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炬,包括连通于燃气源的燃气管,燃气管的管道末端沿水平平面环绕形成一出火圈,出火圈上具有多个火孔,火孔倾斜向上且朝向出火圈内侧设置,火孔的轴线相交于出火圈上方的一点。该火炬利用环形出火圈上的火孔,将燃气喷出并汇聚于一点,从而能够相互抵消一部分速度,使其燃烧时产生的火焰更加饱满、美观,同时,由多个燃气流汇聚而成的火焰也更加稳定。
公开号:CN214332702U
申请号:CN202120062294.6U
申请日:2021-01-11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杨杰;陈迪龙;傅峻涛;俞瑜
申请人: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IPC主号:F23D14-38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炬。
[n0002] 现有技术中,手持火炬是应用于各种运动会、活动庆典等场合的一种常用设备,例如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火炬传递作为此类活动的一个万众瞩目的重要环节,具有非凡的意义。在火炬燃烧时,会遭遇大风、大雨等突发情况,影响火炬的燃烧。为了保护火炬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不会熄灭,现有技术中增加了多种防风、防水、复燃的结构,降低了火炬熄灭的概率。
[n0003] 但在此基础上,火炬的燃烧效果并不稳定,火焰会偏离火炬主体或时大时小,产生的火焰也不够饱满、美观,降低了火炬传递的严肃性,观众也不能获得很好的观赏体验。
[n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火炬的火焰不稳定、不饱满的缺陷,提供一种火炬。
[n0005]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n0006] 一种火炬,包括连通于燃气源的燃气管,所述燃气管的管道末端沿水平平面环绕形成一出火圈,所述出火圈上具有多个火孔,所述火孔倾斜向上且朝向所述出火圈内侧设置,所述火孔的轴线相交于所述出火圈上方的一点。
[n0007]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燃气流从火孔喷出后汇聚于一点,其速度的水平分量可以相互抵消,具有使燃气流动速度降低的效果,从而使火焰更加稳定且饱满美观,并且无需设置额外的结构。
[n0008] 较佳地,所述火孔轴线的交点位于所述出火圈的中轴线上。
[n0009]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抵消燃气气流速度的水平分量,达到更好的减速效果。
[n0010] 较佳地,所述火孔轴线的交点到所述出火圈中心处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出火圈的半径。
[n0011]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燃气气流速度的水平分量大于竖直分量,从而使其大部分速度能够相互抵消。
[n0012] 较佳地,所述出火圈上方设有由金属制成的出火网,所述火孔中流出的燃气流经所述出火网的网孔,所述出火网位于所述火孔轴线的交点上方。
[n0013]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燃气在交汇后从出火网的网孔中穿出,从而使火炬的火焰更加均匀美观。
[n0014] 较佳地,所述出火网下方设有扰流柱,所述扰流柱与所述出火网相连,所述扰流柱向下延伸至所述火孔轴线的交点处。
[n0015]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交汇的燃气流围绕扰流柱流动,从而有更好的减速效果。
[n0016] 较佳地,所述扰流柱向下延伸至所述火孔轴线的交点下方。
[n0017]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扰流柱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能够对气流的边缘部分也起到扰流作用,得到更好的扰流效果。
[n0018] 较佳地,所述出火网在所述出火圈沿竖直方向的投影部分不开设网孔。
[n0019]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有效防止雨水下落时不会穿过出火网直接滴落至出火圈的火孔上。
[n0020] 较佳地,所述出火网的开孔率大于60%。
[n0021]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保证火焰通过出火网时有足够的截面积,从而使火焰均匀。
[n0022] 较佳地,多个所述火孔在所述出火圈上均匀分布。
[n0023]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火孔喷出的燃气气流能够更加均匀的发生汇聚,以保证更好的减速效果,同时使火焰更加集中于中心轴线、更加饱满美观。
[n0024] 较佳地,所述火炬还包括连通于燃气源的预热管,所述预热管位于所述出火圈的上方,且所述预热管位于所有所述火孔轴线自所述火孔至其交点中间段的外侧。
[n0025]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利用火焰对燃气进行预热,使其达到适合完全燃烧的温度,提高火炬整体的燃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n0026]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火炬利用环形出火圈上的火孔,将燃气喷出并汇聚于一点,从而能够相互抵消一部分速度,使其燃烧时产生的火焰更加饱满、美观,同时,由多个燃气流汇聚而成的火焰也更加稳定。
[n0027]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燃烧部的结构示意图。
[n0028]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出火圈的结构示意图。
[n0029]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金属网的开孔布置图(俯视图)。
[n0030]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火炬的整体示意图(隐藏外壳)。
[n0031]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火炬的整体示意图。
[n0032]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预热管的布置示意图。
[n0033] 附图标记说明:
[n0034] 火炬100
[n0035] 出火圈1
[n0036] 火孔2
[n0037] 金属网3
[n0038] 扰流柱4
[n0039] 燃气罐5
[n0040] 预热管6
[n0041] 燃气流向A
[n0042] 下面举两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n0043] 实施例1
[n0044]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火炬100,其外部具有外壳,火炬100的内部下方设置有燃气罐5,内部上方为燃烧部,即火炬100的主体。燃烧部包括一连通于燃气罐5的燃气管,燃气管的管道末端沿水平平面环绕形成出火圈1,出火圈1上具有均匀分布的多个火孔2,火孔2倾斜向上且朝向出火圈1内侧设置,火孔2的轴线相交于出火圈1上方位于中轴线上的一点。火孔2的轴线交点到出火圈1中心处的距离小于等于出火圈1的半径。
[n0045]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燃气管一段连通至燃气罐5,另一端弯曲环绕形成出火圈1,出火圈1所在平面按照火炬的火焰形状需求设置,本实施例中出火圈1所在平面为水平面。在出火圈1内侧靠上的部分设置有火孔2,所有火孔2的轴线相交于出火圈1上方位于中轴线上的一点。对应地,从火孔2喷出的燃气形成的气流将会在该点汇聚,导致该点的燃气流入量最大;又因为所有燃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将会互相抵消,因此该点燃气的流出速度最小。当燃气被点燃时,由于该点的燃气输入量最大,流出速度最小,所以会在该点形成最饱满的火焰。
[n0046] 根据速度分解的原理,如果火孔2的轴线与出火圈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45°,则燃气流的速度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分量应当近似相等。此时,燃气流速度的水平分量相互抵消后,其竖直方向上的分量汇聚后和燃气流本身的速度也应当近似相等。
[n0047] 如图1-4所示,为了起到更好的自减速效果,本实施例中将火孔2的轴线与出火圈1所在平面的夹角设置为小于等于45°,也就是说,从几何关系上来看,火孔2的轴线交点到出火圈1中心处的距离小于等于出火圈1的半径。通过这样的结构设置,使所有燃气流在汇聚之后形成缓速上升的总燃气流,点燃之后就会形成饱满稳定的火焰。
[n0048] 如图1-5所示,出火圈1的上方还设有由金属制成的出火网3,火孔2中流出的燃气流经出火网3的网孔,出火网3位于火孔2轴线的交点上方。所有燃气流在汇聚之后形成缓慢上升的总燃气流,总燃气流经过出火网3的网孔后被点燃,则会形成穿过多个网孔后重新合并的火焰。即使出火网3上方遭遇风吹雨淋等天气,只要出火网3下方的火焰不受影响,仍然能够从出火网3中伸出可被观众观察到的火焰,可以提高火炬100的防风雨性能。
[n0049] 具体地,出火网3在出火圈1沿竖直方向的投影部分不开设网孔,如图3所示,这样布置开孔可以使雨水从正上方下落时无法穿过出火网3并直接滴落至火孔2上,防止雨水堵塞火孔2,影响燃气的流出。同时出火网3的开孔率需要大于60%,避免出火网3本身阻挡燃气与空气接触导致燃烧不完全,也避免了出火网3改变火焰形状,使火焰的形状不规则、不美观。
[n0050]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出火网3下方设置了扰流柱4,扰流柱4与出火网3相连,扰流柱4向下延伸至火孔2轴线的交点下方。
[n0051] 具体地,扰流柱4起到了区分气流的作用,使其更加稳定。如果不存在扰流柱4,气流在汇聚时会形成不规则的气流,并不能保证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效果。通过设置扰流柱4,并延伸至燃气流汇聚点的下方,可以使气流先受到扰流柱4的影响,然后再和其他气流进行汇聚,形成类似涡流的燃气流,再上升通过出火网3,进一步提高稳流的效果。
[n0052] 实施例2
[n005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火炬100,与实施例1中的火炬100整体结构和功能大致相同,两者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出火圈1上方还设有预热管6,预热管6连通于燃气罐3,如图6所示。预热管6位于火孔2轴线自火孔2至其交点中间段的外侧。
[n0054] 燃气流出后即可被点燃,为了不影响燃气的流动方向和燃烧,本实施例中将预热管6设置于火孔2轴线自火孔2至其交点中间段的外侧,也就是不影响燃气流动的位置。此处既能吸收火焰的热量预热燃气,便于点燃,又不会影响燃烧的质量,在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可保证原来的结构正常运作。
[n0055] 进一步地,预热管6的形状为多层的螺旋形,且越接近火孔2的预热管半径越大。如图6,本实施例中,在不影响燃气流动的前提下,将预热管6避开火孔2轴线设置,且预热管6为双层,上层的半径小于下层的半径。具体地,为了提高吸收热量的效率,本实施例中,预热管6的下层半径略微小于出火圈1的半径。
[n0056]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火炬,包括连通于燃气源的燃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管的管道末端沿水平平面环绕形成一出火圈,所述出火圈上具有多个火孔,所述火孔倾斜向上且朝向所述出火圈内侧设置,所述火孔的轴线相交于所述出火圈上方的一点。
[00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火孔轴线的交点位于所述出火圈的中轴线上。
[00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火孔轴线的交点到所述出火圈中心处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出火圈的半径。
[000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圈上方设有由金属制成的出火网,所述火孔中流出的燃气流经所述出火网的网孔,所述出火网位于所述火孔轴线的交点上方。
[000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网下方设有扰流柱,所述扰流柱与所述出火网相连,所述扰流柱向下延伸至所述火孔轴线的交点处。
[0006]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柱向下延伸至所述火孔轴线的交点下方。
[0007]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网在所述出火圈沿竖直方向的投影部分不开设网孔。
[0008]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网的开孔率大于60%。
[0009]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炬,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火孔在所述出火圈上均匀分布。
[001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炬还包括连通于燃气源的预热管,所述预热管位于所述出火圈的上方,且所述预热管位于所有所述火孔轴线自所述火孔至其交点中间段的外侧。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100498062C|2009-06-10|一种火焰稳定燃烧器
CN106524152B|2018-11-27|一种分级燃气低氮燃烧器
CN214332702U|2021-10-01|火炬
CN201568971U|2010-09-01|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US4188183A|1980-02-12|Better use of gas discharge energy for smoke suppression
CN103836624B|2016-08-24|高效能组合式火炬头
CN212227021U|2020-12-25|一种低氮燃烧器
CN202032582U|2011-11-09|一种带金属网的灶具燃烧器
CN106152125B|2020-06-16|用于压缩式燃烧炉的整流节能炉芯
US2961859A|1960-11-29|Gas-fired luau torch
CN214745733U|2021-11-16|一种火炬内焰结构及包含其的火炬
CN1763427A|2006-04-26|一种气体火焰稳燃器
CN2791488Y|2006-06-28|高炉及转炉煤气用稳焰器
CN214700700U|2021-11-12|火炬内焰结构及包含其的火炬
CN105180081B|2017-12-22|一种带有加湿功能的led火焰灯
CN101059242A|2007-10-24|圆方气体火焰稳定燃烧器
CN206001464U|2017-03-08|一种新颖三环火燃烧器
CN201964430U|2011-09-07|一种燃气安全放散燃烧装置
CN214223101U|2021-09-17|火炬
CN205664373U|2016-10-26|一种低氮燃烧器全预混装置
CN214370184U|2021-10-08|火炬供气结构及包含其的火炬
CN207162541U|2018-03-30|高压喷火枪
CN113028400A|2021-06-25|挡雨结构及包含其的火炬
CN214370187U|2021-10-08|火炬
CN210153804U|2020-03-17|一种低氮燃烧头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062294.6U|CN214332702U|2021-01-11|2021-01-11|火炬|CN202120062294.6U| CN214332702U|2021-01-11|2021-01-11|火炬|
[返回顶部]