阀门V6为开关型阀门。
[n0035] 本实用新型为冷热源直供、蓄能体放能、边蓄边供及蓄能这四套系统,四套系统用一套水泵方可完成,既节省了循环水泵、管路的数量,机房的水管路越少机房规划、布置越合理越美观,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投入及综合能效。
权利要求:
Claims (7)
[0001] 1.一种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能装置、冷热源设备、循环泵、回水端、出水端和电动阀门;
所述回水端从二次网回水后设有两个第一支管路,一个第一支管路通过第二阀门与蓄能装置连接,另一个第一支管路上设有第三阀门,从所述第三阀门流出后和从所述蓄能装置流出后的所述第一支管路均连接到所述循环泵上,从所述循环泵流出后设有两个第二支管路,其中一个第二支管路通过第五阀门连接到所述冷热源设备上,从所述冷热源设备流出后连接到出水管路上,另一个第二支管路通过第四阀门连接到出水管路上,所述出水管路上设两个第三支管路,其中一个第三支管路连接到出水端,另一个第三支管路通过第一阀门连接到所述蓄能装置上。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管路的水从所述冷热源设备流出后通过第六阀门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支管路汇合到所述出水管路上。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开启,同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四阀门关闭的工况组成冷热源直供系统,冷热源直供系统依次连接回水端、循环泵、冷热源设备和出水端,出水端再通过二次网与回水端循环,实现冷热源设备对二次网供能。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开启,同时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关闭的工况组成蓄能系统,蓄能系统依次连接蓄能装置、循环泵和冷热源设备,从冷热源设备出来后连接到蓄能装置上进行循环,实现对蓄能装置的蓄能作用。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第三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开启,同时第二阀门和第四阀门关闭的工况组成边蓄边供系统,边蓄边供系统依次连接回水端、循环泵、冷热源设备和出水端,同时冷热源设备与蓄能装置连通,蓄能装置又通过循环泵连通到冷热源设备上,同时实现边蓄边供。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和第四阀门开启,同时第一阀门、第三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关闭的工况组成蓄能体放能系统,蓄能体放能系统依次连接回水端、蓄能装置、循环泵和出水端,出水端再通过二次网与回水端循环,实现蓄能装置对二次网供能。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一种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均是电动阀门,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为流量型电动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为开关型阀门。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03460658U|2014-03-05|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06594929A|2017-04-26|一种冰蓄冷中央空调系统及优化控制方法
CN201066214Y|2008-05-28|复合能源驱动复合机
CN203744446U|2014-07-30|一种防串水的水蓄冷系统
CN214332909U|2021-10-01|一种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
CN102345910B|2013-12-25|一种间接蓄冷的水蓄冷空调系统
CN201772579U|2011-03-23|一种间接蓄冷的水蓄冷空调装置
CN109520053A|2019-03-26|一种室内空气调节及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CN203336754U|2013-12-11|分布式能源与蓄冰空调组网运行系统
CN210373910U|2020-04-21|大型夏季蓄冷冬季蓄热的冷热源系统
CN208720567U|2019-04-09|双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及蓄能空调系统
CN201662278U|2010-12-01|一种提高三联供系统能源利用效率的装置
CN110762664A|2020-02-07|一种基于pvt结合跨季节蓄热和露点蒸发冷却的装置、空调
CN110307668A|2019-10-08|一种基于吸收式技术的核能冷热联供系统
CN110220253A|2019-09-10|一种蓄冷式中央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4555419U|2015-08-12|空调系统
CN203432006U|2014-02-12|蓄冷组合供冷的空调系统
CN201100782Y|2008-08-13|储能器与热泵组合装置
CN103363606B|2016-03-02|具有液位平衡机构的多冷源蓄冰空调系统
CN214038731U|2021-08-24|一种空调系统
CN203478474U|2014-03-12|可实现多冷源协同工作的蓄冰空调系统
CN203323455U|2013-12-04|全热回收多循环多用空调机组
CN103353151B|2016-06-29|可实现lng冷能回收利用的蓄冰空调系统
CN210801688U|2020-06-19|热泵机组耦合水储能供能系统
CN208277881U|2018-12-25|一种为充电动力电池提供预热和冷却的充电站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196012.1U|CN214332909U|2021-01-25|2021-01-25|一种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CN202120196012.1U| CN214332909U|2021-01-25|2021-01-25|一种利用低谷电蓄能系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